施工隊一鋤頭挖出一明朝古墓,墓碑4個字,專家卻說:這不可能

施工隊一鋤頭挖出一明朝古墓,墓碑4個字,專家卻說:這不可能

一個人的品格好壞與否不能單憑一方面去判斷,有時候,一些看起來無可挑剔的人可能就有陰暗的一面,反之一些看起來窮困潦倒的人卻有著光明磊落的品性。縱觀中華豐富的歷史,各種各樣的事情讓人摸不著頭腦。

歷史上的一些事件傳下來,並非都是事實。清朝末期,鄭成功領著一批百姓登上臺灣島,歷經數次艱難的戰爭終於將敵軍趕出了我們國家。明朝滅亡後,駐紮在臺灣的鄭成功也沒有向清朝朝廷屈服,繼續率領百姓與清朝勢力作鬥爭。在當地人心裡,鄭成功就是他們的守護神。但是有有一些人把鄭成功當成亂臣賊子,如此兩級分化的觀點,一邊是恩人,一邊是罪人,這背後有什麼原因呢?

明朝的歷史中是這樣寫的,當時鄭成功在駐守金門,在軍隊的官職是統帥大將。後來朱以海坐船到達南澳,按照官職來看的話,朱以海是在鄭成功之上的。但是,鄭成功卻派遣自己的手下將朱以海的船擊沉。很多人聽到這個命令的時候,就很好奇,朱以海是誰啊?這個人的身份也不簡單,是朱元璋的第十一代孫,這麼說來還是皇親國戚。本來,朱以海被封為魯王駐紮在山東。但是由於清兵入關後,以所向披靡的氣勢殺來了,無可奈何,朱以海只好向南邊逃跑。

當時的南方還比較平靜,反清復明的組織聲勢浩大,明朝原來的大臣們正需要一個皇族之人來指揮戰鬥。有個領導人,這樣才可以凝聚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於是乎,朱以海被他們認為是當時的最佳人選,就把他舉薦為監國。

但是反清復明這樣一個拼湊的組織有了領導人,看起來是統一了,實際上並沒有。對於內部來說,朱以海是一派,還有一些人是舉薦另一個姓朱的,叫朱聿鍵。朱聿鍵在福建自立為皇上,就這樣,一個姓氏就分化成了倆撥,一山不容二虎,誰也看不慣誰。這倆個人,現在不僅要盯著清朝的風吹草動,還要互相看著點對方,這樣的局勢對他們是極其不利的,最後還讓清朝更容易地打敗了他們。

再把話給扯回到主人公上,鄭成功是朱聿鍵手下的人,當時很多人投奔了朱以海的時候,只有鄭成功紋絲不動。但其實並不是鄭成功對自己的主子忠於本心,只是鄭成功看的明白,他覺得這兩個領導人都不是成大事的人,國家正面對滅亡的大難,卻還顧著個人恩怨,反清復明的事他們怎麼可能完成呢。

滿清的軍隊入關之後,根本就阻擋不住,明朝剩餘的士兵幾乎沒有活下來的,朱以海最後無力迴天就只能往南逃。原本是想找鄭成功幫忙的,雖說以前會有一些糾葛,但現在也沒有別的辦法了。鄭成功就像是最後一根稻草一樣,不管怎樣,都要去試試。

還很不錯的是鄭成功非常熱情地歡迎朱以海,並且好吃好喝地照顧著,一點不悅的感覺也沒有。但是也很奇怪,歷史上關於朱以海的記載就到此結束了。朱以海的生死也不知道是何,有人說是鄭成功殺死了他,但也沒有任何的證據。

這個沒有結局的故事一直讓世人好奇,直到20世紀60年代,工人挖到一座明朝古墓,立馬引來很多專家過來了,不僅得到很多珍貴的開始文物,還解開了揭開了一個秘密。經過專家的研究分析,原來這就是朱以海的墓。這裡有一塊碑石上寫著朱以海有哮喘,是因為發病而死的。專家也有些不可思議,因為如果真的是這樣,就代表歷史就要被改寫了。同時,也還鄭成功的一個清白。並且,通過時間的分析來看,朱以海還是在鄭成功死之後才死的。原來,寫歷史的滿清人還以為這樣正好可以挑撥鄭成功跟抗清組織的關係,讓鄭成功名聲變差,而現在,終於真相大白了。

這樣看來,歷史上的一些事情真的有點說不清道不明,並不是百分之百正確的。有些故事可能寫的人就加入了自己的一些主管意願。要想客觀判斷一件事,還要全面瞭解一下,有可靠的證據。無論怎麼樣,鄭成功在臺灣人民的心裡一直都是高大可信服的偉岸形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