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工業基地轉身為內陸開放型經濟高地的成功密碼


老工業基地轉身為內陸開放型經濟高地的成功密碼


鳥瞰鳳凰新城。


老工業基地轉身為內陸開放型經濟高地的成功密碼


成都國際鐵路港。


老工業基地轉身為內陸開放型經濟高地的成功密碼


航拍成都國際鐵路港。

——成都市青白江城市轉型記

2013年4月26日,首趟蓉歐快鐵(後統稱為:中歐班列(成都))從成都青白江集裝箱中心站正式首發,由此改變了成都不沿邊、不靠海的現狀,成為亞歐大陸橋上重要的物流、經濟大動脈。此時,青白江區進入工業轉型發展期,正面臨巨大的壓力。攀成鋼、川化兩大國企均出現產能過剩和資源瓶頸,導致青白江區工業經濟效益下滑嚴重。改革倒逼之下,青白江積極摸索出了一條屬於自己的轉型發展之路。按照“要強化網絡和拓展網絡,利用蓉歐快鐵這張名片,打造蓉歐樞紐”要求,青白江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搶抓“一帶一路”建設機遇,不斷優化國際班列運行,加快推進國際鐵路港建設,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中歐班列(成都)不斷提速,成都國際鐵路港加快建設,為青白江產業的重構與升級提供了良好的基礎。近年來,以國際班列為帶動、以成都國際鐵路港為“吸盤”,青白江迅速吸引了電商物流、先進材料、智能製造裝備、旅遊等產業的投資,成為快速消化分流職工、重新築牢經濟增長“底盤”的重要支撐。

成都市青白江區,一個因廠建區、因工興區、因物流強區,充滿朝氣與活力的內陸港口城市。近年來,作為中歐班列(成都)始發地和成都國際鐵路港所在地,青白江依託獨有的港口優勢和良好的工業基礎,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建設,由國家“一五”時期西南第一個工業重鎮,華麗轉身為“內陸亞歐門戶”,逐步成為國家“西進南下”開發開放格局的戰略支點和經濟高地。

□陳軍德錦舟 (圖片由青白江區委宣傳部提供)

做好“加減乘除”法 重塑城市新格局

青白江區委、區政府充分發揮成都國際鐵路港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以“一港之勢謀全局發展”,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加快新舊動能的接續轉換,振興實體經濟贏得先機和未來。

著力做加法,拉大城市發展框架。高度重視發揮規劃對城市建設發展的引領作用,以鐵路港建設為核心,高標準規劃建設了“一港三城六個特色小鎮”,即成都國際鐵路港,歐洲產業城、智慧產業城、鳳凰新城,城廂天府文化古鎮、蓉歐國際物流小鎮、七星島國際會議度假小鎮、福洪亞歐特色農產品小鎮、人和國際康養運動小鎮、彌牟文化旅遊小鎮。其中遠離城區規劃建設的歐洲產業城,歷經短短1年時間,一座現代化產業新城就拔地而起,且已引進華鼎國聯鋰電、天馬高端軸承等總投資206.95億元的龍頭企業9家,同時啟動面積52萬平方米標準化廠房建設,已建成4.4萬平方米,解決制約發展的空間問題,為適鐵適歐開放型經濟發展搭建起重要舞臺。以成都國際鐵路港為中心,規劃建設“一帶一路”產業園,打造“一帶一路”供應鏈上的開放型經濟高地。

著力做減法,堅決淘汰落後產能。作為成都唯一被納入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規劃的區縣,青白江堅持在老工業片區搞“退二進三”,規劃建設了智慧產業城。在短短三年時間裡,全區累計去除鋼鐵產能350萬噸,化工產能80萬噸。特別是從去年以來,實施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棚戶區改造,其中智慧產業城棚戶區改造居民3628戶、土地660餘畝。一期已全部簽約,拆除房屋1900餘戶,騰退土地400餘畝;二期已提前簽約生效,12月底啟動房屋騰退,拆除工作正加快推進。同時,高標準規劃建設教育、衛生、交通等公共配套和城市綠道等基礎設施,一舉摘掉“老工業區”舊帽子,城市價值大幅提升。

著力做乘法,大力推進創新驅動。加快發展以供應鏈平臺經濟為重點的新經濟,短短五年積微物聯已建成西南最大的鋼鐵線上交易平臺,年交易額突破1000億元,成為新興“獨角獸企業”。充分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支持企業與高校院所合作共建技術研發中心,引進成都先進金屬產業技術研究院、四川高性能高分子材料研究中心、浙大網新西南雲計算大數據基地等多家科研基地和研發孵化平臺,努力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著力做除法,打造優良市場環境。全面簡政放權,以權力的瘦身換取市場的活力。實行企業投資類項目承諾制,重大項目開工只需 60天。組建行政審批局,深化“僅跑一次”審批改革,全面實行“一次性告知,一套資料申報,一窗式辦理”;推行“互聯網+政務服務”,推廣使用全省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建立24小時政務智能自助服務區,方便群眾和企業網上辦事、就近辦事;成立城市執法局,堅持歸口執法,避免多頭執法,幫助規範整改,杜絕以罰代管。

推進高質量發展 提升城市新能級

在城市轉型發展中,這個曾經的老工業基地釋放出新的城市活力:先後榮獲中國宜居宜業典範區、國家生態區、全國循環經濟示範區、“一帶一路”建設突出貢獻獎、物流園區創新發展獎、中國物流園區示範基地、“2018中國建材園區20強”等多項殊榮,成為國內集裝箱吞吐量最大、通達能力最強、臨港配套功能最優的國際內陸鐵路第一港。

國際班列穩居全國首位。中歐班列(成都)開行總數連續兩年躍居國內中歐班列首位,對外形成7條國際鐵路通道和5條國際鐵海聯運通道,主要節點聯接境外23個城市,境內14個城市,至歐洲腹地較海運可節約三分之二的時間。此外,截至11月底,經欽州至新加坡、經憑祥至越南河內的東盟國際班列累計開行256列,兩組班列將大西洋和太平洋、印度洋連接起來,構建起以四川為核心的亞蓉歐大通道體系。

鐵路口岸功能日益完善。成都鐵路口岸先後獲批設立國家臨時對外開放口岸、進境肉類指定口岸、汽車整車進口口岸、糧食進口口岸、多式聯運海關監管中心、成都鐵路保稅物流中心(B型),並投入運行。正在積極申報綜合保稅區和加快建設全國首個鐵路智慧無人港。鐵公水多式聯運示範工程入選國家首批多式聯運示範工程項目。

對外開放經濟增速強勁。今年上半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增長9.7%,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增長12.8%,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32.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1.6%,實際利用外資增長25%,外貿進出口總額增長9.5%。在複雜嚴峻的宏觀經濟形勢下,增速依然強勁。

港區項目吸附能力大增。建成亞洲最大的鐵路集裝箱中心站,集裝箱處理規模將達400萬標箱;建成的全國最大的散貨鐵路站,散貨處理能力將達1100萬噸。在3個臨港適鐵產業功能區的基礎上,規劃建設了以青白江國際鐵路港為核心,半徑5公里範圍為核心區,5-30公里範圍為區域一體化協作區域的“一帶一路”產業園。

自貿改革試驗紮實推進。作為四川自貿試驗區三大片區之一,自去年4月1日啟動以來,青白江已形成46項改革創新成果,其中,多式聯運一單制入選全國年度十大改革案例。截至11月底,自貿區內新增註冊企業524家,註冊資金60餘億元,逐步成為高質量內外資企業的集聚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