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陽人的經典孝事

曲盡奉養,敬而有禮——此謂“孝道”。

善體親意,勞而無怨——此為“孝順”一說。純孝,即大孝,篤厚的孝。

今天的阜陽人談及孝道,經典之詞頗多,諸如:“百善孝為先。”“孝為百行首。”“人倫天理孝為先。”“綱常倫理,‘孝’字當先。”“生我者父母,養我者爹孃。”“吃盡味道鹽好,走遍天下娘好。”“貧家見孝子,國難顯忠臣。”“家多孝子親安樂,國有忠臣世太平。”“求忠臣必於孝子。”“求忠臣必於孝子之門。”“忠以事君,孝以養親。”“鵬程千萬裡,始於父母恩。”“燒遠香不如敬爹孃。”“在家敬父母,何用燒遠香?”“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堂上二老是活佛,何用靈山朝世尊?”“敬袓,孝親,才能愛國家愛民族。”

阜陽人的經典孝事


談及不孝問題,阜陽人更是“喋喋不休”;“打爹罵娘,天下反常。”“種田不熟不如荒,養兒不孝不如無。”“不養兒女不知父母恩,不養兒女不知疼爹孃。”“妻賢何愁家不富,子孝何須你向前?”“妻賢夫禍少,子孝父(母)心寬。”“不孝須防無後。”“墳頭盡孝,不如床頭盡心。”“活著床前問聲安,勝似死後買好棺。”

阜陽人的經典孝事枚不勝舉:

——曹操與郭婆冢

東漢獻帝初平三年(公元192),曹操駐兵兗州(今山東兗州市),欲圖大計,廣招賢能。

穎州陽翟(今河南禹州市)人郭嘉自幼讀書,通曉韜略,有治國安邦之材。一天,曹操備禮聘請郭嘉。郭嘉是一個孝子,侍奉慈母,不肯應聘。曹操左說右勸,請郭嘉母子同到軍中。

郭嘉 在曹操帳下屢立戰功。劉備被呂布所逼投曹操後,人多勸曹操殺劉備。曹操遲疑不決,問計郭嘉。郭嘉陳其利害,勸曹操收劉備為部屬,樹立了曹操容人的典範。操操想攻打袁紹,卻恐劉備乘虛而入。謀士眾說不一。郭嘉備述當時局勢,使曹操下定決心,一戰成功。此後,郭嘉獻計取壺關,定烏桓,平北方,開闢了魏國的基業。在定烏桓時,郭嘉因勞心費力,得了重病。他臥病車上,參贊軍機,輔佐曹操取得勝利。郭嘉一 病不起,臨終前還留下遺書,建議曹操如何如何,使曹操不費一兵一卒,平定了遼東地區。羅貫中的長篇歷史小說《三國演義》第三十三回有《郭嘉遺計定遼東》一節。

郭嘉有功於曹操。曹操感激至深,器倒於地,扶柩親祭。郭母年邁,加之憐念兒子,積鬱成疾。獻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曹操軍過汝陰,郭母病死。曹操順應眾意,將郭母就地安葬於汝陰城東。郭母墓,俗稱“郭婆冢)、”“婆婆冢”,冢址在阜陽市腫瘤醫院南院。

阜陽人的經典孝事


郭嘉雖說不是阜陽人,但因其母葬在阜陽境,孝子的名聲又在阜陽境傳揚,所以,對阜陽人的孝道思想與孝道習俗影響不小。

——伯俞泣杖

伯俞泣杖的故事發生在今渦陽縣義門鎮。

義門千峰萬壑西北角南窯村舊名“伯俞村”。明弘治六年(公元1493),伯俞村興建泣杖祠,前殿祭伯俞,後殿祀其母。祠雖不存,但母慈子孝的傳說一直流傳著。

伯俞,姓韓,東漢時人。韓母教子嚴厲,每有過錯,便鞭撻杖笞。伯俞呢,奉母至孝,雖被 杖責,卻無悲怨,且改過從速,以取母悅。伯俞年逾七十,因一過錯,又受到母親責打,不覺大慟,泣不成聲。母親亳異,問道:“兒啊,我過去打你,未曾見你哭過,今天打你為何傷心?”伯俞一邊抽泣,一邊回答:“娘,兒過去捱打覺得疼痛,知道你健康有力,而今捱打不覺得疼痛,知道你年邁力衰,所以悲泣。”

伯俞母子去世後,被人們視為母慈子孝的楷模,義門鄉親立祠奉祀,以教化風俗。曹植在《靈芝篇》裡吟道:

伯俞年七十,綵衣以娛親。

慈母杖不痛,歔欷涕沾巾。

——孝媳墳

孝媳墳位於利辛縣張村鋪東六華里左右,安葬袁氏至今一百五十年曆史。

袁氏系北鄉人,當年帶婆婆避戰亂逃災荒落戶張村鋪。袁氏堅持婆婆吃稠她喝稀,可偏偏自己喝稀卻發胖,而婆婆吃稠反倒骨瘦如柴。鄰居背後指責袁氏。丈夫聽信謠言,責怪袁氏。袁氏一氣之下懸樑自盡。婆婆痛哭不止,第二天也含恨而死。真相大白後,鄉親合葬了孝媳與婆婆。

“孝心(好心)不得好報,只有自己知道:做事要講良心,虧心事死也辦不到。”孝媳墳的佳話至今在張村鋪一帶民間傳說。

阜陽人的經典孝事


——寧舍給張三,不賣給李四

太和縣、界首市境流行這樣一句俗語:“寧舍給張三,不賣給李四。”

過去,一個外號叫二別子的菜農擅長種瓜,什麼倭瓜、甜瓜、西瓜等,樣樣比人家的早熟,而倭瓜面、甜瓜香、西瓜大。二別子莊前有個溝嘴村,溝嘴村有個叫李四的財主,有錢有勢,為人奷詐。夥計們合計瞅機會給李四難堪。一個夥計對李四說:“二別子的西瓜上市了,您掌櫃的給俺買個鮮物嚐嚐,夥計們一個月的工錢不要了。”李四一聽,忙誇口道:“我要是買不來二別子的西瓜,今天付給你們一年的工錢!”說罷,即令眾夥計套上馬車來到二別子的西瓜地。

二別子看到李四,別勁兒一下子上來了。他衝李四道:“西瓜有價,我人情無價。我地裡的大西瓜留著給老少爺們看鮮物。”李四說,我出一斗小麥。“不賣。”李四又說,我出一石小麥。“不賣。”李四急了,問到底要多高的價錢。二別子回答:“你把家產都拉來我也不賣給你西瓜!”李四悻悻離去。

過了幾天,鄰村的張三來到二別子的西瓜地。張三雖說家貧,但為人忠厚,又是當地有名的孝子。他娘病倒了,想吃西瓜。可是,他知道李四出高價也沒有買來二別子的西瓜,感到不好張口。為了老孃的病情,然後說:“哪個西瓜個兒大,你張三就摘哪個。孝敬老孃,我二別子分文不取。”張三不好意思接受,二別子說:“西瓜不貴情義重。我二別子的西瓜,就是寧舍給張三,不賣給李四!”

阜陽人的經典孝事


此外,臨泉縣民間故事《慄頭店的傳說》、太和縣民間故事《巧媳婦》、蒙城縣民間故事《找母橋》、阜城孝子街(今名青雲街)、利辛縣孫集陳氏節孝墳、吳芳玉手書《敬老格言書帖》等,無不表明阜陽人孝得傳統、孝得經曲。阜陽城鄉還曾組織不少孝友會(孝樁會,孝家會),互助辦喪事,表孝心。

經典孝事告訴人們:“孝,可以青史留名。

烏鴉反哺,羔羊跪乳。然而,”新社會,新國家,各人掙錢各人花。“有人不敬愛父母、贍養老人,甚至有虐待行為;一些兒媳婦欺老太甚,視老人為”棺材穰子“。(媳婦,奪取兒子孝心的操縱者。)城鄉,“啃老”現象多了。對此,阜陽人斥罵,阜陽人在背後搗其脊樑,咒不孝的小人遭天雷報應。父母傾注全部心血養育兒女,大恩大德,昊天罔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