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老翁與他的太極拳和太極功夫(二)

八旬老翁與他的太極拳和太極功夫(二)

楊師喜壽先生,號南山松,筆名木易,1965年畢業於山大數學系,畢業後留校任教,曾任山大管理科學系系主任、山大管理學院黨委書記、山東省應用統計學會理事長等職。喜壽先生一生教書育人,鍾愛傳統武術,尤痴愛洪均生公所授的太極拳法,精研不已,著有《陳式太極拳原理探析·用法詳解》一書。而今喜壽先生已年逾八旬,仍勤練不輟、筆耕不輟,每招每式必與眾弟子反覆實踐之、躬行之,是文界武人,也是武界文人。

八旬老翁與他的太極拳和太極功夫(二)

(攝於2018年11月八十大壽後)

●楊師的太極拳

楊師是學者,對太極拳的學習和研究如同對待科研一樣一絲不苟的嚴謹,所以深受洪均生公的喜歡。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前期,週日常到洪均生公家裡請教,洪均生公必言傳身教。楊師自言,自1981年跟隨洪師學練太極拳後,才體會到陳式太極拳確實“理精法密”,之後專練陳式太極拳,沒有再練其它武術套路。

八旬老翁與他的太極拳和太極功夫(二)

(洪均生公在家中指導楊師反旋圈)

由於楊師經常在校園中練拳,一趟拳下來或行雲流水或剛柔相濟,吸引了不少過往的大學生、碩士和博士生駐足觀看,尤其部分留學生更是被深深吸引,不斷前來打探要求跟著學拳。受不過學生學拳的熱情,楊師於1996年開始在校園教本校的學生練拳,由此一發不可收拾,身後跟著學拳的學生越來越多,形成了山大校園裡的一道風景線。楊師教拳有幾個原則:

⊙第一個原則是完全義務教拳,所有來學拳的人,無論是校內的學生還是社會上的太極拳愛好者,均不收其學費和其它東西。這一原則一直堅持到現在,足足有二十年,這不一般太極拳老師能做到的,為陳式(洪式)太極拳的傳播起到了積極作用,所以也深受每一屆學生的愛戴。

八旬老翁與他的太極拳和太極功夫(二)

(2002年冬季,楊師給眾學生演示金剛搗碓)

⊙第二個原則是言傳身教,每個式子的用法都會一一講到,並且反覆和部分學生動手實驗,再指導同學之間互相實驗,直到學生自己能用的出來。要知道每天前來學拳的學生都是二十多人,多的時候達到四五十人,每個人多照顧到很不容易,我是教了拳才知道用這樣的方式教學生有多難。這正是傳統的教入室弟子的方式,在楊師這裡不不折不扣的悉數義務教給愛好太極拳的學生。按楊師的說法是:洪老師怎麼教我的,我就怎麼教你們。

八旬老翁與他的太極拳和太極功夫(二)

(2003年與弟子試驗六封四閉之捋法)

⊙第三個原則是謙虛謹慎,楊師從不對人說自己功夫怎麼樣,還時常揭自己的“短”。我在跟楊師學拳的時候,就經常聽楊師說:太極拳的功夫就是工夫,下多大工夫就有多大的功夫,我下的工夫不夠,比不過洪老師的其他弟子。其實像楊師這樣每天都跟十幾名學生反覆動手實驗的,太極拳的功夫能差到哪去呢?

八旬老翁與他的太極拳和太極功夫(二)

(年近八十歲,仍經常與弟子試驗招式)

●楊師對太極拳的反思

隨著不斷實踐,楊師對太極拳的理解日益成熟,眾弟子也希望楊師能將自己的教授經驗和體會寫下了。2011年楊師決定開始寫書,本著對太極拳負責的態度,楊師開始將套路中的每一式每一動都反覆認真地和自己的朋友、徒弟交手試驗,發現了一些問題。都說“練拳無人當有人”,但憑空想象是覺不出有什麼問題,一旦認真實驗起來,對方不再配合了,問題就來了。原來拳架中一些動作的練法和實際用法不同了,這就與“怎麼用就怎麼練”的原則相違背。

八旬老翁與他的太極拳和太極功夫(二)

(年近八十,仍為求真而實踐)

有一年春節期間,一位師伯在山大某校區操場和楊師研討拳法,談到六封四閉的右捋法,楊師說左手貼身順纏走右僕步不行。師伯不信,就用此法去捋楊師,結果楊師略隨師伯就坐地了。楊師說此問題出在右僕步上,所以後來對此做了變動,諸如此類的問題也有不少。遵照洪均生公講的“學者可以利用試驗來檢查平日所學所練的動作是否正確。如果發現錯誤,便及時按照拳的規律進行糾正”,楊師寫書的過程,就是不斷在反思所學所練的過程,不斷反覆修改和驗證的過程。歷經五年才成稿,取名《陳式太極拳原理探析·用法詳解》,交由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

八旬老翁與他的太極拳和太極功夫(二)

(79歲時與學生實驗)

日月如梭,二十餘年過去了,楊師就這樣了在山大校園裡每日實踐,學生換了一屆又一屆,楊師也由先前的知命之人變為耄耋老人,唯獨不變的是熱愛太極拳的心。八十歲,進入耄耋之年,然觀楊師之精神面貌,仍如二十年前的狀態,確為我等眾同門之幸福

八旬老翁與他的太極拳和太極功夫(二)

(攝於2018年11月八十大壽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