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老翁与他的太极拳和太极功夫(二)

八旬老翁与他的太极拳和太极功夫(二)

杨师喜寿先生,号南山松,笔名木易,1965年毕业于山大数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曾任山大管理科学系系主任、山大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山东省应用统计学会理事长等职。喜寿先生一生教书育人,钟爱传统武术,尤痴爱洪均生公所授的太极拳法,精研不已,著有《陈式太极拳原理探析·用法详解》一书。而今喜寿先生已年逾八旬,仍勤练不辍、笔耕不辍,每招每式必与众弟子反复实践之、躬行之,是文界武人,也是武界文人。

八旬老翁与他的太极拳和太极功夫(二)

(摄于2018年11月八十大寿后)

●杨师的太极拳

杨师是学者,对太极拳的学习和研究如同对待科研一样一丝不苟的严谨,所以深受洪均生公的喜欢。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前期,周日常到洪均生公家里请教,洪均生公必言传身教。杨师自言,自1981年跟随洪师学练太极拳后,才体会到陈式太极拳确实“理精法密”,之后专练陈式太极拳,没有再练其它武术套路。

八旬老翁与他的太极拳和太极功夫(二)

(洪均生公在家中指导杨师反旋圈)

由于杨师经常在校园中练拳,一趟拳下来或行云流水或刚柔相济,吸引了不少过往的大学生、硕士和博士生驻足观看,尤其部分留学生更是被深深吸引,不断前来打探要求跟着学拳。受不过学生学拳的热情,杨师于1996年开始在校园教本校的学生练拳,由此一发不可收拾,身后跟着学拳的学生越来越多,形成了山大校园里的一道风景线。杨师教拳有几个原则:

⊙第一个原则是完全义务教拳,所有来学拳的人,无论是校内的学生还是社会上的太极拳爱好者,均不收其学费和其它东西。这一原则一直坚持到现在,足足有二十年,这不一般太极拳老师能做到的,为陈式(洪式)太极拳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所以也深受每一届学生的爱戴。

八旬老翁与他的太极拳和太极功夫(二)

(2002年冬季,杨师给众学生演示金刚捣碓)

⊙第二个原则是言传身教,每个式子的用法都会一一讲到,并且反复和部分学生动手实验,再指导同学之间互相实验,直到学生自己能用的出来。要知道每天前来学拳的学生都是二十多人,多的时候达到四五十人,每个人多照顾到很不容易,我是教了拳才知道用这样的方式教学生有多难。这正是传统的教入室弟子的方式,在杨师这里不不折不扣的悉数义务教给爱好太极拳的学生。按杨师的说法是:洪老师怎么教我的,我就怎么教你们。

八旬老翁与他的太极拳和太极功夫(二)

(2003年与弟子试验六封四闭之捋法)

⊙第三个原则是谦虚谨慎,杨师从不对人说自己功夫怎么样,还时常揭自己的“短”。我在跟杨师学拳的时候,就经常听杨师说:太极拳的功夫就是工夫,下多大工夫就有多大的功夫,我下的工夫不够,比不过洪老师的其他弟子。其实像杨师这样每天都跟十几名学生反复动手实验的,太极拳的功夫能差到哪去呢?

八旬老翁与他的太极拳和太极功夫(二)

(年近八十岁,仍经常与弟子试验招式)

●杨师对太极拳的反思

随着不断实践,杨师对太极拳的理解日益成熟,众弟子也希望杨师能将自己的教授经验和体会写下了。2011年杨师决定开始写书,本着对太极拳负责的态度,杨师开始将套路中的每一式每一动都反复认真地和自己的朋友、徒弟交手试验,发现了一些问题。都说“练拳无人当有人”,但凭空想象是觉不出有什么问题,一旦认真实验起来,对方不再配合了,问题就来了。原来拳架中一些动作的练法和实际用法不同了,这就与“怎么用就怎么练”的原则相违背。

八旬老翁与他的太极拳和太极功夫(二)

(年近八十,仍为求真而实践)

有一年春节期间,一位师伯在山大某校区操场和杨师研讨拳法,谈到六封四闭的右捋法,杨师说左手贴身顺缠走右仆步不行。师伯不信,就用此法去捋杨师,结果杨师略随师伯就坐地了。杨师说此问题出在右仆步上,所以后来对此做了变动,诸如此类的问题也有不少。遵照洪均生公讲的“学者可以利用试验来检查平日所学所练的动作是否正确。如果发现错误,便及时按照拳的规律进行纠正”,杨师写书的过程,就是不断在反思所学所练的过程,不断反复修改和验证的过程。历经五年才成稿,取名《陈式太极拳原理探析·用法详解》,交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

八旬老翁与他的太极拳和太极功夫(二)

(79岁时与学生实验)

日月如梭,二十余年过去了,杨师就这样了在山大校园里每日实践,学生换了一届又一届,杨师也由先前的知命之人变为耄耋老人,唯独不变的是热爱太极拳的心。八十岁,进入耄耋之年,然观杨师之精神面貌,仍如二十年前的状态,确为我等众同门之幸福

八旬老翁与他的太极拳和太极功夫(二)

(摄于2018年11月八十大寿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