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被救儿童与老师再合影:那些被关爱的孩子,最后都怎样了?

妈咪读呀

1

近日,一张照片在网络上广为流传。是当年汶川地震时拍摄的。在一家幼儿园,孩子们还在熟睡,突然间天崩地裂、地动山摇。一个老师抱着两个连衣服都还没穿好的孩子,冲出了幼儿园。

随后,老师们多次往返于余震之中,把班里的40个孩子安全带到了操场上。一位路过的记者用镜头记录下这感人的一幕。被救孩子的父母珍藏起这些照片。5年后,孩子们重返幼儿园,和老师合影。10年后,3人再次和老师合影。

汶川被救儿童与老师再合影:那些被关爱的孩子,最后都怎样了?

当年你护我周全,今天我感念而来。

谢谢你老师,教我学会“感恩”两个字,到底怎么写。

2

德国哲学即雅思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

老师,就是那朵最初的云,他们是除了父母外,最照亮孩子灵魂的人。

泰国公益视频《最放弃不了的人是你》讲述了老师的意义。一个叫超的孩子,父母离异,跟着老人生活,缺乏关爱的他患上了自闭症。老人不希望孩子在特殊学校里离社会越走越远,于是把他送到了一所普通的学校。

新人入学,老师让他做自我介绍,他沉默着一言不发。一个调皮地声音喊:“他连自己名字都不知道,是个傻子!”全班哄笑。

汶川被救儿童与老师再合影:那些被关爱的孩子,最后都怎样了?

老师很心疼。仔细观察超,老师发现,孩子始终喜欢注视被风吹动的风车。老师想了想,于是将五彩的风车粘在教尺上,用彩色铅笔替换掉白色粉笔。原因只有一个——自闭症的孩子学会看圆周运动。艺术的多彩能治愈他们苍白的心。

汶川被救儿童与老师再合影:那些被关爱的孩子,最后都怎样了?

当老师在课堂上授课时,超果然将注意力集中在老师的黑板上。两人第一次对视,老师用心打开了超紧缩的心门。

3

教育之所以伟大,因为老师是用“爱”在引导而非惩罚。

央广网点名推荐了一部印度电影《嗝嗝老师》,就是讲述了一个老师该如何行为的故事。政府为了平衡国家教育资源,强行在优质的学校里,给贫民窟的孩子们预留了少部分的名额。他们的班级为F9班。这群孩子似乎与优等生格格不入。他们的老师也时常惩罚、责骂他们。原本的调皮捣蛋,真的就走向名副其实的差生了。

汶川被救儿童与老师再合影:那些被关爱的孩子,最后都怎样了?

直到一位老师出现,事情忽然转机。这位被大家戏称为“嗝嗝”的老师,并没有因为F9班的臭名昭著而放弃孩子们,而是在众人的质疑与嘲笑中用自己对孩子们的尊重与热诚,开启一场曲折的重塑之旅。

“嗝嗝”老师去每个孩子家里家访,把每个学生擅长的事、性格特点一一记录。当看到学生赌博,她没有责骂、惩罚,第一时间却是换位思考,和学生“共情”。老师认为,要改变一个孩子,关键是要让他找到自我实现的价值。前提只有两点:耐心和细心。只有让学生感受到被重视、被尊重,他们会渐渐找回丢失的自信。

老师的真诚与关爱替代了原先的惩罚。在面对学校质疑自己教学计划时,“嗝嗝”老师坚持己见:“没有差的学生,只有差的老师。”她在众人的鄙视与不屑中,带着F9班艰难地完成了对孩子的人格塑造、心理塑造,同时成绩也大幅提升。

“嗝嗝”老师是灯塔,照亮了学生人生的目标与方向。

4

震惊社会的“红黄蓝”幼儿园虐童事件终于宣判了。法官们在判决书中认为,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需要特殊保护的群体,其合法权益不容侵犯。事件背后,不仅要重审法律对孩子们的保护,也让人反思,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老师?

此前,一则新闻里说,一个中年男子把小学老师当街捅伤。当大家集体斥责男子时,剧情竟然巨大的反转。曾经同窗过的同学们集体指证,老师当年暴力对待学生多年,尤其是那位男子。细思极恐,这是将内心积攒了多大的创伤,才会让一个中年人丧失理智、做出违法的事情呢?

对孩子们来说,老师是他们精神上的坚实依靠,在父母不能顾及的空白地带里,孩子们对老师的热爱很多时候能与父母相当。而采用暴力手段进行教育的老师,不仅是让孩子身体上遭受到痛苦,更多的是精神上遭受到巨大的痛苦,他们的爱在老师那里落空,被抛弃、被践踏。这样的老师,只会留给孩子一辈子的内心创伤。

愿校园的园丁心怀爱与善,他们的教鞭只用来鞭打黑板,让懒惰与懈怠在响鞭之下遁形。愿他们用一颗温暖的心,用心去尊重、爱护、保护那些坐在讲台下的孩子。纵然不能让每一个人都成为佼佼者,但却能让这个社会多出更多心底温暖、满怀善意的人,这样的老师不只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一个优秀的灵魂摆渡人,为国家与民族的未来而摆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