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護理院進小區何以步履維艱

老年護理院進小區何以步履維艱

(圖為小區張貼的“公示”)

3月21日,南京市玄武區紅山街道“營苑新寓”的業主們在一則落款為“玄武區衛計局”的公示上發現:去年底施工的13幢綜合樓要改建成老年護理院。為此,他們先後向市政府熱線、區衛計局等部門投訴。26日,玄武區衛計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鑑於社區居民反對較多,將充分尊重民意,不予批准“盡孝道老年護理院”的設置許可。(3月29日澎湃新聞網)

所謂老年護理院,其有別於普通養老院之處是實行“醫養結合”,入住者通常為年紀較大、失能及半失能的老人。據相關部門2017年度的統計數據,我國失能、半失能老人(含失智老人)多達4063萬人(其中完全失能老人1000多萬人)。正因如此,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發展居家、社區和互助式養老,推進醫養結合,提高養老院服務質量”。

應該說,在社區建具備醫療護理功能的老年護理院,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大勢所趨,同時有著國家政策的支撐,稱得上水到渠成。更何況,老年護理院開進小區,既可讓這部分老人就近享受醫養結合的養老模式,還可滿足他們“在熟悉的地方自然老去”的願望,同時也方便子女照顧。故而,無論從哪方面看,都是順應民意之舉。

老年護理院進小區何以步履維艱

然而,這看似合民心之事,卻始料未及遭到了大多數小區業主的投訴,最終導致這所籌備中的老年護理院“不予批准”。而業主們之所以反對,並非在於項目本身,而只是不願建在“家門口”。就如有業主所說,“如果建在隔壁小區,我們就不反對”。也就是說,對建老年護理院,大多數業主可謂一致“叫好”,但就是不願與之“共處”。

而他們反對的理由在於,醫養結合的老年護理院,都將按規定設立臨終關懷中心及太平間,也就意味著今後救護車及殯葬車將在小區頻繁出入,不僅心理上難以承受,會感覺“晦氣”,還擔憂房價或由此下跌。同時,老年護理院開業後,屆時產生的醫療垃圾、噪音、廢氣汙染,以及進進出出的人群、車輛,都讓業主們感到“後怕”。

其實,規範運行的老年護理院,對醫療垃圾以及廢水廢氣等有著嚴格的管控措施,無須過分擔憂。此外,進入社區的老年護理院均為“微型”,其醫護活動也不致對小區環境造成大的干擾。事實上,業主們之所以對此持牴觸態度,根本原因還是緣於心理上的排斥,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觀念”問題。

老年護理院進小區何以步履維艱

而業主們對“臨終關懷”項目產生的排斥心理,正是近年來各地醫護型養老院難以入住小區的關鍵所在。譬如,2012年,剛剛開業2年的南京市玄武門社區老年康復護理院,就因業主的強烈反對,不得不搬離小區。此外,2014年,位於杭州市中心朝暉九區的“佰樂時光”老年護理中心,也是因為涉及“臨終關懷”,尚未開業就被迫“關張”。

顯然,要讓老年護理院“落戶”小區,需要業主們的觀念更新。事實上,在不少國家,不僅小區建老年護理院早有先例,甚至還鼓勵將幼兒園與養老院建在一起,以實現“老少同樂”。當然,對業主而言,觀念改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但事在人為,通過持之以恆的宣傳及動員,並讓較易接受新事物的年輕人去說服、帶動年長的一輩,卻是當前亟需應做的工作。相信隨著社會文明進步,一定會有更多的業主認同乃至支持老年護理院進入小區。

此外,也不妨採取一些“提前量”的舉措。譬如,在正在建設中的大型小區,預先規劃老年護理院項目,並在銷售前公示,以取得社會廣泛認同。如此,則老年護理院進入小區,將會順理成章。而這些“先行一步”的老年護理院,通過自身規範運行以及與小區業主的“親密接觸”,有助於業主在潛移默化中改變看法,轉變觀念,從而為讓老年護理院進入更多小區,起到示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