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患和諧是護士最好的“減壓藥”

醫患和諧是護士最好的“減壓藥”

(圖片來自今日頭條)

每週二下午,湖北省中醫院光谷院區體檢樓二樓,一間特殊的診室定期開放,來到這裡“就診”的不是普通患者,而是遭遇心理危機的醫生護士。這是湖北省第一家“護士心理解壓工作站”,設立於去年“5.12”護士節前夕。一年來,工作站對近千名護士進行心理測評,發現10%~20%的護士存在不同程度心理問題,其中約半數員工需要心理干預。(5月6日《武漢晚報》)

但凡談到護士,給人的印象多是“一襲白衣”外加“天使般的笑容”。不過,現實生活中的她們,遠非如此“瀟灑”:湖北省首家“護士心理解壓工作站”關於“10%至20%的護士存在心理問題,其中約50%需要心理干預”的測評結論,便是例證。這就是說,與這些護士“同行”的,不只是“白衣天使”的光環,還有難以言說的“心理危機”。

心理危機無疑與“不堪重負”有關。譬如,國家規定醫院的“床護比”應達1:0.4,實際上絕大多數遠遠低於這個標準。於是乎,加班加點幾乎成了常態。基於這種狀況,對於“上有老、下有小”的護士而言,不得不在醫院與家庭間“疲於奔命”。就如武漢某中醫院一名“80後”護士,每天凌晨4點即起,幫助丈夫打理餐飲店,到點再去上班,幾乎常年如此。

醫患和諧是護士最好的“減壓藥”

(圖片來自今日頭條)

不過,對護士來說,工作壓力也好,家庭負荷也好,都可以“硬撐”,唯獨醫患矛盾,最讓她們“受傷”。可以說,由於護士處於醫療服務的“最前沿”,直接面對患者,若患者稍有不滿,則護士往往成為“出氣筒”。如北京某綜合醫院一名大學畢業不久的兒科護士,給7歲兒童靜脈穿刺時,由於未能“一針見血”,當即被其母親“扇了一耳光”,導致她很長時間因情緒壓抑而“不能正常上班”。

事實上,這名兒科護士的遭遇並非孤例。早在去年5月,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等多部門聯合發佈的《中國護士群體發展現狀調查報告》即揭示:41.2%的護士近一年內遭受過患者或家屬的過激行為;超過86%的護士需要心理疏導。而正是基於上述因素,在接受調查的護士中,表示“不能明顯感受到病人對護士的尊重”的比例高達83.3%。

這就是說,導致護士產生心理危機的多種因素中,醫患矛盾無疑當居“首席”,就如一名長期關注護士心理健康的心理醫生所說,“醫患關係已經成為影響護士職業幸福感的第一大因素”。正是出於這種危機感,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聯合新華公益推出了“愛護天使行動”,計劃3年內在100座城市1000家醫院建立心理解壓站,預計將對上百萬護士實施一對一的心理“解壓”。

醫患和諧是護士最好的“減壓藥”

(圖片來自今日頭條)

應該說,此舉頗有立竿見影之效。如湖北省中醫院建站一年來,通過對出現心理危機的護士實施一對一干預,明顯改善了她們的心理健康,從而促進了護士隊伍的穩定。以護士離職率為例,該院目前不到3%,大大低於全國5%的平均水平,算是一個比較直觀的效果。不過,用一句醫學術語來說,就算心理干預效果再好,也只能視為“臨床治癒”。須知,護士之所以頻現心理危機,多為醫患矛盾誘發。倘若護士始終置於醫患矛盾的“火山口”,誘因依然,則看似疏解的“心病”難免再一次“復發”。

要讓心理干預的效果持久穩定,關鍵要排除“誘因”。而要實現這個目標,則需醫患雙方共同發力:作為護士,當以南丁格爾為楷模,用發自內心的微笑及嫻熟的護理水準,來贏得患者的心;作為患者,則對值得以生命相托的“白衣天使”,既要理解,更要感恩。如此,醫患雙方才能和諧共處,從而結成“統一陣線”,聯手擊退“病魔”,而非“勢不兩立”之下的“兩敗俱傷”。

醫患和諧是護士最好的“減壓藥”

(圖片來自今日頭條)

當然,關愛護士群體,還體現在減輕勞動強度,改善護士待遇,提高社會認同度等各個方面。而與之相比,護士們尤其看重醫患和諧的局面。對護士而言,只要醫患之間互相理解,彼此尊重,即便工作上暫時還會“亞歷山大”,但“累並快樂著”的滋味畢竟大不一樣。如此一來,加上“解壓工作站”的“護駕”,就會有更多的護士遠離心理危機。從這個意義上說,醫患和諧,才是護士最好的“減壓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