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知朝臣贪腐成风,依然重用到底?

几千年来,中国的官场有个死结:越是腐败的人,越是混得风生水起,越是清廉的人,反而越难以在官场立足。

但凡几百年里有幸诞生一位清官,并且能够顺利地活到退休,那么,必定被大书特书,甚至坐上神坛,被民众世代祭拜,传颂千古。在腐败群体虎视眈眈的危险局面之中,能够坚守阵地,不亚于打赢了一场残酷的战争。

为什么明知朝臣贪腐成风,依然重用到底?

几千年的官场就像一个大染缸,无论多么洁白的人进去了,都会变色。比如巨贪和珅,刚入官场的时候十分清廉,也许立过誓要名留青史也不是不可能。

当时有人向他行贿,希望能够晋升一级,和珅虽然同意帮他举荐,但是一再拒绝对方的贿赂,直至事成,也未收分文。反而因为对方犯错被大臣弹劾,和珅也受到了牵连。

可是权力带来的这种溢出效应,就像吸食鸦片,你能坚持一时不上瘾,但是无法坚持一世,当大量的财富和资源堆积在眼前,只要你一伸手就能全部拥有的时候,仅凭道德观念和偶尔走走过场的反腐,根本起不到任何实质性的警示作用,何况当上司贪的更多更狠,并且将绩效和晋升跟贿赂挂钩的时候,有几个官员还能洁身自好,若与整个体系对抗,无异于飞蛾扑火。

为什么明知朝臣贪腐成风,依然重用到底?

和珅主政科举考试的时候,凭借自己的喜好,就能轻松地让寒窗苦读十数载的考生们鱼跃龙门或者名落孙山。为了各自的前程,考生们争先恐后地给和珅送钱送礼,如果和珅看不上眼,反而让考生们忐忑不安。

和珅家宅田地不计其数,几百间的钱庄店铺更是财源滚滚。每次打败政敌,进行抄家的时候,他总会将很大一部分钱财截留下来,据为己有,周星驰出演的《鹿鼎记》将此演绎得淋漓尽致,毫不夸张。

自封十全老人的乾隆难道不知和珅在朝廷内外贪污巨大吗?当然是知道的,不仅仅知道,甚至还不断地纵容。如果不是乾隆一意庇护和提拔,和珅怎有胆量和资源积累价值十几亿银两的财富,相当于清朝15年的财政收入,说他富可敌国一点也不掺水,据统计,和珅是当时的世界首富。

为什么明知朝臣贪腐成风,依然重用到底?

和珅除了利用权力大肆贪污和经商,还频繁使用黑白两道的势力,从富商那里收取各种“保护费”,一旦不从,让你灰飞烟灭。

浙江富商曾氏,因为不愿与和珅交往,一夜之间被灭门,家中的金银财宝全部被劫。官府对外宣传,曾氏全家被强盗劫杀,直到后来被御史平反。其他富商见状不得不臣服于和珅,他因此获得了巨额的初始资本,凭借雄厚的财力在朝中运作,左右逢源,逐渐建立自己的派系。

那为什么乾隆还要坚持重用和珅?并对和珅犯下的那些大罪毫不在意,无论其他大臣怎样后赴后继,不遗余力地弹劾,始终不为所动。最根本的原因,乾隆自己也是一个贪财的人,而且胃口比和珅更大,更具破坏性。

乾隆好大喜功,花钱如流水,比如六下江南,每次大小船只一千多艘,纤夫将近四千人,营建行宫几十处,里面布置得富丽堂皇。每天,茶房所用的奶牛多达75头,膳房所用羊1000只,牛300头,而且都是大老远从京城运到各处,南巡途中消耗的马匹更以万计。

为什么明知朝臣贪腐成风,依然重用到底?

这些只是各种耗费的其中一部分,这些大大小小的开支,都需要有人承担,前五次南巡,以朝廷自担为主,第六次南巡,和珅开创性地将所有费用摊派给各地府衙,各地府衙再摊派给当地百姓,同时借机大捞特捞,老百姓苦不堪言。

若是没有庞大的财源支持,乾隆南巡恐怕举步维艰,即便勉强成行,排场也会大受影响。纵观乾隆一朝,征战不断,而大军一动,日费千金,庞大的军费开支更是一个要命的事情。

和珅这样的贪官反而更了解整个帝国的财政运行体系,无论台上还是台下,更有办法另辟蹊径,比如南巡的经费由府衙摊派,乾隆的行宫由各地富商承建,在朝中实施议罪银,并从富得流油的盐政织造那里剥出钱财供乾隆挥霍,整个朝廷继续歌舞升平,糜烂到底。

为什么明知朝臣贪腐成风,依然重用到底?

此外,很多清廉之士心系天下,性格耿直,对于皇帝的错误行为,尤其大兴土木铺张浪费,一定会直犯龙颜,不但让皇帝很没面子,有损威严。更重要的是,这些清廉之士大多难以掌控,一旦将他们处置,容易引起舆论哗然,反而不利于稳定。

但是贪官就不一样了,他们就像一条狗,只要给够骨头,想怎么玩就怎么玩,不但听话,而且能够为皇帝肆意敛财,即便背上搜刮民脂民膏的恶名也毫不在意。如果民愤过大,大不了找个背锅的贪官一杀了之,比如嘉庆杀和珅,简单高效,又能赢得一时的明君称号,何乐而不为?反正贪官的队伍如此庞大,根本杀不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