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2018:花開有時,未來可期

站在2019年的門檻,回望2018,時光給過去的一年加上了最後的註腳,也將這一年熒幕上鮮活的身影蓋上了過往的烙印。中國2018年電影成績優越,12月30日,票房終於達到600億的水平,創造了票房新紀錄。雖然增幅沒有上年大,但仍舊是特點鮮明一年。

在其蓬勃發展的同時,我們驚喜地看到了電影行業呈現的新變化:院線電影包容性大大增強,現實主義電影受到熱捧,電影風評對票房產生巨大影響,流量明星遭受冷遇,電影觀眾迴歸理性……每一項都是經時光磨礪後的蛻變,它們昭示著我國電影正走向愈發成熟的未來。

而在可喜的變化背後,機遇和挑戰依舊並存。外來優質影片的發展勢頭依舊強勁,儘管我們無需過分擔心其擠壓國產影片的生存空間,但它的確為中國電影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於外部,國內電影觀眾日益提高的審美和更高的文化藝術需求,是擺在我國電影前的更大挑戰。“武裝人、引導人、塑造人、鼓舞人”,始終是長懸於中國文藝界之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在過去的幾年裡,我國電影業一直存在一個嚴峻的問題,那就是票房與口碑的錯位。一些“流量影片”雖然罵聲一片,但它們的收成似乎呈現著“越罵越起勁”的現象,口碑的一敗塗地並沒有阻礙觀眾為他們的票房買單;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部分優質電影由於沒有受到廣泛關注,導致雖然評價較好,但依舊“叫好不叫座”。這一現象造成的,是資本市場對佳片的冷落和對爛片的推崇,是“劣幣驅逐良幣”的惡性循環。可以說,這種矛盾令無數人看在眼裡,痛在心裡,對電影市場憂心忡忡。

然而,風物長宜放眼量。時間並不會辜負任何一片良苦的用心。我們看到2018年,“流量”開始失效,觀眾開始迴歸理性,不再為粗製濫造貢獻票房。取而代之的,電影的樣態變得更加豐富,一些演技派影片,甚至是“素人”出演的電影,由於製作精良、演技到位,而受到了口碑和市場的一併推崇。

豆瓣網給出的年度電影榜單中,獲評“2018年度最受關注的院線電影”稱號的《我不是藥神》,即為一部現實主義題材影片。年輕導演文牧野將力道鍥入了中國社會的筋骨,將血肉模糊的現實用熟練的筆法呈現給了公眾。小成本電影《暴裂無聲》獲得好評,完成多年終於得以上映的《狗十三》引起了眾人的共鳴,而藝術電影《米花之味》《地球最後的夜晚》意外地收穫了廣泛關注。2018,院線電影的無數種演繹豐富了我們對於它的想象,這不僅意味著院線對包容度的提高,更為中國影視事業的發展提供了無數種可能。

2018對於電影行業而言,同樣是跌宕起伏的一年。且不談金雞百花將被眾人吐槽宣傳的審美,金馬獎上的臺獨言論足以令無數人訝異和憤怒。藝術可以透視政治,割裂開來對待的想法被無數次現實證偽。但我們能否讓藝術的友好發展儘可能彌合政治裂痕,讓藝術成為消解隔閡的橋樑,仍需要電影工作者的不懈努力。

人生離合,亦復如斯。2018對於電影行業而言,也是離別的一年。那個為我們浪漫的新浪潮影像世界,留有《末代皇帝》《戲夢巴黎》等著作的意大利導演貝納爾多·貝託魯奇溘然長逝;在自己所創造的漫威宇宙中頑皮客串的老爺子斯坦·李、《七武士》《羅生門》等日本老派電影作品的“金牌編劇”橋本忍,一位位偉大的電影人相繼離去,似乎在告訴我們,一個電影時代在慢慢落幕。

人們總戲稱20年前的1998年是“上帝想看電影的一年”,那一年,《海上鋼琴師》《楚門的世界》等無數經典問世,但我們不必過度懷念往昔的成就,藝術總會等待時間的答案。花開有時,未來可期。電影的2018正滿載璀璨的記憶踏上歸途。2019年,銀幕將為我們譜寫怎樣的烏托邦世界,是這嚴冬中眾人最熱切的祈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