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以一已之力平乱为王朝续命并善终者唯此二人

所谓时势造英雄,在封建社会中,当一个王朝开创了一个盛世,也会积压很多社会矛盾,盛世会产生和掩盖很多诟病,贪图享乐,缺乏进取之风也会随之盛行,但盛极必衰。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大一统盛世王朝正是在极盛后发生了内乱,给后盛世时代敲了一个警钟。开元盛世后的“安史之乱”,康乾盛世后“嘉道中落”产生的大平天国运动,都是盛世综合症的结果。下面两位中兴之臣正是在这个时候站上历史舞台,以一已之力,力挽狂澜给王朝续命的。

古往今来,以一已之力平乱为王朝续命并善终者唯此二人

第一位是晚清“治世良臣”曾国藩

曾国藩:湖南人,书香门第。没发了太平天国运动,他应该会是地地道道的读书人。二十一岁中秀才,二十三岁中举人,二十七岁中进士,一步一个脚印,到太平天国运动暴发的前期,曾国藩仕途之道已升迁到二品官位了。

古往今来,以一已之力平乱为王朝续命并善终者唯此二人

1951年暴发的太平天国运动给没落腐朽的清政府一次致命的打击。当时清政府依赖平叛的八旗军、绿营官兵早已战力废驰,短短两年时间大平军已占领南京,攻陷大半个中国。清政府这时慌了,官军此时已无力平叛,只能允许各地自行招募团练乡勇,组织武装力量。力图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装来遏制太平军势力的发展,曾国藩从这时开始冒尖,回湖南举办团练,在团练湘勇期间,他严肃军纪,创立了自己的私家军队湘军,以独特的儒家思想治军,他认为,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兵少而国强”,“兵愈多,则力愈弱;饷愈多,则国愈贫”。主张军政分理,各负其责。古往今来,乱世打仗需要血性,大多数将领都不是正规军校出来的,很多在乱世中的暴民中涌现的,有句话说得好“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后来的事实证明,有血性的文化人打仗更有一套,特别是近代,军校的作用犹其重要。

古往今来,以一已之力平乱为王朝续命并善终者唯此二人

曾国藩作为儒家文人,当战败时,也曾意气用事,两次投水自尽,幸被幕僚所救,也反映了初入战场时读书人的娇气。但厚积而薄发,在历经了几年的战争历练,曾国藩所率领的湘军成了清政府镇压太平军的主要力量,势力一家独大。特别是太平军经历南京内乱后,日显颓势。终于在1864年曾国藩平定了太平天国运动。这个时候的曾国藩实力达到了极点。这时曾国藩作出了一个让人摸不到头脑的决定,自行解散湘军,自废武功。曾国藩明白功高盖主遭人忌的道理,正是这个决定使其避免了当权者慈禧的猜忌,成为晚清中兴名臣之首。为世人树立良臣典范。

第二位是大唐“中兴名臣”郭子仪

郭子仪:陕西人,武举出身。安史之乱前一直未得到重用。公元755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迅速攻占洛阳、长安,唐玄宗西逃路上,太子唐肃宗李亨继位,郭子仪得到重用,唐肃宗任命郭子仪为兵部尚书、兼朔方节度使,率军平叛。郭子仪联合回纥军于第二年收得了洛阳、长安。接着克河东、河西、河南等地,郭子仪因功封代国公。入朝时肃宗命人在灞上迎接,并慰劳他道:“国家再造,是你的功劳。”

古往今来,以一已之力平乱为王朝续命并善终者唯此二人

但在形式大好之下,唐朝内部争权夺利的局面又发生了,郭子仪被剥夺兵权,安禄山旧部史思明趁机再次攻陷洛阳,郭子仪被重新启用,出镇绛州平定叛乱。到公元763年,基本上平定了安史之乱。但唐朝廷与唐朝军将发生矛盾导致长安缺乏防御,被吐蕃趁机占领,长安再次陷落,郭子仪临危受命,调集军队。吐蕃忌郭子仪的威名,知唐军靠近,吐蕃立即逃离了长安。 公元765年,唐朝官员仆固怀恩反叛,引吐蕃、回纥进范,郭子仪单骑说服回纥,唐军骑兵联合回纥,大破吐蕃。郭子仪先后三次被贬,又重新被启用,仍一如既往的效忠唐王朝。天下稳定后,唐代宗任命郭子仪为尚书令,郭子仪恳辞不受。代宗催促他到官署就职。郭子仪仍不肯接受任命,道:“太宗皇帝曾任此职,因此历代皇帝都不任命,皇太子任雍王,平定关东,才授此官,怎能偏爱我,违背重要规定。而且平叛以后,冒领赏赐的人很多,甚至一人兼任几职,贪图升官不顾廉耻。现在天下平定,正是端正法纪审查官员的时机,应从我开始。”代宗无奈,只得应允,并将他辞谢的事迹交给史官,记入国史。正是郭子仪不居功致傲,荣辱不惊的这些行为,使其在地险恶的官场上得以全功保身,历经三朝,颐享晚年。享年八十五岁,死后追赠太师,谥号忠武。

古往今来,以一已之力平乱为王朝续命并善终者唯此二人

人臣功高盖主在封建社会是多么可怕的现象,历史上“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例子数不胜数,唯此二人,用大智慧诠释着仁臣的致高境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