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的企業:是許多雙手的“團伙”,還是很多人的“團隊”?

我曾經歷過國企、傳統制造型企業和互聯網公司,在其中經歷過一些崗位,在比較長一段時間裡,我一直考慮驅動這些企業發展的核心因素是什麼,這些考慮很長時間內構成了我對於管理,團隊搭建的認知。中國互聯網從90年代發展到至今已經接近三十個年頭了,拋開具體行業細分“AI”“電子商務”“機械製造”等等,在如今大部分從性質上喜歡將企業分為兩種:

傳統企業和互聯網企業

拋開具體認定不講,往下面又延伸出“互聯網思維”等等名詞,但追根溯源,不去考慮“產品泡沫”之類因素,這兩個之間管理方式上差異是什麼,為什麼社會越來越崇尚後者呢?

我覺得核心在於對待人的方式!

在資本主義發展期,亨利福特有一句名言:我們只需要一雙手,為什麼還要來一個腦袋?

你在的企業:是許多雙手的“團伙”,還是很多人的“團隊”?

過去人們把人完全視作生產工具,意味著你只需要完成規定的動作和任務就夠了。大部分依託於工業發展起來的傳統企業都是依託於這樣的理念發展起來的,在工業時代,很長一段時間強調的是標準化,環節上的耦合,這是最早期的科學管理方式。

而到了互聯網時代,大部分互聯網企業所要做的都是“重構”這樣一件事情,重構新的消費方式,重構出行的方式,重構購物的方式。。。。

這些種種的重構,對於人來講,要求的每一個人都充分發揮才智,在各自擅長的領域,日復一日的去創新。新的管理方式,新的商業機會,新的價值點,不僅僅來自於上層幾個人,而是來源每個人的貢獻。

本質上變成了兩種組織形態的競爭,一種是“個體智慧”的組織形態,一種是“群體智慧”的組織形態。

所以基於以上而言,我覺得區別於互聯網企業和傳統企業的核心,不是業務形態,而是組織形態。

如何驅動“一手雙”變成一個人,甚至變成一個有創造力,能貢獻智慧的人,我覺得這是現今所有“互聯網企業”都要優先考慮的事情。

所以我們看到阿里強調價值觀,強調使命,華為強調奮鬥者精神..........在這其中的人,有人覺得虛,有人覺得“實”,但無論如何,但身處其中或多或少都能受到一些感召,基於這些感召所能覆蓋的群體,組織和組織之間戰鬥力就會迅速拉開差異。

而在其中,“開拓者”和“維持者”數量決定了組織競爭力!

在互聯網時代,“群體驅動性”組織,希望是將驅動員工合作伙伴共建與開拓,他們用“群體智慧”去對抗世間複雜的規則;而還有很多的企業,管理制度,卻想辦法將員工都變成“維持者”,日復一日的重複運轉。

孰弱孰強?

一個企業,沒有文化驅動,沒有價值觀,沒有使命,那它如何要求團隊有榮辱感、戰鬥力,又怎麼能激發個體的力量。

帶著許多雙手的“團伙”和帶著很多人的“團隊”在角逐競爭,這大抵是現在我們看到的新舊之爭的真相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