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是一個所有人都想去卻不敢去的地方

《桃花源記》是魏晉時期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其文學地位不用過多贅述,單隻論桃花源便讓後人吩吩嚷嚷、爭吵不休了。

“桃花源”是一個所有人都想去卻不敢去的地方

《桃花源記》的誕生可謂恰逢其時,大家都知道東晉末年天下大亂,這是五胡亂華的時期,也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時期。中原人口大量減少,偏安一隅的東晉也國弱民困、百姓民不聊生。陶淵明經歷了那個戰亂的年代,再加上本身嫉惡如仇、曾不為五斗米折腰,那個特殊的歷史再加上這樣有文才的陶淵明,《桃花源記》的橫空出世也就不足為怪了。

桃花源是理想的居住地

千百年來,桃花源總被人們當做世外桃源,那裡沒有戰亂、沒有飢餓,百姓能夠安居樂業,一派理想居住地的樣子。事實上,桃花源本身就是隱世的一個文化符號,古人想要辭官歸隱也總拿桃花源做說辭。

“桃花源”是一個所有人都想去卻不敢去的地方

歸隱桃花源的理由有很多,比如不用再跟人勾心鬥角、不用再戴著面具偽裝自己、沒有世俗的束縛,這就是最大的誘惑了。畢竟,在這個世界上想活出自己真的太難。

桃花源想去卻去不得

《紅樓夢》中,賈寶玉就生活在自己的“桃花源”裡,除了他父親偶爾管教他,其餘時間完全是自己的理想世界。所以,當他不得不去學堂時,總是百般推辭找藉口不去,當他父親讓他會見官場上的人的時候,他心裡也是一百個不願意。當薛寶釵婉轉的勸他要多學一些經濟處事的學問的時候,他勃然變色,拂袖而去。是的,賈寶玉活出了自己想的那樣子,但他有資本,他可以不用擔心衣食之憂,光這一點,大部分人就無法不顧慮吧?

我們生而為人,就被教育要出人頭地,要活出樣子來,可究竟什麼樣子才是我們本來應該有的樣子呢?人生在世,怎能不委曲求全,一味的橫衝直撞到最後傷害的還是自己。

桃花源常在,而“去”的人卻不常有,這也是無可奈何之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