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泉映月(阿炳向命运最后的挣扎)

二泉映月(阿炳向命运最后的挣扎)

《二泉映月》是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宝库中一首享誉海内外的优秀作品,是中国民间器乐创作曲目中的瑰宝之一。

世界三大东方指挥家之一小泽征尔来到中央音乐学院专门聆听生用二胡演奏的原曲《二泉映月》,他感动得热泪盈眶,呢喃地说:“这种音乐只应跪下来听。”

1985年美国评出了10首最受西方人欢迎的流行乐曲,《二泉映月》名列榜首。1991年,一位英国音乐家在美国的一场音乐会上听了《二泉映月》的录音后激动地对一位贝多芬的故乡人说:“中国的贝多芬!中国的《命运》。

很多优秀的作品往往都是作者遭受巨大的人生变故后写成的。

司马迁若没有身受宫刑之辱,就不会写出《史记》这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屈原没有被放逐的经历,就不会写成《离骚》这一千古名篇。曹雪芹没有经历家道的中落,也写不出《红楼梦》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

二泉映月(阿炳向命运最后的挣扎)

二泉映月的作者阿炳也是如此。

阿炳的父亲为无锡城中三清殿道观雷尊殿的当家道士,擅长道教音乐。阿炳3岁时丧母,由同族婶母抚养。8岁随父在雷尊殿当小道士。开始在私塾读了3年书,后从父学习鼓、笛、二胡、琵琶等乐器。12岁已能演奏多种乐器,并经常参加拜忏、诵经、奏乐等活动。父亲死后,阿炳成了无锡城中道观洞虚宫里雷尊殿的新任当家道士,之后似乎放任自流,吃喝嫖赌甚至吸食鸦片。荒唐的生活带来荒唐的结果:因为梅毒侵害他瞎了眼睛,丧失对道观的控制。流落街头后,只能在街头卖艺。

世事就是这样矛盾。痛苦绝望中的阿炳在往后的日子里,在街头卖艺为生的时期创作了他一生最重要的作品《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阿炳向命运最后的挣扎)

这是阿炳留给世间最好的礼物。一位潦倒的艺人,把无限的温柔和凄苦,都倾注到这首曲子里。琴声似水,从斑驳的树影中涌出,前尘、往事 洒落一地。

以后的日子,无论多少风雨,都和阿炳无关。在黑暗的日子里,音乐成了他最大的慰藉,也是他唯一活下去的力量。

他要为自己的遭遇再追加一段遭遇,音乐的遭遇;他要为自己的痛苦再提炼一种痛苦,音乐的痛苦。从此,洞虚宫的雷尊殿,少了一位当家道长阿炳;无锡城的街头巷尾,多了一个拉二胡的瞎子—阿炳。

1950年9月,为抢救濒临灭绝的文化遗产,中央音乐学院的杨荫浏教授来到无锡。那个黄昏,阿炳的身体已经非常虚弱,二胡也是临时借来的。没有多想,他顺手就拉起了《二泉映月》。朴素的旋律,浸泡着毕生的爱和苦难。那是他饥寒中的陪伴,屈辱时的支撑,病痛下的抚慰,此刻,全化作呜咽的泉水、冰凉的月光。一曲终了,杨荫浏早已热泪盈眶。

二泉映月(阿炳向命运最后的挣扎)

三个月后,阿炳离开人世。二泉映月成了阿炳最后的绝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