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桂风物|黄姚:风和日暄待君来

八桂风物|黄姚:风和日暄待君来

带龙桥是黄姚古镇里最大的一座古桥,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是古镇景致的地标。记者 张友豪 摄

与那些黄泥房古村落透出来的相依为命般的凋敝感不同,贺州的黄姚古镇一派人稠物穰、朝气蓬勃的模样。

八桂风物|黄姚:风和日暄待君来

游客走过石跳桥。记者 张友豪 摄

八桂风物|黄姚:风和日暄待君来

盘根错节的龙爪榕,因其根形似龙爪而得名。记者 张友豪 摄

迎风飞扬的幡旗,乡音淳朴的吆喝,油光锃亮的青石板路,摩肩接踵的人流,构成了人们对这座明清古镇最直观的印象。

八桂风物|黄姚:风和日暄待君来

油光锃亮的青石板路。记者 张友豪 摄

这座有着近千年历史的古镇,将潇湘文化、岭南文化、瑶族文化和客家文化融进了骨血, 历史遗址随处可见,文物古迹俯拾皆是。亭台楼阁、楹联匾额、寺观庙祠、小桥流水,在时光的奔流中,与文人骚客们默然挥别,唯留无数隽永的词句,记录着曾经的钟情。

八桂风物|黄姚:风和日暄待君来

古朴的民居大门。记者 张友豪 摄

走近黄姚,幽幽青石板路,将千年文脉交织于青砖黛瓦之间。这些历经几百年风霜的古镇建筑,多为两层的砖瓦结构,沿着石板路的两边徐徐铺开。虽然早已斑驳褪色,但那些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砖雕石刻、梁柱斗拱,却愈发沉淀出历史与文化的韵味。

八桂风物|黄姚:风和日暄待君来

郭家大院里的长廊。记者 张友豪 摄

据说,这里的八条石板街,六百多户,全部按照九宫八卦阵布局,游客们一不小心就会迷失在横纵交错的巷道中。但是,这样的迷失有时是一种幸运,或许你会遇到说着五六种不同方言的一家人,邂逅像朝天而立支着两个耳朵的镬耳楼,或是误入某个人家,在那雕花拱门的天井,与旧时光撞个满怀。

八桂风物|黄姚:风和日暄待君来

朝天而立支着两个耳朵的镬耳楼。记者 张友豪 摄

八桂风物|黄姚:风和日暄待君来

宅子里的圆拱门。记者 张友豪 摄

黄姚的迎秀街,是古镇里最宽阔的石板街,取自迎接秀才归来之意。在这条古街上,曾迎接过七名举人三位进士。闭上眼,似乎还能听到那喧天的锣鼓,响遏行云;鲜衣怒马的儿郎被夹道相迎的百姓前呼后拥地迎进故里,好不热闹!

八桂风物|黄姚:风和日暄待君来

一位游客走进“亦孔之固”门楼。记者 张友豪 摄

前人虽已远去,但循着时光的痕迹迤逦而行,总会与一池古井相遇。这口古井与世人常见的圆井不同,是由五个大小不等的方形水池相连而成,清冽见底的泉水自池底翻涌而上,由一方池流向另一方。第一口,是泉眼,供村民饮用,第二口用于洗菜,第三、第四口用于洗衣,第五口则用于洗手。

八桂风物|黄姚:风和日暄待君来

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的仙人古井,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记者 张友豪 摄

据说在古时农历七月初七,七仙女下凡到井里嬉水,恰巧被一位清晨洗衣的居民所见。之后一传十,十传百,整个镇的人都知晓了此事。此后每年的这天,居民都会来这里的第一口井里打仙水,故而取名仙人古井。

八桂风物|黄姚:风和日暄待君来

古镇小店刻着高士其先生的《别了,黄姚》。记者 张友豪 摄

飘渺的传说与真实的历史为到访此地的游人构筑了一个梦境家园,你可以走近,或者试着融入,与那些祖祖辈辈在这里生活的居民们,以及那姚江上千年来从未停止过的风声,一同品味,这淌了一世的古韵与诗意。(记者 覃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