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車需謹慎,投訴最多的6款車,長安上榜,最後一款坑了好多人

買車對於消費者來說,跟買房一樣,同樣是大事一件。根據汽車協會的數據,2017年全國汽車銷量2887.9萬輛,同比增長3%。看到這個數據,不由感嘆,汽車已經走入千家萬戶。當然,無論你在一線城市還是三線城市,都能明顯發現路上的車越來越多,越來越堵。但是依舊阻止不了消費者買車或者消費者的熱潮。因為,車已經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同手機不能離開手,車也不能離開生活。那麼,什麼樣的車不能買呢?根據幾十年修車師傅的建議,往往是那種投訴最多的車型謹慎買。而小編根據今年9月投訴最多的6款SUV,做個總結。

第6款 傳祺GS4

買車需謹慎,投訴最多的6款車,長安上榜,最後一款坑了好多人


自從寶駿510上市之後,傳祺GS4從千年老二的位置下滑到第4甚至跌落前10都有。尤其是去年傳出來的傳祺GS4斷軸事件,嚴重影響了傳祺GS4的銷量。這個成績反應在去年的10月份。從9月的3萬輛跌落到2萬的成績。而進入2018年以後,傳祺GS4的銷量繼續下滑,因為寶駿530的上市,吸收了傳祺GS4部分客戶。好在今年6月新款傳祺GS4的上市,提升了競爭力,在今年的8月銷量繼續上升到SUV排行榜第3的位置。不過,雖然成績提升,但是隨之而來的投訴也不少。今年9月份對傳祺GS4的投訴都是集中在變速器異響,變速器頓挫,發動機漏油,發動機抖動。這兩塊都是3大件裡面的,也是汽車的核心。一旦除問題,勢必影響其整個銷量。而這點跟吉利博越相比,其後面有沃爾沃技術扶持,勢必核心技術要比長安CS75強。

第5款 長安CS75

買車需謹慎,投訴最多的6款車,長安上榜,最後一款坑了好多人


今年3月本田CR-V因為1.5T機油乳化事件,被迫停止銷售和召回之後,國內的長安CS75同樣出現了這麼一個事件,但是其長安集團迅速召回。整個舉動得到了消費者的認可。不過,隨後爆出來的事情是,長安集團召回,解決的並不完善,消費者對召回後處理的結果並不滿意。當然,銷量直接變化。從3月的1萬5的銷量下滑到勉強過萬的成績。而進入5月份和6月份銷量跌破1萬的成績,其長安CS75也跌出SUV排行榜前10。另外,今年9月對長安CS75的投訴也不少。消費者集中在發動機機油增多,抖動,油耗高,制動系統異響。而從8月份的銷量7000多的成績,同樣能看出,買長安CS75的消費者越來越少。而對手吉利博越就沒出現過類似的問題。說明吉利是一款可靠的車,老百姓擁護的SUV。

第4款 勁客

買車需謹慎,投訴最多的6款車,長安上榜,最後一款坑了好多人


作為日產旗下的小型SUV,勁客從上市就不被消費者看好。價格高,配置寒酸,內飾塑料感強。另外同級別的對手本田CR-V相比。動力還弱,空間也小。可以說沒什麼優勢。而跟自主品牌寶駿510相比,唯一的優勢就是,勁客是合資品牌。今年9月勁客的投訴有40起,主要都是影音系統故障,車載互聯故障,發動機異響,以及服務態度不解決問題等。當前,勁客月銷量已經從上市的過萬成績跌倒1000輛左右。

第3款 瑞風S3

買車需謹慎,投訴最多的6款車,長安上榜,最後一款坑了好多人


江淮的銷量看SUV,而SUV的銷量看瑞風S3。在2015年和2016年瑞風S3為江淮整個集團帶去了極高的銷量,畢竟其在2015年和2016年是小型SUV的銷量冠軍。不過,2018年的瑞風S3從當年的月銷量2萬的成績,已經跌到月銷量2000輛左右的成績,從而是江淮的銷量暴跌。儘管後面有瑞風S7的上市,但是在銷量方面依舊無力迴天。瑞風S3銷量暴跌主要是其產品質量的問題。比如生鏽門事件。嚴重影響其口碑。而今年9月對瑞風S3的投訴也集中在車身生鏽,前後橋及懸掛系統跑偏。

第2款 榮威RX5

買車需謹慎,投訴最多的6款車,長安上榜,最後一款坑了好多人


國內第一款敢於向合資車彪實力的車型。吉利博越沒這個勇氣,但是榮威RX5卻有。其上市的價格比同級別的對手博越,哈弗H6都貴。事實上,榮威RX5把自己的定位不只是一款車,還是一款能在車上通過互聯網解決生活日常的交通工具。另外,榮威RX5在整體氣質方面確實比同級別的對手像哈弗H6強,且月銷量1萬5到2萬的成績也證明了其實力。不過,今年9月對榮威RX5的投訴也不少,達到了44起。主要問題是變速器異響,頓挫,發動機異響和天窗異響等。其實還是3大件不過關。沒法與吉利博越相比。

第1款 哈弗H6

買車需謹慎,投訴最多的6款車,長安上榜,最後一款坑了好多人


哈弗H6跟當年的月銷量8萬相比,已經再也回不過去了。今年8月銷量跌破3萬輛的成績,說明哈弗H6的地位變得不穩定,尤其是怕後起之秀博越的超越。哈弗H6當前存在的問題也不少。油耗高,噪音大,起步肉,變速器頓挫等。而今年9月的投訴發現哈弗H6還出現了生鏽,發動機燒機油,電瓶故障等。總之,哈弗H6的問題越來越多,且坑的消費者也不少。


閱讀 2299 · 文章內容不代表UC平臺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