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大师王战军谈实战疑向格斗狂人示威:以柔克刚,后发制人!

近日,44岁的太极大师通过社交账号分享了一篇关于太极拳实战的文章,文章中多个方面强调了太极拳的实战秘诀,其中“以柔克刚,后发制人”的原则格外吸引眼球,疑似向“格斗狂人”徐晓冬发出示威,全文具体如下:

太极拳战略的原则

太极大师王战军谈实战疑向格斗狂人示威:以柔克刚,后发制人!

1、自卫有理,以静制动:以太极拳御敌的根本原则是“自卫有理,以静制动”。因为贯串了“自卫有理”才能镇静自若。太极拳的“静”包括着心理和生理上两方面。心静了才能应付瞬息万变搏斗局面,辩明敌人敌势的方向路线。不管对方劲力击我上盘、下盘、中盘,都能使对方劲力向不同方向柔化,这就需要“心静”才能应付。并从而找出对方虚弱点而攻击以达到避实击虚。至于生理上的静是要保持自己重心的稳定,双脚随时“变换步法”,“灵虚顶劲而又气沉丹田”来保持身躯的稳定性,同时避免对方来力来劲打中自己的“重心”。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太极拳的各项战术原则。

太极大师王战军谈实战疑向格斗狂人示威:以柔克刚,后发制人!

2、以柔克刚,后发制人:凡是对方来力来劲不论其大小,而我与之对抗的,都形成“刚劲”,凡能随敌伸缩之劲而不含对抗性的,并且不丢不顶,将来劲来势化成“我顺人背”之势的,方可谓之“柔劲”。太极拳走架时是贯彻“柔过劲,刚落点”的原则的。贯彻“不丢不项”的方法,用柔劲来“走化”任何加在我方的外力,以“引进落空”取得“我顺人背”的形势,再运用本身发出内劲、腰劲、腿劲加于外力之上形成惊弹劲以克敌制胜,故是“后发制人”的。这样才能收到内家拳的以柔克刚的最大技击效果。“后发制人”并不等于“被动挨打”。所谓“敌不动,我不动,敌微动,我意已先动”,只不过是为了审明敌情,造成予我有利形势,不首先出击而已。刚劲对每个人来说总是有个限度的,而柔化劲的作用则是无限的。敌力无论多大都可以用柔劲来化解,所谓“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在运用“后发制人”原则时,仍包含着“闪战”的要求,要学习“闪战”避开对方的初次攻击以取得“我顺人背”之势,也是完成“以柔克刚,后发制人”的必要手段。只要我方发劲于对方已成“背势”之时,技击成功的可能性就大增,技击效果就比较显著。(既要后发制人,也要先发制人)

太极大师王战军谈实战疑向格斗狂人示威:以柔克刚,后发制人!

3、借劲借力,以顺避害又击敌:太极拳运动是由无数圆弧组成的。当处理敌方来力要贯串顺水推舟借劲借力的原则时,圆弧运动是最有力的技击手段。圆弧运动以逆来顺受的方式避免、减少对方加在我身上的任何直接打击,直来的外力和圆弧接触时相交成斜角而被“转向分散”,对方之打击力量被消减的程度与所成斜角的大小成正比例的。故走化来力甚有效果而省力。还可用“粘、随”之法使敌落入圆圈之内,使其手足如被蛛网所缠缚,进退不得。如果说“以静制动,自卫有理”和“以柔克刚,后发制人”是各门武术达到上乘时共同具有的特点,那么圆弧运动借劲借力就是太极拳术的独特技击心法了。故太极拳又有“弧”拳之称。而且太极拳运动中充分体现着力学上的“螺旋转化”(滚动小臂),“杠杆原理”(支点力距近远之运用)等力学上的科学原理。但太极拳圆圈运动的技击奥妙说来容易,做到则颇难,非经年深日久的锻炼是难以“豁然而悟”的。俗谚说“熟能生巧”,要熟习太极拳圆弧特点应多练推手、对练、散手等,逐步发展。圆圈初练时一般大而有凹凸棱角,久则小而活,旋转如飞轮,毫不受力。而且借人之力,用人之劲以击对方,故小力可胜大力,弱可以胜强,老可以御壮。

太极大师王战军谈实战疑向格斗狂人示威:以柔克刚,后发制人!

4、以气助劲,爆发惊弹:太极拳技击中运用的是“劲”而不是“拙力”。力与劲的区别在于太极劲是发自丹田气的内劲,而以内气助腰腿劲的一种弹抖内劲。故又称作弹劲、抖劲。这种“弹抖劲”是在丹田内气训练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三项特别训练才能练成的。

太极大师王战军谈实战疑向格斗狂人示威:以柔克刚,后发制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