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支隊伍正在書寫城市社區治理“好故事”

——記城市基層黨建中的聖城社工們

大事面前,他們在場;苦累面前,他們當先;居民心裡,他們最暖。一群80後、90後為主體的社區工作者,一支能創新、勇擔當、敢攻堅、有激情的城市社區管理隊伍,在從“居委會大媽”式治理到“現代城市社區”治理的轉型中,他們正在書寫著一個個城市社區治理的好故事、新故事。

他們的名字,叫聖城社工。

大事在場 用行動檢驗血性、黨性

“齊民思小區地勢低窪,三面來水,形勢很嚴峻!必須拆掉北面牆體洩洪!”2018年8月19日下午,聖城街道全福元社區黨委書記張紅雨到齊民思小區巡查水情,剛進小區時積水才到膝蓋,2小時後,積水已到大腿。特殊地勢造成小區倒灌嚴重,並嚴重威脅到城區東片的用電安全,“一旦停電,東片高層的電梯將停止,也會給其他雨中救援帶來巨大困難!”張紅雨馬上彙報街道黨工委,決定砸開北側牆體,經與相關單位再三協商,20日凌晨北牆終於被砸開,很快小區內積水下降,居民轉危為安的同時,也保障了城區東片的電力安全。

8月19日夜,颱風無情,城市社區的社工們除留下接聽熱線電話的人員,其餘全部衝進暴風雨中,蹲守在居民小區,堅持在抗災救災的最前沿。“所有電梯必須有人守看!”“所有小區的下水道口保證沒有危險!”“所有險情必須第一時間巡查清楚!”一道道命令,像一道道閃電,刻在社工們腦海、心裡。冷,咬緊牙;餓,忍著;孩子獨自在家,顧不上了……直至8月20日,社工們一天一夜奔跑在積水中,社工隊伍以女社工居多,她們“忘”了自己的性別,泡在冰冷的積水中抬沙袋、壘防護牆,兩個小時、三個小時……六個小時,“我這個社區有兩個女社工正值生理期,因為在冷水中泡得太久,她們……”水災已過去三個多月,這名社區黨委書記說起自己手下“愛將”們的拼命勁兒,還是忍不住溼了眼睛。

哪裡有困難、哪裡有需要,哪裡就有聖城社工的身影。9月8日至9日,聖城街道200多名社工馳援遭受嚴重水災的紀臺鎮。鮮紅的大旗插在紀臺鎮區、老東埠鎮區,陳年垃圾、瘋長的雜草、亂放的廢輪胎破磚頭……雙手作鍁、塵土掛身,幫到最好、做到極致,“汗水砸進泥土,開出花朵”,200多名“黃馬甲”給紀臺人民帶去了災後的陽光和希望。

全國文明城市複審在即,在聖城街道黨工委“為民創城、標準更高”的新要求下,30個城市社區再吹動員號、再赴新徵程。“走進34個‘三無’小區,簡直令人震撼!”街道正科級幹部李榮輝說,他帶領農村幹部到“三無”小區觀摩,所有人都感到不可思議:“比有物業的小區管得都好!”34個小區的精緻妝容背後,是社工們一輪輪“地毯式”清理,短時間內共出動2000多人次,清理96棟樓、288個單元,清理小廣告面積達到1.1萬平方米。

“參與街道的大事,就是講政治、講責任,這很好地磨礪了社工們的大局意識。”城市社區相關負責人介紹。正是“大事在場”的高度政治自覺,鍛造了一支有血性、講黨性的社工隊伍,創造了一個個城市社區治理的奇蹟。

自我定位 用擔當兌現青春誓言

“又來啦,小閨女?”

“嗯,來啦,大媽!”

這句簡單的對白,卻成了90後社工魏淑璇最重要的力量支撐。

冬意濃濃的每個清晨,向陽社區的社工魏淑璇都會出現在啤酒廠小區內,這裡是她包靠的網格之一。今年剛滿20歲的她,2017年11月底到社區工作,從“不敢進居民家門、不敢看居民臉色”,到“啥也會幹了”“最愛到小區轉轉”,她用了一年的時間磨鍊自己。

“你們在小區裡,都會幹些啥?”記者問。和魏淑璇一起在啤酒廠小區巡查的社工耿曉蓓、王素娟、單立飛紛紛給出答案,“會上牆,會爬屋頂,會修下水道”“會發現小區不穩定苗頭,會調解鄰里矛盾”“會和老人們拉呱,也會捆電線”……十八般武藝,在這些80後、90後的身上都發揮出作用來了。

相比這四位到社區工作一兩年的新社工,晨鳴社區的李曉梅或許對“社工是什麼”有更深的個人感悟。1989年出生的她,2007年6月到社區工作,是聖城街道的第一批社工。從18歲少女到嫁為人婦,她與城市社區一起成長、成熟。“十年前剛成立社區,入戶採集信息,沒人給你開門,覺得你是去添亂的,那時候最犯愁的就是敲居民的家門,舉起手半天落不到門上,怕人家給個沒臉,那時真正‘門難進,臉難看’。”說起剛參加社區工作時的難處,李曉梅依然記憶清晰。現在的社區工作,讓李曉梅有了如魚得水之感。前段日子,共駐共建單位剛幫她包靠的向陽公寓維修了下水管道,給小區節省了6000多塊錢,居民高興,她心裡也格外踏實、高興,“現在的社區治理多樣化,形式、辦法也很多,居民們普通感覺社區就是家,他們的生活已經離不開社區了。”

城市社區這支年輕化、現代化的社工隊伍,總是帶給人們更多的期待。在鞋廠小區見到居民許冠群老人時,他不住地稱讚全福元社區黨委書記張紅雨,“先幫著俺小區聯繫集體供暖,條件不成熟暫停後,又幫著聯繫供暖用煤,真像自家孩子一樣盡心盡力。”許冠群老人不瞭解的是,張紅雨作為選調生考入的社區幹部,還有著獨到的工作思路和創新精神,他帶領全福元社區以“金融聚合”為切入點,以“英萃聯盟”為合作模式,打造“社區金融”品牌。輔助品牌打造推出的“三聚四驅五F”措施,以及管理社工團隊創新推出的“開晨會、下網格、理思路”全天工作法“三步曲”,正在發揮出積極正向的作用。

青春,就像一首激越的樂曲。而聖城社工們的青春,正因為彈奏在踏實的土地上而更加嘹亮。

為民情懷 讓這座城市四季如春

“12日,小區供暖實施了串改並,部分業主擔心不熱,持觀望態度,希望社區繼續跟進問題動態”“13日,趙家燒雞油汙管道直排小區內,綠植遭到破壞,味道大,建議執法大隊處理”“小區供水主管道破裂,業主對頻繁停水意見大,建議住建部門調查處理”……每天一期《社情民意簡報》,30個城市社區每個社區必報,每條信息有問題、有研判、有建議。“社區服務到邊到沿,到家到戶,每日簡報是個好辦法,倒逼著社區發現問題、相關部門解決問題。”現代社區書記楊娟介紹說。

在城市社區治理中,一個“暖”字包含的信息量最大。服務的熱度,關係到居民感受到的溫度;治理的深度,關係到社區生活環境的粘合強度。對這一點,向陽社區黨委書記馬金梅深有體會。她的辦法是“深下去、細進去”,通過辦活動提升熱度、增強粘合度。2017年8月,馬金梅擔任匯文社區黨委書記,辦了一次“翰墨丹青”書畫活動,發揮出了社區老幹部們的積極性,調到向陽社區擔任黨委書記後,她又舉辦慰問高齡居民活動,帶著禮物挨個上門走訪,這其中發現了多位戶籍不在本地、但人在社區居住的老人,馬金梅叮囑網格員,對這樣的老人要更加留意和照看。“我們去看望一位90多歲的老人,樓下居民都說,‘看現在有了社區多好,這樣的孤寡老人都有人掛念著’,還有兩位從內蒙古退休回來居住的老人,丈夫癱瘓,老伴和保姆一起照看著,我們去探望時,女主人跟我們說,‘有社區真好,等天氣暖和了,我也去社區轉轉,有活動多參加’。”一場走訪慰問活動,實現了從“兩陌生”(社區與居民陌生、居民與居民陌生)到“兩熟悉”(社區與居民熟悉、居民與居民熟悉),同時也帶給馬金梅長久的感動,成為她堅守社區工作的持續動力。

另一種“暖”,是需要用溫度計去測量的。2018年,城市社區供暖改造組從酷暑奮戰到秋寒,終於幫5個小區、14棟樓、438戶居民完成了集體供暖改造;幫助37個小區、81棟樓、1991戶居民完成了“串改並”。

“這次改得好,很暖和。”京劇團小區的居民看著溫度計一路上升到21攝氏度,心裡說不出的高興。暖意流淌的背後,是城市社區書記在半年前供暖改造會議上的一個表態,“大冬天的,不能我們暖暖和和地坐在家裡,讓那麼多居民供不上暖!”讓儘可能多的居民告別“土暖”,住上清潔暖和的房子!有條件的推動改,條件欠缺的創造條件改!放棄休息日入戶調查,聽著蟬鳴召開業主座談會,指導小區成立百姓參政團和工程監督會,公開投標啟動改造……家裡熱了,心裡暖了,長達十幾年、二十幾年靠燒煤過冬的居民們,終於擁有了一個暖暖和和、乾乾淨淨的冬天,而社工們卻冒著寒冬的勁風,巡查在小區裡,替居民守護著家門外面的另一份潔淨。

“哎呀,從未見過那麼髒的垃圾!”一位80後社工的話,總是迴響在耳邊,可她和同事們一起,趟著臭水把那些最髒的垃圾運得一乾二淨;“媽媽當然知道我在社區幹這些髒累的活,可她裝作不知道,也許怕我不好意思吧,所以我回家也從不說自己多累。”一位90後社工的話,總是讓人回味再三,世人眼裡的“嬌嬌女”“帥帥男”,因為是一名社工,所以從來不穿裙子和西服,一件“黃馬甲”就定格了他們和她們的青春年華。

守望他人的暖,就是在守望自己的人生追求。書寫城市之春的人,就是一群心懷燦爛陽光的人。

他們的名字,叫聖城社工。

本報記者 李桂華 宋曉青 通訊員 韓明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