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鉴碎玉|“凿壁偷光”也是鬼话一篇

匡衡是东海郡(山东省郯城县)人,从小酷爱学习。但家里实在太穷,用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没办法看书了。他家邻居是户有钱人,每天晚上家里烛火通明。匡衡想来想去,想出一个办法,把他家和邻居家的墙壁,凿了一个洞出来,这样,邻居家的烛光照射过来,匡衡就借着这个光亮来读书。

通鉴碎玉|“凿壁偷光”也是鬼话一篇

【我也是服了,那时纸都没有,哪来的书啊?】

匡衡好学,还有一个小故事。说是有个同乡叫文不识,家里很有钱,藏书很多。匡衡就跑到人家里去打工,而且不要报酬。文不识感到奇怪,就问匡衡为啥。匡衡说,我希望您允许我读您的藏书。文不识估计想起自己家那几个不成才的小兔崽子了,十分感慨,见匡衡如此好学,就一口答应。匡衡通过努力读书,终于成为大学问家。

衣赐履说:这两则小故事,出自《西京杂记》,算是古代历史笔记小说集,西京指的是长安。据说是西汉刘向的儿子刘歆创作的,由东晋的葛洪辑抄。

中国文人,历来有爱吹牛的痼疾,他们希望自己的理念能够影响后人,但又找不到相应的例子,于是,就大胆编造。刘歆的老爹刘向能够炮制出《邹忌讽齐王纳谏》这样的伪故事,刘歆就编造凿壁偷光这样的鬼话来。我也懒得驳斥他了,亲们自行理解吧。

有人可能会说我矫情,文学当然可以虚构啊!是的,倘若真是小说,人人都知道那是编的,当不得真的,我们甚至巴不得孙猴子痛扁如来佛,宁采臣色诱聂小倩,让他们帮助我们来一场完美的意淫,至于还有人能从小说中读出人生真谛、天道轮回,那也是读者的自由。然而,《战国策》和《西京杂记》这样的东西,往往披着“历史”“先贤”的外衣,属于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让人们以为真有其事,这就不能不让人骂街了。就说用“凿壁偷光”鼓励孩子努力学习吧,当有一天孩子发现“凿壁偷光”根本就是鬼话时,你觉得他会继续努力学习,还是会想办法让大家“以为他在努力学习”?呵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