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典故」王祥臥冰求鯉的故事


「洛陽典故」王祥臥冰求鯉的故事


曹會智 收集整理

《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詩選集》,是元代郭居敬編錄,一說是其弟郭守正,第三種說法是郭居業撰。由歷代二十四個孝子從不同角度、不同環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由於後來的印本大都配以圖畫,故又稱《二十四孝圖》。為中國古代宣揚儒家思想及孝道的通俗讀物。

《二十四孝》的故事大都取材於西漢經學家劉向編輯的《孝子傳》,也有一些故事取材《藝文類聚》、《太平御覽》等書籍。幹寶的《搜神記》卷十一收錄三則鯉魚自動破冰彈跳的故事,主角有王祥、王延、楚僚等三人。敦煌藏經洞發現的佛教變文《二十四孝押座文》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二十四孝”作品。南宋時期的畫家趙子固有“二十四孝書畫合璧”一圖。元代學者謝應芳在《龜巢集·二十四孝贊》序中說的:“常州王達善所贊《二十四孝》,以《孝經》一章冠於編首。”清代吳正修作《二十四孝鼓詞》:“論起這二十四孝,誰人不知,誰人不曉……”


「洛陽典故」王祥臥冰求鯉的故事


史料記載,王祥(184年~268年),字休徵,為魏末晉初人,曾做過溫縣縣令、大司農、司空、太尉、太保等。傳說他小時生母早喪,繼母朱氏多次在他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使他失去父愛。繼母患病,想吃鯉魚,適值天寒地凍,河裡結冰無法捕魚。王祥解開衣服臥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躍出兩條鯉魚。繼母食後,果然病癒。

後來,王祥臥冰求鯉的故事流傳開來。如今,我市澗西還有王祥河。該河原名谷水,傳說王祥臥冰於此,故改名王祥河,又稱孝水。但山東臨沂、日照,江蘇鹽城和我省駐馬店等許多地方,也有王祥臥冰處,都說王祥臥冰的故事發生在當地。

這條河被人們稱為孝水、王祥河,西邊不遠的地方有個村子名為孝水村。澗河畔的老井村也有王氏後裔立的王氏祠堂,祠堂裡有一通碑,陽面刻有“晉太保孝王祥之碑”幾個大字,陰面有古詩一首:“為母臥冰稀世有,龍天遺鯉感精誠。寄言天下為人子,永繼王祥萬古名。”

新安縣磁澗鎮老井村現存一通明代石碑(圖,高1.26米,寬0.6米,正面刻有“晉太保孝王祥之碑”八個大字,字體古樸遒勁。石碑位於王氏祠堂門前。


「洛陽典故」王祥臥冰求鯉的故事


「洛陽典故」王祥臥冰求鯉的故事

碑刻(2張)

如今,在澗西區西馬溝村尚有王祥河、臥冰處等遺蹟,印證了“臥冰求鯉”的故事就發生在洛陽。

2018年4月10日上午,孫旗屯鄉邀請專家學者、洛陽日報社、東方今報負責人、引駕溝村兩委成員及部分村民代表等20餘人在引架溝村召開“中國洛陽廆山——王祥河流域孝文化考察現場會”,對孫旗屯鄉區域內歷史文化和產業發展等問題進行現場考察和探討。


「洛陽典故」王祥臥冰求鯉的故事


洛陽市“四河同治”王祥河溼地公園項目,總建築面積25萬平方米,主要建設集生態環境改造、孝文化展示、創新創業平臺於一體的王祥河溼地公園及其他配套設施。


「洛陽典故」王祥臥冰求鯉的故事


鏈接:王祥臥冰求鯉的故事發生地應該在新安

文物工作者在進行文物普查時,在新安縣磁澗鎮老井村意外發現王祥祠堂及“晉太保孝王祥之碑”等數通石碑。專家稱,王祥碑的發現再次印證:王祥臥冰求鯉的故事發生地應該在新安。

此次文物工作者在新安縣磁澗鎮老井村王祥祠堂舊址發現石碑一通,碑陽面刻“晉太保孝王祥之碑”幾個大字;右下方刻有“至正三年五月河南府路總管梁宜、達魯花赤伯答罕等立石”小字;左下方刻有“嘉議大夫河北河南道肅政廉訪副使崔帖謨爾普化書”小字。碑陰面有古詩一首:“為母臥冰希世有,龍天遺鯉感精誠。寄言天下為人子,永繼王祥萬古名。”據專家研究,“至正”為元順帝時的年號,伯答罕、崔帖謨爾普化都是蒙古人的名字,因此,此碑應是元代官府於元順帝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所立。另外,文物工作者此次在這裡還發現“移建晉王太保祠碑”一通,此碑為王祥五十一代孫王雅軒所立,立碑時間為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

專家認為,西晉的都城是洛陽,而王祥在西晉擔任太保之職,且洛陽有王祥河,有王祥祠堂,早在元代,官府就在新安為王祥立碑,王祥後裔也一直生活在新安。種種跡象表明,王祥臥冰求鯉的故事發生地應該在新安。


「洛陽典故」王祥臥冰求鯉的故事


「洛陽典故」王祥臥冰求鯉的故事


「洛陽典故」王祥臥冰求鯉的故事


「洛陽典故」王祥臥冰求鯉的故事



「洛陽典故」王祥臥冰求鯉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