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裡的磚雕小課堂之「二十四孝圖」(1)

中國傳統古建築中的磚雕是以磚石為對象進行雕刻,雕刻出山水、花卉、人物等圖案。

在古建築雕刻中是一種很重要的藝術形式。

它的起源是模仿石雕,但是卻比石雕更具有優勢,

相比起來更具有經濟性並且相對來說節省工力。

在古代多用於房屋建築中都廣泛使用。

其製作工藝與核心點是在於用金磚等級的成品青磚進行表面深度雕刻,

傳統磚雕精緻細膩、氣韻生動、極富書卷氣等特點。

在民居建築中,磚雕多用於大門門樓,山牆墀頭,照壁等處,

表現風格力求生動,活潑。

在雕刻手法上,也與木,石雕飾相類,有剔地,隱雕,浮雕,透雕,圓雕,多層雕等。

磚雕既有石雕的剛毅質感又有木雕的精緻柔潤與平滑,呈現出剛柔並濟而又質樸清秀的風格。

今天為大家講述的是磚雕文化——“二十四孝”背後的意義。

四合院裡的磚雕小課堂之“二十四孝圖”(1)

湧泉躍鯉

湧泉躍鯉

寓意: 姜詩,東漢四川廣漢人,娶龐氏為妻。夫妻孝順,其家距長江六七里之遙,龐氏常到江邊取婆婆喜喝的長江水。婆婆愛吃魚,夫妻就常做魚給她吃,婆婆不願意獨自吃,他們又請來鄰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風大,龐氏取水晚歸,姜詩懷疑她怠慢母親,將她逐出家門。龐氏寄居在鄰居家中,晝夜辛勤紡紗織布,將積蓄所得託鄰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後,婆婆知道了龐氏被逐之事,令姜詩將其請回。龐氏回家這天,院中忽然噴湧出泉水,口味與長江水相同,每天還有兩條鯉魚躍出。從此,龐氏便用這些供奉婆婆,不必遠走江邊了。

四合院裡的磚雕小課堂之“二十四孝圖”(1)

孝感動天

孝感動天

寓意:舜,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穀倉倉頂時,從穀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事後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歷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幹,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後,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並封象為諸侯。

四合院裡的磚雕小課堂之“二十四孝圖”(1)

蘆衣順母

蘆衣順母

寓意: 蘆衣順母是《論語·先進》中的典故,主要內容是周閔損生母早死,父親娶了後妻,又生了兩個兒子。繼母經常虐待他,冬天,兩個弟弟穿著用棉花做的冬衣,卻給他穿用蘆花做的“棉衣”。一天,父親出門,閔損牽車時因寒冷打顫,將繩子掉落地上,遭到父親的斥責和鞭打,蘆花隨著打破的衣縫飛了出來,父親方知閔損受到虐待。父親返回家,要休逐後妻。閔損跪求父親饒恕繼母,說:“留下母親只是我一個人受冷,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要挨凍。”父親十分感動,就依了他。繼母聽說,悔恨知錯,從此對待他如親子。

四合院裡的磚雕小課堂之“二十四孝圖”(1)

臥冰求鯉

臥冰求鯉

寓意: 臥冰求鯉是古老的漢族民間傳說故事。最早出自幹寶的《搜神記》,講述晉人王祥冬天為繼母捕魚的事情,被後世奉為奉行孝道的經典故事。房玄齡等編撰《晉書》亦收錄此事,元代郭居敬則將其列入《二十四孝》中。臥冰求鯉也是山東省民間文學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臥冰求鯉:我國古代有一位叫王祥的人,他的親生母親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而他的繼母又對他不好,可是他對繼母朱氏卻非常孝順。有一年冬天,他的繼母想要為難他,於是對他提出要吃活魚。當時天氣非常的冷,河面上都結了冰,根本打不到活魚,可是為了滿足母親,王祥就去跑到河邊,脫下衣服,光著身子躺到了冰上,像用體溫把冰焐化,為母親打魚。這個時候,冰塊忽然自己裂開了,從裡面躍出兩條活蹦亂跳的鯉魚來。王祥一見,趕忙把魚抓住,高興地帶回了家,做好了給母親吃。當時的人們都說,誰也沒見過在大冬天能有人鑿開這麼厚的冰河捕活魚的,這是因為王祥的孝心感動了天上的神仙啊!於是,在民間,便留下了“臥冰求鯉”的美談。

四合院裡的磚雕小課堂之“二十四孝圖”(1)

聞雷泣墓

聞雷泣墓

寓意: 《聞雷泣墓》,又稱為《王裒泣墓》,講述了魏晉時孝子王裒的孝行。相傳三國時魏國的王裒,小小年紀便懂得敬重、孝順父母。他的父親王儀因正直敢言,被驕橫跋扈的晉王司馬昭無辜殺害。小王裒在母親的撫育下漸漸長大,他將全部的愛心和孝心放到了母親身上。除了親自照料母親的飲食起居,他還常陪她說話,逗她開心,以解除老人精神上的孤獨和悽苦。母親病了,他日夜侍候在床前,衣不解帶地喂湯喂藥。母親生性害怕打雷,每當下雨打雷的時候,他便將門窗關得嚴嚴實實的,拉著她的手,絕不離開半步。許多年以後,王裒的母親久病不治,溘然長逝。他悲痛萬分,將父母合葬一處,虔誠恭謹地守喪盡孝,每天早晚,都到墓前祭奠。他惦記著母親怕雷的事情,每當颳風下雨的天氣,一聽到轟隆隆的雷聲,便狂奔到母親的墓地,跪拜著哭訴說:“兒子王裒在此,母親您千萬別怕!”王裒對母親的感情可謂至深至厚,每當讀到《詩經·蓼莪》這篇中“哀哀父母,生我劬勞”兩句時,他都會反覆誦讀,禁不住淚如雨下,悲痛不已。

四合院裡的磚雕小課堂之“二十四孝圖”(1)

齧齒痛心

齧齒痛心

寓意: 曾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稱“曾子”,以孝著稱。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裡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揹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於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後世儒家尊他為“宗聖”。

四合院裡的磚雕小課堂之“二十四孝圖”(1)

拾葚異器

拾葚異器

寓意: 蔡順,漢代汝南(今屬河南)人,少年喪父,事母甚孝。當時正值王莽之亂,又遇饑荒,柴米昂貴,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飢。一天,偶遇赤眉軍,赤眉軍士兵問道:“為什麼把紅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開裝在兩個簍子裡?”蔡順回答說:“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紅色的桑葚留給自己吃。” 赤眉軍憐憫他的孝心,送給他二斗白米,牛蹄一個,以示敬意。

四合院裡的磚雕小課堂之“二十四孝圖”(1)

親嘗湯藥

親嘗湯藥

寓意: 漢文帝劉恆,漢高祖第四子,為薄太后所生。高後八年(前180年)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臥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藥,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今天的磚雕小課堂就到這了

先為大家講八個關於“孝”的磚雕故事

想要了解剩下“二十四孝”圖的含義

請持續關注!

如果您喜歡中國傳統建築

我們將持續為您帶來更多精彩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