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時候,現代人比古人要悲哀

有些時候,現代人比古人要悲哀

新都有個“娃娃堰”,可能新都本地人都知道,但外地人就多半不知道了。

而“娃娃堰”是因狀元楊慎而得名,這一點就是新都本地人都不一定知道了。

大部份史料都認為,楊慎第一次從北京回四川老家是在弘治十二年(1499年),也就是他11歲才第一次回老家。

但我認為,這不太準確。

若我是楊廷和,在北京當官,但家裡的大部分親人——父母、兄弟等在新都,我還是會隔幾年就回一次家的。

就算是官務纏身,自己不能隨便回家,也要顧及父母對孫兒的想念,讓楊慎隔一段時間就回新都陪一陪老人家。

否則,就因楊廷和當那麼大的官,得罪那麼多的人,也會被政敵發動言官找出各種毛病來在皇帝面前曬曬,說什麼此人不孝,再引申出來個“不孝怎麼會忠”的說法也不是不可能。

有些時候,現代人比古人要悲哀

還有就是有好多民間傳說都是關於楊慎小時候在新都的事情。所以楊慎小時候回新都的次數肯定不會少——雖然待的時間不一定很久。

娃娃堰的得名,應該是在弘治七年(1494年)夏天,楊慎6歲還不到。

當時,楊慎還沒有為自己取號。

天才也是人——這句話到誰身上都適用。

人是群居動物。只要思維沒有缺陷,人都不會喜歡一個人待著。特別是小孩子很喜歡和同齡的小朋友一起玩耍。

我們的楊狀元當時還是個小孩子。

在一個炎熱的夏天,楊慎和一群玩伴到位於寶光寺西北角的石砌大堰玩。這裡水勢平穩,不深不淺,適合小朋友們泡澡消暑。

從這一點來說,楊狀元的童年比現在孩子們的童年要自由得多了,畢竟除了讀書,還可以自由自在地和玩伴們到溪裡洗澡。而現在的這些孩子就不同了,家長“關懷備至”,不能單獨出門——外面車多;不能單獨到溝裡洗澡——害怕萬一被淹;很少有很好的兒時玩伴——家長們都害怕孩子被別人欺負,基本上不讓接觸其他孩子(幼兒園、小學裡的除外)……

所以說,我們現代人比古人還要悲哀。

當楊慎和幾個小孩子正在水中玩得高興時,發生了一件令人不快的事——縣官來了。

若是現在,這算什麼不高興的事呢?他來他的,我玩我的,誰也不招惹誰,況且,只是幾個好玩的小孩子。

但在500多年前的明代,縣官有縣官的儀仗和威風,差役鳴鑼開道,舉著“肅靜”“迴避”的大木牌,走在轎子的前面。如果人們不迴避,是要被依法定罪,進行處罰的。

所以,從小就受到這種教育的小孩子們連忙爬上岸,抱起衣褲,顧不得穿上就跑了。

而楊慎同學就不同了。可能楊慎見過的大官太多了,七品縣令在他眼中算不得什麼。楊慎沒有迴避,該洗澡還是洗澡。

於是,那位縣官看到楊慎沒有迴避,就不高興了。

當時,傳媒技術沒有現在這麼發達。再說楊慎也小,雖說有點兒與眾不同,但縣官並沒有認出來這位就是首輔大人的公子,所以就想嚇唬他一下。

縣官停了轎,質問正在河裡洗澡的楊同學,為何人人見了本官都回避,而他卻不迴避。

聰明的楊同學一句話就把縣官頂回去了:你走你的大路,我遊我的小河,不存在有沒有迴避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