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如何度過寒冷冬季的?古人:無須操心,我們自有采暖之法

序言:

不知不覺中,寒冷的冬季已經敲開了我們的家門,該如何保暖抗寒也成為了生活中不能忽視的一大問題,不過在科技發達的今天,舒服地度過冬天似乎早已不成問題。

暖氣、空調、電暖扇、電熱毯等高科技的取暖設備讓家在冬季亦能和溫暖掛鉤,而各種各樣的禦寒衣物,輕薄而又保暖的材質,讓人們在室外亦能活動自如,不過這些都是科技帶給現代人的享受。

那麼在沒有高科技手段採暖的古代,古人是如何度過寒冷冬季的呢?

為何當我們對此感到懷疑的時候,古人會隔著時空隧道對我們現代人喊道:無須為我們操心,自有采暖之法呢?

本篇飛魚就來為您說說古人的採暖之法。

古人是如何度過寒冷冬季的?古人:無須操心,我們自有采暖之法

現在的取暖神器——空調、電暖扇、暖氣等

取暖之法的演變與發展。

居住區內還有窖穴、牲畜圈欄和兒童若干甕棺葬等,房屋有圓形和方形的,屋內設有爐灶。——《陝西省西安市姜寨遺址》

姜寨遺址,是新石器時代時期的遺址,具有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兩種特徵,遺址保存的相對完整,由居住區、陶窖場和墓地組成,此聚落是由若干氏族組成的部落的居住地 ,反映出了當時氏族社會的組織結構。

在姜寨遺址的居住區內,有窖穴、牲畜圈欄等,房屋也有圓形和方形的不同形狀,而屋內還設有爐灶,這裡的屋內設爐灶,是迄今為止可考的古人最為古老的取暖方式——火塘。

古人是如何度過寒冷冬季的?古人:無須操心,我們自有采暖之法

用來煮飯取暖的火塘

火塘,又稱為“火炕”、“火鋪”,是古人在房屋內建造的用於做飯和取暖相互結合的設施,具體的建造方法為在屋內的地上挖成小坑,四周壘上磚石,中間生火用來取暖和做飯,如果說的在明白些的話,更類似於我們現在在室外點燃起的篝火。

可以說這種取暖方式是先秦時期最為普遍的取暖方式,直到現在,一些少數民族如普米族、怒江白族、蘭坪白族支系那馬人、麗江納西族等還在採用這種取暖方式,足見火塘這一取暖方式影響之深遠。

溫室殿以花椒和泥塗壁,壁面披掛錦繡,以香桂為主,設火齊雲母屏風。——《西京雜記》

秦朝出現了“壁爐”,這項發明可以說是劃時代的,因為即便是現在,一些西方國家仍然在普遍使用,《秦宮廷文化》一文中就指出:考古專家在咸陽宮殿遺址中發現了三座壁爐

到了漢朝,古人的取暖方式,進一步發展,正如《西京雜記》中記載,已經出現了“溫室”,或者稱之為“椒房”,《漢書•霍光傳》記載:

王入朝太后還,乘輦欲歸溫室,此處的溫室就是漢朝王室“供暖”的屋子。

古人是如何度過寒冷冬季的?古人:無須操心,我們自有采暖之法

西方家庭中依然沿用的取暖方式——壁爐

“溫室殿以花椒和泥塗牆”,則進一步表明了溫室殿的牆壁是用花椒和泥來塗抹的,所以又有椒房殿一說,當然也有人認為,椒者,多籽,取其“多子”之意,故曰:椒房殿,正如《漢書·車千秋傳》顏師古所注:

椒房殿名,皇后所居也,以椒和泥塗壁,取其溫而芳也

椒房殿名稱的由來,此處筆者暫不細論,不過無論從何而來,都說明了漢朝時期已經出現了抗寒的溫室。

西涼國進炭百條,各長尺餘,其炭青色、堅硬如鐵,名之曰瑞炭,燒於爐中,無焰而有光,每條可燒十日,其熱氣逼人而不可近也。——《開元天寶遺事》

根據上述引用,我們可以得知在唐朝時,宮廷已經用“瑞炭”來取暖,正如宋代張勉窗所作的《瑞炭》一詩曰:百條進自西涼國,易火難灰作瑞看,想得當時宮殿暖,不知門外有風寒。

當然這並不是說唐朝時期炭才出現,東漢時期許慎的《說文》就對炭做了解釋曰:炭,燒木餘也,由此可知,炭的歷史很早,只不過唐朝進口的“瑞炭”,取暖效果更好。

此外,在唐朝時期賣炭也成為了百姓謀生的一種手段,白居易的《賣炭翁》就是明證,正所謂: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

古人是如何度過寒冷冬季的?古人:無須操心,我們自有采暖之法

取暖用的木炭

除了這種取暖方法,唐朝的王公大臣還“發明”另外一種取暖方式——妓圍,根據《開元天寶遺事》中記載:申王每至冬月,有風雪苦寒之際,使宮妓密圍於坐側以禦寒氣,看到這,我們是不是得對這些王宮貴族的取暖辦法刮目相看呢?

而到了清朝時期,炕床、火盆、炭盆等開始被普遍運用,那麼什麼時候炕床呢,其實就是近現代時期東北等地區採用的“炕”,筆者仍記得年幼時隨父母去東北,在寒冷的冬夜,就是靠著炕床來取暖的,那份溫暖,至今記記猶新。

古人取暖之法的危險性。

通過上文我們亦可得知,古人取暖的方式,是離不開木頭和火的,既然有火也就預示著這些取暖辦法具有危險性,具體來說就是極易引起火災和中毒。

  • 我們先來說說火災。

眾所周知,我國古代的建築,多是木質結構,在這種房子裡,以火取暖,無異於是在屋子裡放置了一個“不定時的炸彈”,說不準什麼時候,就會被引爆。

嘉慶二年,乾清宮突發大火,由於天氣乾燥,頓時火光沖天,火勢極為兇猛,怡親王帶領官員等眾人極力救火,但無奈火勢太大,根本無法滅火,後來幸虧颳起了西北風,才使得火勢減弱而得以被撲滅。

古人是如何度過寒冷冬季的?古人:無須操心,我們自有采暖之法

熊熊燃燒的木柴

根據《東華錄》記載,怡親王在撲滅大火後,就調查失火原因,發現是由掌火太監的疏忽所引起的,原來這名太監沒有處理好沒有燒盡的木炭,導致炭火復燃,而引了火災。

此後,嘉慶皇帝就火盆比較上心,並且還因為火盆未安置妥當的問題對內務府大臣做了“降級不貸”的處罰,根據《清仁宗實錄》記載:如有違例多安火盆,不掩兩邊隔扇者,司官革職

既然王公貴族會因為疏忽而引起火災,那麼這種現象在平民的生活中,勢必不會少,只是所處的社會階層不同,史官也不會對平民因取暖而引起火災進行記錄。

  • 我們再來說說中毒。

作為現代人,我們可以很清楚木炭燃燒還會對人體造成危害,即一氧化碳中毒,也就是含碳物質燃燒不完全時的產物經呼吸道吸入引起中毒,既然古人以炭取暖,自然也會有人體中毒的情況發生。

《明宮史》中記載:皇子女或中此毒,屢至薨夭,良可痛也,這裡的此毒,指的應該就是一氧化碳中毒,同樣也表明了這種毒對於孩童危害十分之大,明朝的皇子皇女就有因此而夭折的。

古人是如何度過寒冷冬季的?古人:無須操心,我們自有采暖之法

用來取暖的壁爐

此外,清朝末代皇帝溥儀曾在《我的前半生》中亦寫道:夜一時許,即被呼醒,覺甚不適,及下地,方知已受煤(炭)毒,二人扶余前行,至前室已昏去,臥於榻上,少頃即醒,又越數時乃愈,而在餘寢室之二太監,亦昏倒

,這其實就是典型的一氧化碳中毒。

可見,皇室中因用炭取暖而造成的一氧化碳中毒,其實是屢見不鮮的,由此可推論,在尋常百姓家中此毒或許更為常事,只不過史料中未曾記載罷了,這也與古人在寒冷的冬季為達到更好取暖的效果而緊閉門窗有關,因為古人並不明白以炭取暖需要通風的道理。

飛魚說:

古人是如何度過寒冷冬季的?看完了上文,是不是就能知道為何當我們對古人取暖方式費解時,古人會從心底喊出“無須操心,我們自有采暖之法”了吧。

其實從古人取暖的方式,我們可以看出,古人應對寒冷天氣,還是很有辦法的,當然我們也能看出,人類與自然的關係,是在不斷變化,從最初的敬畏“火”,到後來利用“火”取暖,也是人類社會逐步走向文明的過程。

古人是如何度過寒冷冬季的?古人:無須操心,我們自有采暖之法

古人用來取暖的炭,現今已經成為了燒烤類美食的必須品

不過話又說回來,古人的取暖之法,無論是“壁爐”、“溫室”、亦或者是“妓圍”,都是古代王公貴族可以享受的,而平民百姓,最多的還是使用“火塘”來取暖,畢竟火塘所需要的經濟成本最低,下層窮苦的民眾,自然不能和佔盡社會資源的上層統治者相比。

也就是說,古人的取暖方式是分三六九等的,有條件的可以用“炭”,沒條件的只能用“灶灰”,古人為了在惡劣的環境中謀求生存,自然渾身解數,而出土的古代遺址和文物,似乎就是對此的最好印證。

對此,您怎麼麼看?

參考文獻:《西京雜記》、《漢書·霍光傳》、《漢書·車千秋傳》、《開元天寶遺事》、《說文》、《東華錄》、《清仁宗實錄》、《明宮史》、《我的前半生》等。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