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你并不知道孩子会有多爱你……

孩子对父母的爱是无条件的,在他们的世界里父母是最值得信任和依赖的人。

有一则很火的视频,曾在网络上流传,引起了不少网友的羡慕。

一个妈妈故意从孩子碗里,夹走了一片香肠。

孩子并没有哭闹,反而淡定地拿起勺子,把碗里剩余的香肠都给妈妈。

“香肠很好吃,只要妈妈喜欢,我愿意全给你”。

其实,你并不知道孩子会有多爱你……

刷微博时,被一个搞笑贴暖到。

儿子和妈妈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妈妈突然把脚伸过来,儿子就很自觉地掀起自己的小毛衣,让妈妈的脚伸进来,给妈妈暖脚。然后,像藏了一个宝贝似的,轻轻地拍了下。

其实,你并不知道孩子会有多爱你……

既然当不了妈妈的贴心小棉袄,那就当个“贴脚暖宝宝”~

之前一个“地铁小暖男”也走红网络。地铁上,每个座位都坐满了人。一位阿姨带着小宝宝上车后,和妈妈坐在一起的小男孩主动让出座位。

后来,男孩妈妈说自己很困,小男孩就走到妈妈旁边,把手垫在妈妈的头下面,还帮妈妈背包


其实,你并不知道孩子会有多爱你……

这些画面,有的让人会心一笑,有的让人暖意满满。但无论是哪一种,它都是孩子对父母沉甸甸的赤子之爱。

所以,即使生活艰难、工作烦心,也请多一点耐心,在孩子无论被怎么吼、怎么凶,他们都爱我们的年纪里,请给予他们同等的这份幸福。

其实,你并不知道孩子会有多爱你……

想起以前听过的一个故事:

有个小男孩脾气很坏。他父亲为了帮他改掉习惯,给他拿来一包钉子,要求他每次发脾气前在后院的栅栏上钉一颗。


其实,你并不知道孩子会有多爱你……

第一天,小男孩钉了37颗钉子。过了几个星期,小男孩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愤怒,每天钉的钉子不断减少。他把自己的转变告诉父亲,父亲又建议说:“如果你能坚持一整天不发脾气, 就从栅栏上拔下一颗钉子。”

经过一段时间,小男孩终于把所有的钉子都拔掉了。父亲拉着他的手来到栅栏边:

“儿子,你做得很好。但是,你看钉子在栅栏上留下的小孔,栅栏再也回不到原来的样子了。当你向别人发过脾气之后,你的言语像钉子在人们心中留下小孔一样的伤口。无论你说多少次对不起,伤口好了伤疤还会在。”


其实,你并不知道孩子会有多爱你……

这是一个父亲教孩子不发脾气的故事,同样也适用于父母。

对孩子发脾气就像钉钉子,事后跟孩子说声对不起,感觉事情就过去了。但糟糕的是这会给孩子带来长期不好的影响。

在商场里,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


母亲带着孩子吃饭,孩子不小心把菜洒在了衣服上,手忙脚乱地母亲一面着急地清理身上的狼藉,一面烦躁地指责:

「不让你乱动,偏不听话。」

「你看看你的衣服,全都脏了。」

「这饭还怎么吃?」

母亲一边训孩子,一边拉扯孩子把外衣脱掉。在整个过程中,孩子变得异常安静,任由妈妈摆布,满脸无措与泪痕。


其实,你并不知道孩子会有多爱你……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沟通往往不是通过语言,而是通过身体、表情、声音的传递,尤其是较小的孩子。他们会通过观察来判断爸爸妈妈是否生气。

或许,我们对孩子发脾气只用了1分钟,但伤害却可能很大。

其实,你并不知道孩子会有多爱你……

对于许多家长来说,道理都懂,可就是

忍不住吼,怎么办?

我们常常讲发脾气解决不了问题,做平和父母多么重要,很多家长也明白,甚至常常告诉自己有脾气要忍住,但还是会被负面情绪所困扰,即使事后后悔、反思,依然改不了发火的习惯。

所以说要想解决孩子的问题,先要解决我们家长情绪的问题。

其实我们自己的情绪是可以调试的,既然知道了大脑的运用习惯,我们就可以利用这种习惯,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其实,你并不知道孩子会有多爱你……


第一步:舒缓怒火

当我们再次遇到让自己生气、焦虑的问题,第一反应是想责骂,甚至是动手的时候,可以试试以下方法缓解怒火:

深呼吸

当我们察觉到情绪快要爆发时,可以提醒自己深呼吸,给自己5秒钟的时间感受呼吸,呼吸可以缓解自己的紧张神经。

给自己缓冲情绪的时间

当我们想要责骂孩子的时候,可以暂时转移下注意力,让自己生理上紧张、气愤的情绪得以缓解,例如喝杯水、暂时离开事发地等方式。


其实,你并不知道孩子会有多爱你……

第二步:觉察自我

这段时期,我们要让自己学会用没有伤害的方式,表达情绪。

隔离

当我们自己和孩子,或者是和爱人有冲突,对方都很激动的时候,为了避免情绪爆发、冲突升级,可以选择给双方一个独处的机会,时间需要长一点,比如半个小时左右,这个期间自己可以在安静的环境下,整理一下思绪,让自己不会一直处于混乱中。

记录感受

脾气不是无法改变,是可以控制的,那么管理和调整情绪的开始就是觉察,而记录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自我觉察的方式,它也是一个可以让情绪“看得见”的方式。


其实,你并不知道孩子会有多爱你……


第三步:清晰表达

我们开始思考真正的解决方案。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问题,比如我们提到的写作业不认真、玩手机超时、赖床迟到等等,都有不同的解决方式,而且每个孩子适合的方法还不一定相同,但不变的是,我们需要冷静下来正确处理。

就事论事

当我们回到理智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和孩子就事论事,不是一顿唠叨和抱怨“你怎么又玩手机,上次就和你说过,你今天晚睡起不来,明天会影响上课效果“……我们应该用简单、明确的语言告诉孩子你看到的问题,不夹杂情绪和埋怨,坚定而平和地说:我看到你玩手机已经40分钟了,你打算什么时候结束?

用“要做”替代“不要做”

面对孩子也是一样的道理,有时候不是孩子不听话,是我们给的信息太多,又是发脾气、宣泄情绪,还有不要做这个、不要做那个……弄得孩子都不知道哪句话是气话,哪句话是要求,所以如果你让孩子改变自己的行为,

请清晰、明确地传达你期待他做什么,而不是一直说不做什么

过马路的时候,你不要乱跑 VS 过马路的时候,我需要你紧紧拉着妈妈的手

你怎么还玩手机,早点睡觉 VS 我们约定的是10点之前睡觉

用后者的方式说话,孩子才能清晰地知道行为的导向,而不是只记得妈妈一直发脾气。

曾看到有位妈妈分享自己的一段经历:坚持不发脾气的这段时间,孩子变得快乐和平静,我也更加轻松,不再后悔和自责。现在我充满自信:我了解我的孩子和我自己;我了解如何更加有爱和有耐心;我相信以后会更好……

2019,愿天下所有的父母都能从学会无条件地爱孩子开始,用一颗平等、尊重、欣赏与接纳的心和孩子沟通,陪伴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