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煎服常識知多少

中藥煎服常識知多少

中藥湯劑是中醫臨床上應用最為廣泛的一種劑型。中藥湯劑的煎煮方法非常講究,煎煮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到臨床治病的效果。對一般患者而言,掌握一些中藥煎服的常識非常有用。

1.煎煮器具的選擇:煎煮中藥的容器應選用砂鍋、砂罐或搪瓷製品,以陶磁砂罐為好,也可以用不鏽鋼容器,但不能用銅、鐵器或鋁鍋。金屬離子很容易和中藥中的一些成分發生反應,很可能導致中藥失去藥性,或者產生別的副作用。

2.水的選擇:自來水、礦泉水、純淨水均可。

3.浸泡:將中藥用冷水浸泡30-40分鐘左右,利於煎出有效成分。不可用熱水浸泡中藥,因為在藥的表面會生成一層膜影響有效成分的煎出。

4.火候的控制:一般中藥以武火(大火)開鍋後文火(小火)保持沸騰就可。

5.煎藥時間的把握:將浸泡好的中藥煎煮兩次,一煎加水沒過中藥3-5cm,煎30分鐘左右;二煎15分鐘左右,合併兩次煎液即可按醫囑服用。但解表藥只要煎開後20左右分鐘就行;補益藥可以小火慢煎60分鐘;礦物、介殼類、有毒中藥要多煎一些時間。吸水性弱的礦物、貝殼類藥材及芳香解表劑、攻下藥劑等不宜多加水,以淹沒藥材為度;吸水性較強的藥材(茯苓、山藥等)及植物花、葉類等,應適量多加些水。質地堅硬、黏稠、需久煎的藥材(黃芪、龜板等)及滋補調理藥劑(六味地黃湯)等,因煎藥時間延長,須多添加水量。二煎加水僅沒藥材飲片即可。

6.特殊藥物的煎法:

“先煎”,一般有毒性成分的藥材,如川烏、草烏、細辛、生半夏等,須久煎才能降低、緩解藥物毒性,且有利於有效成分的煎出。有些礦石、貝殼類藥材,如石決明、牡蠣、龜板、珍珠母、玳瑁等,質地堅硬,又含鈣鹽、膠質、氨基酸、蛋白質等,且這些藥材所含重要成分皆分佈在藥材組織的間隙,須久煎熬取有效成分,以免降低療效。先煎的藥材最少須先煎30分鐘,後放入其他藥材同煎。

“後下”,一般有芳香性、含揮發油的藥材,如薄荷、紫草、豆蔻、肉桂、沉香等,有效成分容易隨水蒸汽擴散掉,宜後下。有些中藥有效成分能溶解在水中,如鉤藤、大黃、青蒿、徐長卿等,這類藥入鍋久煎其化學成分易發生變化,也應後下。後下就是在其他藥物即將煎煮好、取汁之前10-15分鐘將後下的藥材一次放入鍋內共煎。有些貴重中藥需要另煎(另燉),如:人參、西洋參等;一些膠類的中藥需要烊化,如阿膠、鹿角膠等;有些中藥還需要包煎,如旋復花、車前子等用紗布包後與其它藥一起煎。

7.煎藥取汁:患者在家中沒有煎藥專用無紡布袋時,可以選用乾淨的紗布將藥包裹,也可直接將中藥置於鍋中浸泡煎煮(需包煎、另煎的藥物除外),煎好後的中藥,用乾淨紗布過濾取汁。

8.服用方法:煎出的藥汁,每天服一劑,分2-3次服用(如遇特殊情況,可以一日連服兩劑,以增強療效)或遵醫囑。煎好的湯劑一般宜在飯後一小時服;對於胃腸有刺激的藥宜在飯後服用;滋補藥宜空腹服;安神藥宜在睡前服;慢性病宜定時服。通常中藥湯劑應當溫服,特殊情況下也可涼服,具體以醫囑為準。

9.藥物保存方法:

冷藏避光保存,裝藥容器忌鐵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