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唐朝的大败仗系列之大非川之战

编者语:唐朝,一个无比强大的帝国,作为当时地球上的霸主(PS没错就是比现在的美帝霸道十倍,先后灭掉十几个国家),所以唐朝的军事实力是非常厉害。虽然唐朝对外的霸气,但是也输掉过不少重大战役,由于现在某些人的吹捧,都忘记了有这些事的发生。顺便一说我们看历史应该是应该以史为镜,不带任何情绪来了解,分析王朝的方方面面。这样会对于如中原王朝的衰败、各种外族入侵、统治及其行政制度、生活等有直观的看法。那么我写的这个系列就是盘点一下当年唐朝输掉的大败仗。而这一次介绍的是大非川之战,大非川之战是唐朝和吐蕃早期的一场大战,也是与吐蕃众多战役中比较出名的一役,其双方统帅薛仁贵、噶尔·钦陵都是帝国的战神,最终唐朝以战败约和结束。(大唐与吐蕃打了很多场大会战,由于本人比较随性,不会按时间循序来写,我喜欢那个写那个)。

1.吐蕃的扩张

从松赞干布去世后,他的孙子芒松芒赞即位。由于芒松芒赞年幼,由噶尔家族辅佐,其军权由禄东赞掌控,开始了吐蕃的扩张。从公元656年开始,禄东赞向东部用兵,进攻与吐谷浑关系极密切的白兰部,彻底击溃白兰部,成为吐蕃的藩属。此举也成为吐蕃后来攻占吐谷浑的前凑。公元659年,禄东赞用兵吐谷浑,第二年发动大规模的攻击,吐谷浑向唐朝求援,但是唐朝采取消极观望的态度,坐视吐谷浑节节败退,使得根本无力抵抗吐蕃进攻的吐谷浑被灭国,只有其王慕容诺曷钵和弘化公主领数千帐逃到当时唐朝的辖地凉州,请求唐朝的庇护,吐谷浑故地全部并入吐蕃的版图。此后几年间,禄东赞一直驻在被征服的吐谷浑境内,处理善后事宜,建立吐蕃的统治系统。保留了吐谷浑王室的地位,并与吐蕃王室进行联姻。禄东赞在征服了吐谷浑之后,他的目光指向了西域。公元662年(龙朔二年),吐蕃军队借道象雄,循印度河谷,通过护密第一次进入中亚。吐蕃军事力量的介入,使得疏勒、弓月、龟兹等地的亲蕃势力反叛唐朝,夺取唐朝重地西域四镇,使唐朝失去了对安西都护府的控制,这威胁到了唐王朝西部边疆的安定,直接与唐朝在西域、远通中亚的外交战略意义发生激烈冲突。

细数唐朝的大败仗系列之大非川之战

吐蕃骑兵

2.战争前夕

公元670年四月(唐咸亨元年),吐蕃大举入侵西域,攻陷西域白州等十八个羁縻州,又合于阗联手陷龟兹拨换城(今新疆阿克苏),唐朝安西四镇尽归吐蕃所有,唐朝不得不罢弃了安西都护府的设置,唐高宗李治认为,要抗拒吐蕃对唐朝在西域领土的不断蚕食,就必须复夺吐谷浑,扶持流亡的吐谷浑王归国建立一个亲唐政权,以之作为大唐与吐蕃的战略缓冲,并切断吐蕃与河西走廊之间的联系。于是大非川战役的幕布便拉开了。

公元670年农历4月,唐高宗设立进军吐蕃的“逻娑道”,以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这位不用我介绍了)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以左卫员外大将军阿史那道真(东突厥可汗后裔),左卫将军郭待封为副总管,带着吐谷浑流亡国王诺曷苯,以“护吐谷浑还国为名”,率约十万唐军直击吐蕃。吐蕃方面率军迎战的是威名赫赫的吐蕃战神噶尔钦陵(不过当年他还是毛头小子)钦陵是禄东赞之孙。

细数唐朝的大败仗系列之大非川之战

3.薛仁贵的作战计划

薛仁贵真正的作战计划不是去攻打吐蕃,而是阻止吐蕃军队北进、消灭当地驻守的吐蕃军,帮助吐谷浑复国。虽然薛仁贵想法是好,但是他不知道,吐蕃已占领吐谷浑7年之久,这里已被经营成为吐蕃重要的战略重地。实际上,吐谷浑故地的民族渊源和地理位置,也决定了当地民众之心必定倾向于吐蕃而不是唐朝。唐高宗和薛仁贵一厢情愿以为帮吐谷浑复国,当地民众就会归附唐朝,不信的话?看完后面就知道了。

公元670年5月,薛仁贵率军进入青海大非川。大非川在哪里?大非川一直是吐谷浑政权的中心所在,也是吐谷浑复国都城的首选地。当唐朝10万大军突袭大非川时,当地数万吐蕃驻军仓惶逃走。薛仁贵立即制定作战计划,他亲自率军进攻乌海城,占据乌海城要冲,一方面堵住了吐蕃军队北上增援之路,一方面截断了这股吐蕃军队南逃之路。然后,郭待封率主力部队约5万绕道迂回,将吐蕃军队驱赶至暖泉,并在此将吐蕃军队包饺子,一举歼灭。之后,除留有一部分军队扼守乌海关口外,其余队伍东归北上,北上力量继续肃清吐蕃残余势力,而东归力量将返回大非川,成为维护吐谷浑复国的军事保障。由此,薛仁贵令其余的2万人马在大非川构筑工事以屯辎重粮草。(在此我开一下上帝视觉,薛仁贵低估了吐蕃的实力,万万没想到吐蕃的增缓兵力有20万之多。)

细数唐朝的大败仗系列之大非川之战

战争初期

4.战争过程

公元670年5月底,薛仁贵率2万精兵沿山道进击吐蕃。并于河口(今青海玛多)击破一队吐蕃军“多所杀掠,获牛羊万计。”然后乘胜进占乌海城,以待后援。按照原计划郭待封则从西北迂回包抄。然后关键的时候来临了,郭待封带着5万兵“领辎重踵进”与薛仁贵汇合。(我看了看网上网文和百度的大非川之战,他们把大非川之战的失败主要原因推给郭待封,大致说郭待封不服薛仁贵管辖、急于抢功,擅自行动、又未能及时与主帅会合导致失败。郭待封成了背锅侠。但是从后面薛仁贵等三人回朝后对他们的处置“三人皆免死除名”来看,郭待封违命并不成为征讨吐蕃失败的缘由。否则,郭待封纵使有十个脑袋,也不够李治砍的。)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请看以下分析。

那就是大非川失陷的消息传到论钦陵那里,他连忙派先头部队和大非川附近的各个部队进击而来,面对四面八方进攻的吐蕃援军,郭待封面前就只剩下三条路。第一条,按原计划行动,虽然薛仁贵在布阵之前,考虑到过会有吐蕃军队袭击,所以他大非岭上留二万人作两栅,辎重等并留栅内,所以这个阵地的防御也顶多只能防守5万人以下的敌军,所以绝不能抵御这么多敌军。就算破不了,吐蕃军也会切断主力部队和粮草辎重的联系。第二条就是增加守卫辎重军力,虽能保证吐蕃军队不能破营,但是能与薛仁贵汇合的兵能有多少。那只有第三条,带着主力部队和一半的辎重一起按原计划行动,而阿史那道真留守下来和诺曷苯留下来修建防御工事(从后面结果来看,正因为郭待封的主意,薛仁贵乌海败退以后,才有可能“退军屯于大非川”)

5.郭待封败走趋山

现实比预料的更残酷,郭待封的一路人马领辎重前进,一方面行军速度慢了不少,一方面战线拉长,其行踪被发现,遭到东北、北、西北三个方向三支人马进行围剿,公元670年6月初,郭待封的主力人马在趋山被围,在前面的几万逃兵反过来截住了郭待封与薛仁贵的汇合。另一方面薛仁贵也遭到附近吐蕃军队的骚扰,虽然这些人不多,战力也不强,但是极大牵引了薛仁贵。薛仁贵当机立断把兵马按原路撤回大非川。随后郭待封也向原路杀回大非川,他比较惨,他对上了吐蕃军的主力,粮草物资全没,死了数万余人,终于退回了大非川。

细数唐朝的大败仗系列之大非川之战

败走趋山

6.战败与和谈

唐军虽然损失了数万人,但是主力还在,况且有阵地和粮草,薛仁贵也是多年来征战沙场名声赫赫,郭待封、阿史那道真亦不是等闲之辈,甚至可能有唐军来援,所以鹿死谁手谁都说不准。在这个时刻,各路吐蕃军陆续杀到,总共40万大军将大非川团团围住。期间爆发了很多少规模的战事,都是吐蕃的试探性攻击。原吐谷浑国王诺曷钵四处奔走,想得到吐谷浑当地居民的支持,因为在吐蕃军的40万人里有一半都是吐谷浑人,如果能得到支持吐蕃军不战而败,可惜就像我前面所写的,吐谷浑原居民并不希望诺曷苯归来,他们不承认此王了,这才是沮丧的。另外唐朝方面竟然没派援军来救,我实在也想不通。

同年八月,集结了40万的吐蕃军在钦陵指挥下,与唐军决战。当时的唐军可能就只有5万有余,根本打不过,唐军伤亡惨重,薛仁贵等几位主将被俘,为了能逃出去,薛仁贵与钦陵进行谈判,钦陵要求唐朝把吐谷浑割让给吐蕃,其代价就是把他们放还,被俘虏的士兵要么成了吐蕃的汉军,要么成了奴隶,要么回归大唐(PS这个可能性最少)史书上说薛仁贵等与钦陵约和而还,大非川之战结束。

7.结果与分析

大非川之战的失败导致三位主帅被削职为民,诺曷钵的复国梦破灭,也使唐帝国丧失了一个重要的“战略缓冲区”。唐帝国的河陇、关中地区均在吐蕃可进攻范围之内。以上都不是重点,吐蕃战神钦陵的崛起,成了大唐名将的噩梦,唐朝凡与吐蕃大会战必败,唐朝只能被动防守。此战战败是必然的,首先唐军10万VS20万+20万吐蕃军,吐蕃为了对付唐军把所有兵力都集合了,唐朝以为大部分吐蕃军在西域作战,无法抽身,此地必然空虚才大胆只派区区10万军队前往,由于情报不足,薛仁贵分兵冒进也给了吐蕃军队各个击破的机会。此外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作战的确困难,就算唐军里的各少数民族士兵和突厥骑兵也会·吃不了消。当然我觉得人数与当时判断失误才是失败原因。

细数唐朝的大败仗系列之大非川之战

往期回顾

细数唐朝的大败仗系列之两场天宝之战 唐朝VS吐蕃、南诏

细数唐朝的大败仗系列之邺城之战 唐朝十节度使VS史思明

细数唐朝的大败仗系列之素罗汗山之战 唐朝VS吐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