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大數據:2018中國教育最熱關鍵詞年終盤點

教育大數據:2018中國教育最熱關鍵詞年終盤點

文 | 布穀觀察室 編輯 | 金雀兒

來源 | 布穀聽聽(ID:iBookgood)

時間已經走到了2018年的尾聲,各大平臺紛紛出爐各種盤點,大多是站在教育行業、以教育從業者的視角來闡釋這一年新政與關鍵詞。

但是,別忘了,除了民眾中少數教育從業者,我們更多人是孩子的父母,而那些政策的頒佈,正是為了更好地落實在每一個家庭中,讓每一位孩子因此受益。

這可能是今年第一篇,以父母視角來看待一年來改變我們生活的教育新政與關鍵詞的文章了。

這一年,眾多教育領域的熱點引發了我們為人父母者的熱議:

  • 原先想讓孩子走特長生升學的,現在走不通了;
  • 原先上下課無法正點接送孩子,如今卻可以彈性離校了;
  • 原先期待學校能管管孩子無限制玩手機,如今卻會因為孩子帶手機上學,被叫家長。

與此同時,如 “喪偶式育兒”“家長群亂象”“課後三點半”……都引發了全民大熱議。我們這個世界變化太快,很多意想不到的教育熱點與難題都已出現,現在,是考驗孩子與家長辨別、領悟能力的時候了。

用教育專家們的話來說:教育,是一道鑑定智慧的選擇題,有時單選,有時多選,要看我們家長對孩子發展需求的正確領會。

熱詞1:起跑線

教育大數據:2018中國教育最熱關鍵詞年終盤點

大事件

2018年4月4日,一部熱映的印度電影《起跑線》,引起了很多中國家長的共鳴。該片講述了一對中產階級夫婦為讓女兒去最好的學校上一年級,而絞盡腦汁擇校的故事。這對開服裝店的夫婦先在富人區買學區房,卻因他們未受過良好教育在面試時被拒,之後託關係找熟人,甚至搬到窮人區,來騙取貧困戶的入校名額。

5月,來自魔都上海某民辦雙語學校的一批幼升小簡歷,也引發網絡圍觀。家長聲稱孩子兩歲能和美國遊客用英語聊戲劇,5歲能看懂基礎微積分,6歲已會編寫代碼……這些牛娃引發了很多家長的焦慮——究竟要搶跑成啥樣,孩子才算沒輸在起跑線?

同月,黃渤也通過在綜藝節目《極限挑戰》中的6個問題來向廣大父母發問:除了累死在起跑線,我們還能給孩子什麼?

啟示:

有關“起跑線”的大討論,其實是父母對孩子成長的焦慮的綜合體現。作為父母,總想給孩子更好的,有位母親言稱,只要想到自媒體大咖說“父母是孩子的起跑線,更是孩子的天花板”,她就焦慮得睡不著覺,覺得自己不配當母親。

家長焦慮的目標如今太單一,他們將所有的關注都放在成績和上好學校上,忽略了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感受幸福的其他要素,比如,有好奇心、自我接納,良好的人際關係、健康的身體等。

從腦科學角度講,為什麼2到12歲兒童的大腦會迅速發展?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只有孩子情緒良好,感受到自由、快樂、幸福時,大腦才會分泌大量的神經遞質,後者會把分散的腦細胞聯合在一起,使孩子有能力去嘗試解決自己的難題與困境,變得靈活、機智、聰明。而孩子正面情緒的激發,又令他們樹立了自尊,讓他感覺 “我是有價值的”。唯有感受到這一點,孩子才踏上了成長路上真正的“起跑線”。

家長的焦慮也會傳遞給孩子,令他感覺壓抑,那麼,以上這些正面的發展,就不會發生,這才是“輸在起跑線上”。因此,在看待成績與擇校上,家長不妨格局開闊一點,眼光長遠一點。

熱詞2:逐步取消特長生

教育大數據:2018中國教育最熱關鍵詞年終盤點

大事件

2018年3月,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於做好2018年普通中小學招生入學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要逐步壓縮特長生招生規模,直至2020年前取消各類特長生招生。

這一消息一出,正在大力督促孩子修習器樂、圍棋、武術、航模、舞蹈的家長,紛紛對此大加吐槽。

啟示:

早些年,國家出臺政策允許特長生招生,原意是給部分有特長的學生提供升學選擇、錄取優惠,以促成其興趣發展。

但如今,小升初特長生的招生都已被異化為“升學捷徑”。為應付特長生招生考試,有的家長不管孩子有無興趣,都把孩子送到培訓班突擊訓練、考級、參加競賽。長期機械化的練習,反而泯滅了孩子的興趣,加重了孩子的身心負擔,最後也並沒有真正促進學生的特長髮展。特長只是成為擇校的手段,順利升學後,孩子就把特長學習紛紛扔掉。

而今,新政策的出現,恰恰可以敦促我們做家長的關注孩子本身的志趣所在,消除特長學習功利化的一面,讓真正發自肺腑的愛好,可以成為孩子成長過程中重要的精神享受,以促成其德智體美各方面的發展。

熱詞3:禁手機進課堂

教育大數據:2018中國教育最熱關鍵詞年終盤點

大事件

到2018年,很多城市的小學生,每週上網時間達到20小時以上,而農村留守兒童因為缺乏父母的監督,更容易玩網絡遊戲和手機成癮。短視頻爆發性發展開始後,用戶的低齡化現象受到很多家長與老師的關注。大量的短視頻用戶都是6歲到12歲的小學生,其中女孩明顯多於男孩。9歲女孩沉迷短視頻的現象,一度成為熱點話題。

2018年8月,教育部等八部門聯合印發《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實施方案》。這一方案提出,嚴禁學生將個人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帶入課堂,學校使用電子產品開展教學時長,每天累計不宜超過1小時,原則上孩子們必須完成紙質作業。

政策落地後,北京海淀區、西城區的多所中小學都禁止學生將手機帶入課堂,但不少家長反映,學校老師佈置的一些作業,仍然需要用手機等電子設備幫助完成。

啟示:

為什麼現在的孩子越來越對網絡世界形成依賴?除了平臺的無孔不入外,也與如今的家長平時工作忙,對孩子的關心不夠相關。

成年的孩子在成長期有很多心理需求,如被傾聽、被鼓勵等。如果孩子在現實世界得不到這些心理滿足,便會依賴網絡世界中點贊與轉發,誤認為那樣自己才成為耀眼的網紅,可以滿足其心理需求。

熱詞4:家長群亂象

教育大數據:2018中國教育最熱關鍵詞年終盤點

大事件

本來,建立家長微信群,是為了方便家長和老師充分交流互動。但如今,家長群卻成了家長們給老師“拍馬屁”、在群裡拉幫結派的陣地。

為了整治家長微信群亂象,全國各地出臺了一系列政策。

比如山東濰坊市就規定:老師不得在微信群中佈置課後作業,不得公佈成績排名,不得就個別學生問題進行討論。

對家長也有相應的要求:如果要向老師諮詢,宜避開老師的休息時間;不得進行“拍馬屁”式回覆;不得在微信群中發佈廣告、拉票、求點贊等信息。

啟示:

部分家長在與老師聯絡的微信群中,使勁兒給老師“拍馬屁”。老師也是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些家長的私慾,很多正直的教師,對家長陽奉陰違、溜鬚拍馬的行為也是發自內心厭煩的,她會避免與這類家長私交過密,傷害教育的公平性原則,也會警惕被家長過分的需求所挾持。

所以,拍馬行為對密切家長與老師的健康關係,有百害無一利。

熱詞5:“喪偶式”育兒

教育大數據:2018中國教育最熱關鍵詞年終盤點

大事件

2018年,媽媽陪孩子寫作業,被氣到腦梗而進醫院的新聞頻繁出現,讓我們不得不對家庭教育的分工引發深思。

“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的現象,讓人們追問:

既然輔導作業成為影響親子關係的第一殺手,那麼,爸爸們究竟去哪兒了?

為了促進夫妻一同承擔孩子的教養責任,這一年,江蘇教育廳甚至出臺《江蘇省家庭教育促進條例(草案)》,提請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審議,要求父母一同承擔孩子的家庭教育責任,避免喪偶式育兒。《草案》還提出,擬將每年5月15日所在的那一週,設為全省家庭教育宣傳週。

啟示:

男性理性、沉穩、善抓大方向的育兒原則,可以與女性細緻、感性、貼近感十足的教育形成互補,因此,如果當爸爸的介入孩子學習習慣的培養,往往比媽媽們更有效。

父親對孩子教育的有效分攤,還可以降低媽媽的焦慮情緒,避免媽媽因為過分心累,在陪孩子寫作業時控制不住地咆哮、怒吼,血壓與肺活量雙飆升。這也是優化家庭教育氣氛的有效方式。

熱詞6:治理校園欺凌

教育大數據:2018中國教育最熱關鍵詞年終盤點

大事件

近年來,頻頻爆出中小學校園的欺凌事件,包括給別人起侮辱性綽號,損害其他同學的財物,在社交媒體上發表侮辱其他同學的人格言論等等。

現在,治理中小學生校園欺凌終於有法可依了。

2018年,天津市教委、貴州省教育廳、廣東教育廳分別出臺了加強中小學欺凌綜合治理的方案,明確了什麼樣的行為屬於欺凌,並對校園欺凌事件的處置主體和流程做了詳細說明規定學校要成立學生欺凌治理委員會、校園視頻將接入公安監控……

學校對嚴重欺凌事件中的欺凌者,在進行批評的同時給予懲戒,非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可以給予留學察看、勒令退學、開除學籍的處分。山東、海南、寧夏、陝西等省份也出臺了相關政策。

啟示:

治理欺凌需要學校、家庭與社會共同介入,而不是依靠家長與被欺凌孩子的個別力量。有法可依,是走出打擊欺凌現象的第一步。孩子在學校遭遇欺凌,個性會變得退縮、內向、缺乏安全感,甚至出現“上學恐懼症”。

學校定期對學生進行學生欺凌防治專題教育,教會孩子們區分何為與夥伴之間的正常戲耍、打鬧,何為網絡上正常的玩笑,何為侮辱與欺凌,兩者的界限在哪裡,就可以把大部分欺凌現象消滅在萌芽狀態……

學校對嚴重欺凌事件中的欺凌者,可以依法給予懲戒,這對欺凌者也是震懾,對被欺凌者,是重要的支持與安撫。家長學習相關政策,可以對這方面的法規瞭若指掌,也可以在關鍵時刻,對孩子予以支持。

熱詞7:彈性離校

教育大數據:2018中國教育最熱關鍵詞年終盤點

大事件

在大部分小學,孩子15:30就放學了,而父母都是雙職工,下午三四點鐘很難接孩子放學,不少地方政府看到了家長的困難,在逐漸推行彈性離校制度。南京市和成都市已經全面試點校內託管、延遲放學,最晚的放學時間在下午6點。2018年9月,北京市教育委員會也出臺了新政策,要求市屬所有小學都提供課後看管服務。

“校內託管班”明確要求在學生自願前提下開展,學校會提供兩種形式的看管服務:第一,提供體育、藝術、美育為主的興趣小組或社團活動;第二,提供孩子的自習教室,由科任老師輪流輔導作業上的疑難,所有的服務都不收費。

啟示:

政府出臺的彈性離校制度,不僅是為我們家長提供了下午多安心工作2-3小時的便利,更是為校級特色課程的實施提供施展空間,為孩子的素質教育打好基礎的關鍵所在。

課後的校內看管,不僅是為了填滿孩子放學後的時間,更是找到一種充實、活躍的教育方案,來提升孩子德智體美勞各方面的全面素質;它增加了老師與孩子相處的時間,方便老師尋找到引導、教育孩子的方法。

這一政策也讓課後看管時間,從學習效率很低的“雞肋時間”,轉變成孩子們增長才干與自豪感的時間。

熱詞8:規範課外班

教育大數據:2018中國教育最熱關鍵詞年終盤點

大事件

家有小學中高年級的孩子,父母一個人的工資,就要全部貢獻給課外培訓班。問題是,費了那麼大的勁兒,花了那麼多錢,大多數孩子的成績提升沒有收到很好的效果。很多家長為此怨聲載道。

為了規範校外培訓,各地紛紛出臺對補課的“限行令”。2018年12月,江蘇省政府辦公廳就發佈關於規範校外培訓機構發展的實施意見,要求中小學在職中小學教師不得參與校外培訓機構教學;培訓結束時間不得晚於20︰30;培訓機構不得一次性收取超過3個月的補課費……

種種跡象說明,現在的校外補課,增添了很多家庭的經濟負擔,還事倍功半沒有收到好效果,令教育主管部門也看不下去了。出臺的一系列整治措施,就是教育主管部門表達了期望將孩子校內學習與校外補習之間的關係,將學習“主食”與 “零食”之間關係理清楚的決心。

啟示:

學校學習不抓緊,專門依賴課外培訓,這就像正常三餐不吃,長期依賴宵夜和零食,一方面使孩子的思維一直處在滿負荷運作的狀態,沒有放鬆與休息的時間,影響他對學校主課的消化與吸收,另一方面也大量積壓孩子的睡眠時間。最重要的一點是,“宵夜和零食”說到底都是速成的“精加工食物”,“吃多了”也令孩子主動覓食、加工、消化、吸收的能力都下降。

因此,我們當父母的心中擁有這樣的準繩——課內學習為主,課外補習為輔,這才是為孩子學習能力的持久發展考慮。

熱詞9:AI時代

教育大數據:2018中國教育最熱關鍵詞年終盤點

大事件

在今年,還有一個詞幾乎引發了所有家長的恐慌,那就是AI。“AI時代來了,47%的工作即將消失……”“AI時代了,我們如何培養孩子?”馬雲更是在一次數據峰會上講:

“三十年後,孩子們找不到工作。”

種種焦慮不僅催生了朋友圈滿屏的“AI時代來了”的恐慌,更催生了少兒STEAM課程及創客教育的風起雲湧。央視主持人張泉靈說:“在十年之後,不會編程的孩子可能就像現在不會英語的孩子一樣讓人焦慮。”在這個年頭,誰家的孩子沒上過編程課,甚至都不好意思說“我們家孩子報了課外班”。

而教育部也沒有閒著,2018年3月,教育部發布《教育部教育裝備研究與發展中心2018年工作要點》,指出將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深入普遍應用,探索信息技術在眾創空間、跨學科學習(STEAM教育)、創客教育等教育教學新模式中的應用,逐步形成創新課程體系。

啟示:

隨著AI時代的到來,估計大家都會恐慌AI技術會不會就此取代人類。實際上,發展AI技術並不是要複製人的智能,而是要建立一個新的智能系統,這種系統不是要取代人類而是要讓我們以一種新的方式變得更加智慧。這種方式是什麼呢,馬雲同樣給了我們他的答案:創造力!

寫代碼的確是在AI時代必不可缺的生存技能之一。但面對不可測的未來,我們可以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能力除了在課堂上培養,在家裡我們能做的也有很多,比如永不扼殺孩子的好奇心,多問孩子幾個為什麼,時刻記得帶著孩子去總結、覆盤,等等。真正的教育永遠在生活當中。

熱詞10:輕教育

教育大數據:2018中國教育最熱關鍵詞年終盤點

大事件

小學生的家長們都有這樣的印象:學校之外的教育,是孩子保持學業與綜合素養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現在,這部分教育不但越來越貴,而且品質也不見提高。這就像宜家與無印良品創辦前,優質的家居、日用品根本就是奢侈品。

而昂貴的教育成本,導致不均衡的我國家庭教育支出水平存在較大的城鄉和地區差異。據北京大學中國教育財政科學研究所去年調查顯示,農村地區校外支出佔比為16.6%,而城鎮地區校外支出佔比達42.2%。

以合適的性價比,實現優質教育產品的普及化,就像嚴選、宜家、無印良品所成就的創舉,它實現經過精良篩選後的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可以令大眾都消費得起,其實好的教育不應該那麼貴。

今年,站在“輕教育”風口上的企業,如基於移動互聯網和智能科技的在線教育公司未來之音提出的輕教育理念,已經得到愛奇藝、今日頭條、喜馬拉雅、十點課堂等知識服務平臺的廣泛應用、成為“2018年愛奇藝教育盛典”最受關注話題,像未來之音這樣的在線輕教育品牌,已經成為越來越被公眾所接受的教育服務新範式。

輕教育以出色的性價比,促進優質教育資源的公平化,同時減輕學生和家長的負擔,讓知識隨時隨地滋養孩子的心靈與生活。

啟示:

如果和應試教育脫離太多,再好的素質教育對普通家庭來說,也是很大的負擔與冒險。也就是說,輕教育之所以有廣泛的人氣,就因為它圍繞普通家庭的常規教育基本面來服務,成就剛需。

最終提供廣大中小學生急需的優質在線教育課程,讓成千上萬的家庭,免除出門上課的奔波勞累,就能完成孩子與家長兩代人的充電與繼續學習。

除此之外,為大家附上更多教育大事件:

● 2018年1月20日:

新中國成立以來黨中央出臺的第一個專門面向教師隊伍建設的里程碑式政策文件《關於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發佈。

● 2018年2月22日:

教育部辦公廳等四部門聯合印發《關於切實減輕中小學生課外負擔開展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行動的通知》

● 2018年5月2日: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全面加強鄉村小規模學校和鄉鎮寄宿制學校建設的指導意見》。

2018年5月22日:

我國第一個國家級課程教材研究專業機構正式成立。

● 2018年7月4日:

教育部辦公廳發佈了《關於開展幼兒園“小學化”專項治理工作的通知》

● 2018年7月24日:

教育部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心發佈了我國首份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報告——《中國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報告》

● 2018年9月26日:

首份全國家庭教育狀況調查報告:“有溫暖的家”居第一。

2018年11月14日:

教育部印發《新時代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

● 2018年11月15日:

中共中央、國務院發佈了《關於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範發展的若干意見》

布穀說說

每次,教育一出熱點,特別是幼兒園與小學教育一出熱點,就會在社會上引發廣泛爭議,引發10萬+、100萬+的轉發。其中原因,就在於教育是面向未來的,它的成敗,決定了父母與孩子未來十數年、數十年的幸福。

有鑑於此,我們當父母的,在很多法律、法規開始在社會上、在學校裡廣泛調研、聽取意見的時候,千萬不要認為那是政府要考慮的事,與己無關。

通過報名旁聽、舉手表達意見,通過爭論與書寫,我們這麼多家長的真實心聲,將匯聚成廣泛的民意,可以讓決策部門聽到,這就是推動教育向更好的方向發展的動力之一。

每個家庭,雖然只是教育這片海洋裡的一滴水,但每一滴水實際上都休慼與共。

怎樣讓我們的孩子獲得更加公平、有效的教育?自下而上地反映問題、呼籲解決,甚至讓人大、政協代表們帶去改革的意見與提案,最終將使我們的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更容易幸福成長。

這不正是我們每位父母的初衷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