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释永信大和尚:什么是修行?从生活中修习禅的智慧!(一)

他是少林禅修文化走向世界的领军人物,他在全球建设了五十多个禅修中心及多个大型寺庙,拥有禅武学习的信众多达几千万。永信大和尚是禅宗修习的成就者,所到之处无不法语流露,尽释禅宗的“真实智慧”,句句都体现了大师自身修行的“功夫得力”。

历事炼心,只要心安于道,在哪里也是修行。

佛教|释永信大和尚:什么是修行?从生活中修习禅的智慧!(一)

做梦中佛事,建水月道场。我出面为大众服务,就是布施;心不被外缘干扰,就是持戒;坦然面对是非,就是忍辱;以尘劳为佛事,就是精进;对自己的行为了了分明,就是禅定;了知无非梦幻泡影,就是般若。

“不著事相而无所住”:我们学佛学禅,就是学会在日常生活中止恶扬善,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行于正道,不著事相而无所住,因循事理,任运无碍,理事圆融,最后证得无上佛果。

佛教|释永信大和尚:什么是修行?从生活中修习禅的智慧!(一)

我们讲五戒十善等,目的是为了在日常生活中体悟无我之空观的深门,而不是为了求福报。如果把这一切看成是为了求福报,那就是著了事相,就不能了脱生死,不能超出六道轮回。

空性是大乘佛教最核心的概念,也是一种世界观。“空性”这个词是从梵语“sunyata”翻译过来的。佛教用空性来指导“无我”,最初空性是指“无我”,万物都是缘起性空。《心经》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意思很明确,物质和空是相互依赖性的,物质和空的关系可比喻是为一枚硬币的两个面,人的欲望和空也是硬币的两面。欲望的本质是空的,欲望是没有实体的。

佛教|释永信大和尚:什么是修行?从生活中修习禅的智慧!(一)

咒与佛号、或是参话头,都为摄心,制心一处,不生妄念,就能感得佛菩萨的慈悲与加持,彰显无限光明的自性。佛用语言文字来描述他开悟的境界,来引导大家能跟他一样去修持。禅宗初祖达摩祖师来东土普渡众生,我认为这是他的慈悲。

禅宗的“放下”,不单是放下修行者头脑里的念头,还要把这“放下”贯通到日常行事中去,把能放下的都放下,多舍多行善,不断地积累功德,佛在经上说“少善根福德因缘,不能往生”。从日常生活上去修行,也是非常踏实的门径,特别是对于“道心坚固”的人来说,很有效,也很适合。如果修行长期远离日常生活或者与世事脱节,容易造成修行出偏,修行的成就不容易巩固,严重的是导致信众的退转,佛教在世间的退缩。

佛教|释永信大和尚:什么是修行?从生活中修习禅的智慧!(一)

“不离世间觉”:佛法是一切众生的普遍真理,是如何做人的真理。佛教不是学术,学佛来修行是脚踏实地的事业,只有建立在日常生活上的修行,才是可靠的。修行不能只做表面工作。

禅是放下,是无住。修习者在日常生活中感悟到了禅的智慧,从而坚定禅心。禅,处处可修,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很方便。禅,从日常生活中去修证,不能和生活脱节,是非常踏实的一个门径。

禅是放下,最终还要把这“放下”的念头也放下。即一切法,离一切相。佛法随时可见,禅道随时可入。只要有心,皆可觉悟。

“处处修行”:无论对于出家众还是在家众,佛教的四众弟子,日常修行非常重要。如果道心不坚定,日常修行就容易松懈,甚至会出现一边有修行,一边仍顺着旧习气过世俗生活。一个道心坚固的人,他会勇猛精进,希望在自己的人生中有所成就。他会自觉地将修行贯通于日常生活中的一切方面:绕香拜佛坐禅时来修行,把修行贯通到上班购物交友甚至娱乐中去,无时无刻不在修行之中

佛教|释永信大和尚:什么是修行?从生活中修习禅的智慧!(一)

戒、定、慧是中国禅文化的核心,也是多法门的遵循。少林文化中僧人的修行生活,就是按照祖师的教诲,坚持觉悟人生的信念,贯彻于自己日常生活中。无论身处何方,做任何事,都如同“砍柴,挑水,做饭”,永远是信心自在,智慧圆满。

少林寺是禅宗祖庭也是禅武文化的发源地。习武也是修心,少林功夫离不开佛教的信仰佛教的慈悲,离不开禅宗的智慧,禅宗的境界!

练武之前要发愿,愿力能成就我们的功夫,任何事情都是从愿开始。做任何事情都是愿力所为。练功练的是一个人的信心,愿力,练的是定力,一个人的心性。

佛教的根本,是信众的切实修行。佛教讲自受用,自利利他。修行是修自己。从自己的日常生活修起,从小事修起,从眼前的一件一件小事修起。把自己听到的正法,自己悟到的禅的真理,融化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这才是学佛修行的大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