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是当年我们出走的地方,也是以后我们回去的方向

故乡,是当年我们出走的地方,也是以后我们回去的方向

今天,想必很多读者朋友们都已经回家,和家人们一起团聚跨年了吧。

长大后发现,好像只有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候,才是完全放松的。

年轻的时候,总想着逃离父母的管束,去看看外面的世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少,甚至可以用倒计时来计算。偶尔回家,只想什么都不干,跟在爸妈身后,东看看,西摸摸,一瞬间像是回到小时候,还是那个黏在父母身后的跟屁虫。

每年回家,好像都会遇到“烦人”的亲戚,被追问“有对象了吗”“涨工资了吗”······这时会觉得回家好烦啊,可下一次还是满心欢喜地回来。

大概这就是对故乡、故人的牵挂吧,这里的人和物,山和水,是永远的羁绊。

《老照片》温情系列之二《我的故乡》中,就记录了许多关于故乡的回忆。一个个短短的故事,是回忆,也是思索,在这团圆的日子里读来分外有感触。

故乡,是当年我们出走的地方,也是以后我们回去的方向

今天,我们挑了其中几篇,与大家分享。

希望在这个寒冷的冬天,给各位带来一丝温暖。

也来拍一拍你故乡的人与物,分享关于它/他们的故事吧,直接发给后台即可。嗯,过几天会分享出来,并送出新年的第一次小小礼物(签名书/明信片/帆布袋/会员身份……)。

故乡,是当年我们出走的地方,也是以后我们回去的方向

在我的记忆里,家乡永远是最美的

- 我的故乡 -

讲述人:谷迅昭

故事:《素描今生》

故乡,是当年我们出走的地方,也是以后我们回去的方向

谷迅昭的思乡之作,表达了对故土深深的眷恋。

在家乡的童年生活,是我人生的黄金时代。威海

那个地方,内无大江大河,外无客水入境,水好金贵的。我们谷家疃八百多户,才只有四口水井,刷锅、洗衣服用过的脏水都不舍得倒掉,还要拿去浇花浇树。当年家里没有壮劳力的,都请人挑水,我们家也请人挑,一天两担,但是老的(即父母)用着不大够,所以我一放学回家,就去帮家里挑水。两半桶一担,虽然辛苦点,但是半道上可以抓个家雀、蚂蚱什么的,也很有趣。

1949年,我坐船来到香港。当时香港虽然遍地都是失业的,但好歹还有个威海卫警察的工作,专给威海人留着。

我们这一代做警察的,好多都不是很情愿的。比方说我,从小就被那个时代所逼迫而离开威海,但从来没断过回家的念想。在我的记忆里,家乡永远是最美的,我现在住的地方,就是我在政治部出去搞调查的时候相中的。当时我才三十来岁,一到大埔就喜欢上了,因为依山傍海的,很像威海。

故乡,是当年我们出走的地方,也是以后我们回去的方向

1952 年 10 月,香港警校威海卫班成立香港首个英式橄榄球队。

大陆还没开放时,就有老乡隔三岔五地回乡探亲。一回到香港,我都想法子即刻见个面,生怕过了夜他们身上沾的家乡味就没了。虽然我老家已经没亲人了,但我寻思能家去摸摸那个地方、嗅嗅那里的空气也好。

正好我外父(岳父)是上海人,我就借故申请回上海,但政治部不批。又等了好多年,外父病了,政治部就批准了,但又警告我回去不准这样那样的,甚至连报纸都不能随便看,而且只准去上海。回到上海一看,外父身体还可以,我也不理政治部的警告,赶紧让舅子买火车票回老家。

故乡,是当年我们出走的地方,也是以后我们回去的方向

威海获得“联合国人居环境奖”后,谷迅昭所做的《威海颂》。

到了烟台那天赶上大风大雨,回到威海天已经黑了,伸手不见五指,晚上点蜡烛吃饭,灯影还跳啊跳的。当年我离开威海头天晚上点的是火油灯,也是灯影跳啊跳啊,没想到我头一次回老家又是灯影在欢迎我,好开心又好伤感。当年我十一岁随父母举家移居上海,五十年后从香港孑然一身独自回乡,老是一股子怨气顶在心口,老是那个泪在眼眶里转悠……

故乡,是当年我们出走的地方,也是以后我们回去的方向

回忆故乡和童年,“吃”仍然是无法忘记的一笔

- 我的故乡 -

讲述人:张之路

故事:《我的故乡在北京》

故乡,是当年我们出走的地方,也是以后我们回去的方向

老北京人见面时候最常用的语言是“您吃了吗?”

回答是吃了,或者没有吃。紧接着便是关心而友好地反问:“您哪?”

这句话并不一定非要用在开饭的前后,因为它的本意是问候和打招呼,一天基本通用,并没有人觉得不伦不类。可能吃饱肚子太重要了,吃饱了,就好了。

“您吃了吗?”我用它问候别人大约有好几十年。虽然已成为过去——现在基本上被“你好”这种更为准确的全天候用语所代替。但是,回忆故乡和童年,“吃”仍然是无法忘记的一笔。

故乡,是当年我们出走的地方,也是以后我们回去的方向

童年的时候,还有几种吃食我至今仍记得非常清楚。

那时候,家里每月都要买一些“板油”或肥肉回来,放在炒菜锅里炼,不一会儿,肉就成了透明的液体,盛在小瓷罐里,冷却后凝固成乳白色的大油以备将来炒菜用。不要忘了,炼油的锅里还出现了一些油渣。每到这个时候,母亲就将它们盛到一个小碟子里,再撒上一点点细盐递给我:“吃吧。”当年的我觉得那是很香很好吃的食物。

那时候,很少能吃到块儿糖,但我的姐姐很有办法。大人们不在的时候,她将家里的白砂糖放到一个大铜勺子里,然后放到灶火上去加热。等糖熔化了之后,她将它们倒在早已预备好的玻璃上,糖自然地流成云彩的形状。趁糖还没有完全凝固,她在“云彩”上用菜刀画上格子以备待会儿分吃方便。那片儿糖是琥珀色的,放到嘴里不但甜,还有一丝很香的糊味儿。

故乡,是当年我们出走的地方,也是以后我们回去的方向

世外桃源般的凤翔小镇

- 我的故乡 -

讲述人:白兰

故事:《我童年时的小镇——凤翔》

故乡,是当年我们出走的地方,也是以后我们回去的方向

20世纪50年代的时候,镇周围空闲土地很多,而生活物资贫乏,特别是副食供应不足,县里为改善干部的生活,鼓励机关人员业余开荒种地,开垦出的地叫“小开荒”,星期天,我多次随父母一起去我家的“小开荒”耕种、收获。

尽情享受阳光、蓝天、清风,满目绿油油的各种蔬菜,那种“原生态”的田园生活以后再没遇到过,至今我还十分怀念。

由于经常到田里去,勾起了我一个想法。

我家墙上有一幅画,画中一农民锄地,一女孩儿在一旁观看,我非常喜欢这幅画,要求父亲按照这幅画给我照张像,父亲听后非常赞成,就用自行车带我去了照相馆,可照相馆内既无锄头,更无农田,父亲和我商量,改为我站着,他蹲在地上看着我。照完像,在我的要求下,父亲带我去饭馆吃了一顿。

故乡,是当年我们出走的地方,也是以后我们回去的方向

那时我每次从幼儿园回来,都感到肚子空,特别馋。后来父亲常常提起我小时候特别能吃肉,下饭馆要两碗红烧肉,尽我吃,剩下的他再吃。

从图片上看,我的穿戴还算讲究,上衣是父亲去北京学习时为我买回来的绿毛衣,下身穿的是母亲亲手织的红毛裤,脚上穿着时髦的小皮鞋,当时任县委工业部副部长的父亲却穿着打补丁的解放鞋。

故乡,是当年我们出走的地方,也是以后我们回去的方向

一张来之不易的全家福

- 我的故乡 -

讲述人:马西良

故事:《故乡的记忆》

故乡,是当年我们出走的地方,也是以后我们回去的方向

1968 年秋天,我才八岁,远嫁新疆建设兵团的姐姐十分想念老家,每次来信都提起想家之事。每次姐姐来信,哥哥还没有念出声,母亲已是泪流满面,哽咽不止。信念完好久,母亲的泪还没有哭完。毕竟姐姐一生中第一次出远门,母女连心呐。

这年的秋天,家中的农活基本干完,姐姐又来信让寄一张全家的合影照,在母亲的再三要求下,爸爸终于下了决心,进城照个全家福。

老家马河口村离滕县城十五里,那时没有汽车,没有自行车。一家人一早就往城里赶,步行到县城。我们心情非常激动,头天见人就说我们要进城。城里路宽、车多、人多,我们怕走丢了,紧紧拉着父母的手,高高兴兴在红星照相馆照了一张全家合影。

全家人都戴着毛主席像章,我和哥哥还戴上当时最流行、最时髦的黄军帽,手持《毛主席语录》,这样才能显示对伟大领袖的敬仰和尊重。照完相,爸爸又要求一定是带彩的。记不清我们在城里喝了碗馄饨还是辣汤,一家人高高兴兴回了家。

故乡,是当年我们出走的地方,也是以后我们回去的方向

运河,凝结着游子的乡愁

- 我的故乡 -

讲述人:徐忠民

故事:《故乡的河》

故乡,是当年我们出走的地方,也是以后我们回去的方向

我流落杭州,一驻足,就是几十年。这座城市的一个大学府收留了我,她用知识和思想,将我滋养、熏陶,然后,我留了下来,从课桌走上讲台。所以,我已将杭州视为第二故乡了。

西湖旖旎、西溪野趣、钱塘江雄伟,各种风格的景致与美观,点化着诗意天堂。我却独爱古老的运河,因为它很人间很生活。在我看来,西湖游客众,运河谋生活的人多。运河两岸房子低矮简陋,运河人家生活简朴;河道船夫运河为家,码头脚夫辛劳勤勉。

故乡,是当年我们出走的地方,也是以后我们回去的方向

运河所具有的风俗画特质,让我能近观原生态的江南民生,感受到亘古不变、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量。

我坐在拱宸桥上长时间地看南来北往的船只在桥下穿梭。我总在运河边逡巡,在拱宸桥、小河路一带的小巷弄堂里一遍一遍地行走,拍照。

甚至,我将整个班的学生带到拱宸桥,在桥上与桥头拍照采风。然后,我们在运河边的草地上席地坐下,一起唱罗大佑、崔健的歌,或者朗诵自己与他人写的诗。

我指着滔滔的河水,对学生说:“对我们这些游子、学子来说,这运河,分明有着关于故乡的全部记忆,它是故乡的一个无比鲜明的象征。不是吗?运河,凝结着游子的乡愁。”

故乡,是当年我们出走的地方,也是以后我们回去的方向

在 700 年前的某一天,马可·波罗乘船沿着运河到达杭州,眼前河流宽阔明亮如镜,精巧宏伟的石拱桥迎面而来,又缓缓地退远;河道里繁忙的船只,两岸古朴的民屋,以及善良友好的人们投来的注目礼,不禁让他想起遥远的故乡威尼斯。于是,满满的乡愁涌起,轻盈荡漾的水城便融入了天际,游子马可·波罗轻声叫道:“天哪,这天上才有的都城!”

乡情如酒,马可·波罗醉眼蒙眬,低头发现河水向四面八方奔流而去,抬头蓦见,一万两千座石拱桥排山倒海向他鞠躬……那时还没有照相机,他也不会画画,这可是正好的了,洋洋洒洒的文字,可以激起欧洲人多少的遐想啊!

故乡是什么?

无非是水绕山转的村落、白墙黛瓦的老屋、鸡啼犬吠的街巷、熙熙攘攘的集市;是凉棚下烧着劈柴的馄饨摊,老祠堂里咿咿呀呀的唱戏班;是那些老头、老太太,和大哥哥、小妹妹们。

故乡,是当年我们出走的地方,也是以后我们回去的方向。

|

以上图文选自《我的故乡》

2018年11月 出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山东画报出版社老照片”可购买)

|

《我的故乡》是《老照片》温情系列图书的一种,按照《老照片》“定格历史,收藏记忆”的一贯格调,收录了自民国直至现代的作家文章31篇,包括周作人《故乡的野菜》、沈从文《老伴》、汪曾祺《我的家乡》、迟子建《我的世界下雪了》、贾樟柯《忧愁上身》等名家文章,也有徐忠民《故乡的河》、白兰《我童年时的小镇——凤翔》等普通大众对故乡的怀想,让我们在故乡的山川异路中回忆起那时的青春岁月。

故乡,是当年我们出走的地方,也是以后我们回去的方向

《老照片》温情系列图书:《我的同学》《我的童年》《我的故乡》《我们的节日》。其中有些文章从已刊《老照片》中精心挑选适合青少年读者阅读的温暖文章,文字质朴平实,感情自然真挚。还有一些文章,按照《老照片》的一贯格调, 另约稿、辑录了众多名家的作品。

在《老照片》陆续出版20 年之余,我们冀望与更多的青少年读者一起成长,通过共同翻看《老照片》,开阔阅读视野,增长人生阅历,增添人文情怀。

我们期待这套温情系列,为每位读者开通一条重温往事的时光隧道,大家在历史时空的穿梭中,向美好的回忆致敬,并从中领略人生旅途中的不同风景。

故乡,是当年我们出走的地方,也是以后我们回去的方向

故乡,是当年我们出走的地方,也是以后我们回去的方向

定格历史

收藏记忆

观照百多年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请发邮件至:[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