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南海区镇联动 打造“触手可及”公共文化供给圈


佛山南海区镇联动 打造“触手可及”公共文化供给圈


南海创新推出“智慧图书馆”(24小时“读书驿站”)服务网络。(资料图片) 珠江时报记者/刘贝娜摄

区镇联动,开展群众文体活动近7100场(次),平均每天有19场活动;文化产业预计实现总产值约500亿元,占GDP比重6%……佛山南海文化2018年的成绩单,反映了南海的文化活力与实力。

对有着五千年文明的中国来说,可能任何一座城市,都不乏文化资源及底蕴,如何传承本土文化又实现创新发展,则既要坚定文化自信又需有文化自觉。40年来,南海从“全国文化先进县”到“岭南文化名区”,从创建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到创建广东省首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南海一直阔步走在全省乃至全国文化改革的前列。如今的南海,继续把握市民需求、产业升级趋势并发挥文化引领作用,全面推动经济社会与文化共生共荣,城市与文明交相辉映。

顺应需求升级 打造 “触手可及 ”公共文化供给圈


今年78岁的徐姨是土生土长的南海桂城人,谈起改革开放以来群众文化生活的变化,徐姨感触非常深,“以前村里只要播放露天电影,整村人都会搬小板凳一起去看,那时候看书也是一件奢侈的事……”如今,徐姨的生活变了,每天早上和邻居一起到社区的文化服务中心学书法,晚上到社区公园跳广场舞,周末的时候约着三两老友到南海影剧院看演出……

不仅仅是徐姨,这也是很多人的共同感受。改革开放以来,南海经济“一路高歌”,群众的文化需求也在不断升级。随着文化日益成为市民生活的“刚需”,如何优化有效供给,实现群众享有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务,成为南海文化改革创新的重点方向。

全省首个“文化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全国首个“国家旅游产业集聚(实验)区”、全国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南海积极争取,拿下多个国家级、省市级“牌照”,通过先行先试,不断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如在省内第一个出台文化消费补贴政策、在佛山市率先开展文化产业统计并出台有关产业扶持政策。近三年来,南海出台的改革文件和创新制度就达30多份,覆盖公共文化服务、文化遗产传承、文化产业发展、推动全民健身等各方面。

体制机制创新解开了束缚,南海迈开大步,走在文化改革探索前沿。“文化先行”首先是“设施先行”,南海着手开展公共文体设施布局专项规划,2017年9月实现全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全区室内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每万人2273.45平方米,高于省、市水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约2.6平方米,已提前完成到2020年的体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标),“十分钟文化圈”基本形成。

盘活资源、提质增效是公共文化发展的关键。为推进优质公共文化资源向基层倾斜,南海大力推进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创新推出“智慧图书馆”(24小时“读书驿站”)服务网络,让图书资源高效配置并“流动起来”。目前已建成1个区级中心馆、7个镇街分馆、183个读书驿站的总分馆体系,平均1.8万人拥有一个图书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公共阅读服务全域渗透。同时,南海也探索建立了以南海文化馆为总馆,7个镇(街道)文化站以及12个民营艺术场馆和艺术培训中心组成分馆的南海区文化馆总分馆制度。

以人民群众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文化惠民”到“文化悦民”的升级跨越。如为改变过去政府大包大揽办文化而容易与群众需求脱节的状况,南海创新供给方式,让群众“点单”公共文化产品,实现由“政府端菜”向“百姓点菜”转变。

大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激发群众创新创造活力。出台领跑于全省的《文化消费补贴实施意见》,通过财政资金竞争性分配方式,向文化服务机构提供间接补贴,每年投入2000万元专款对送戏下乡、社区文化活动、图书进基层、文化景点门票这4个领域的文化消费行为试行补贴。出台文化消费补贴中的“十元高雅艺术剧场”一经推出,广受群众欢迎,形成轰动效应。

以发放图书进基层、社团活动补贴、社区文化活动及优秀文化志愿者项目补贴等方式引导、鼓励基层群众自组织、自办文化,满足群众自我需求,每年撬动社区文化活动逾千场,文化志愿者队伍逾5000人。

从供给侧和消费侧两端发力,撬动了资源,丰富了文化供给。2015年以来,南海开展各级各类群众文体活动逾24000场(次),免费或低票价的高雅艺术演出200多场,公益性文化课堂(如“南海有为讲坛”、“三湖书院讲坛”)300多场,农村、工业园区电影放映约7600场。

此外,为满足群众全民健身的需求,南海也加大建设力度,打造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网络。截至2017年末,南海区体育场地总计5756个,总面积约680万平方米,新建社区及镇、村公共体育设施覆盖率达100%,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约2.6平方米。全区现有体育社团组织(含民办非企单位)143个,社会体育指导员6774名。

南海区文化体育局局长梁惠颜介绍,“总体来看,南海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有设施、有机制、有内容、有文化人才队伍支撑,也说明南海通过改革探索,基本具备了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升级的能力。当然,群众的需求会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而不断改变,我们还要继续创新,南海公共文化数字化平台(南海“文化云”)将在2019年正式上线运行,将进一步打通文化服务的供需对接通道,为群众提供便捷、精准、到位的服务,更好满足群众文化需求。”

注入文化力量 跨界发展推动产业升级

作为制造业发达、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佛山,文化产业正处于上升阶段。尤其是南海,作为制造业发达的地区,在文化产业经济的发展路上更是乐于先行。文化产业作为市场经济发展的“新生力量”,如何把文化产业变成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南海的从“小文化”到“大文化”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即文化对产业、环境、城市和社会的互融渗透,给出了答案。

可以发现,一批融合了文化创意与相关产业的新型企业在南海悄然现身,它们不仅为传统手工艺企业提供展示交流的平台,同时还将文化艺术的基因与民间资本串联起来,为南海的产业界带来全新的服务与升级。除了文化与创意产业,文化与传统制造业、文化与旅游的跨界融合业早已在南海生根发芽。

作为南海的本土企业,蒙娜丽莎陶瓷走出一条文化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好路子。2014年,蒙娜丽莎艺术馆正式开馆迎客,这是广东省工业旅游的示范项目,将工业旅游、陶瓷技术与西方文艺复兴结合起来,成为了传统陶瓷企业转型成为文化企业的“榜样”。

南海文化部门通过建立文化产业智库,推动文化与体育、旅游、金融、科技、互联网等相关产业的跨界融合发展,将文化创意设计服务融入实体企业全链条生产性服务体系,不断优化产业结构,驱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文体旅游产业蓬勃发展成为新兴支柱产业。

据统计,2017年以来,南海区共投入资金总额约3097万元扶持创意设计、影视动漫、竞赛表演、旅游景区建设等近400个文体旅游产业项目(个人),重点扶持文化创意设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2018年,预计南海区文化产业总产值为500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为165亿元,占GDP比重达6%;预计全区实现旅游总收入148.01亿元,同比增长8.38%。

这些成绩,彰显了当地文化部门发展文化产业的决心和信心。

“文化事业即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即文化事业。文化事业会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我们还要用产业的思维做文化事业,这是相互促进的。”梁惠颜概括了南海的文化产业特色,即文化无处不在,渗透到各个领域。在她看来,南海的文化创意产业一定要与传统产业融合,这就是南海文化创意产业的特色所在。通过有力推动原创设计,大大提高了南海区产业品牌的知名度,促进文化产业由“制造”走向“智造”,以“小投入大产出”的方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撬动效应。

接下来,对南海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划,区文体局也有了有明确的方向:除了要培育和发展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推动小微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壮大;还要促进文化创意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对产业文化的企业加大扶持力度。

在南海,文化引领无时不在,而体育激情也无处不在。2017年,南海成为了“国家体育产业基地”,体育产业在南海已有较好的基础。展望未来体育产业的发展,还要紧紧依赖政府与社会力量的共同推动。据介绍,2018年南海区体育产业总产出(总规模)预计约110.15亿元,实现体育产业增加值约34亿元,占全区GDP比重约1.2%。

从制造业强区到“最岭南”文化高地 服务城市升值

以桑基鱼塘为主要形态的南海本是农业文明的典型地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掀起的改革开放浪潮,使其率先实现全方位转型。

从农业到工业、从农村到城市的跨越,带来的不仅是物质财富,更有城市文化的勃兴。不过,作为工业重镇的南海,在构建城市文化过程中,并没有被可复制的影院、酒吧、表演场地等大众流行文化“攻陷”,而是依托历史悠久、禀赋独特的本土文化资源,构建“最岭南”文化高地,不断塑造城市形象,传播南海精神,反哺城市升值。

梁惠颜说,“以前南海给人的形象是‘广东四小虎’,制造业经济很发达,通过多年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打造,现在南海的形象发生很大变化,不仅是“经济很发达”,而且还觉得这里是一个非常有文化历史的地方,如龙狮、龙舟、武术等,已经是南海在国际上响当当的名片。”

从1984年起,由洗脚上田的“农民军”转型为高水平竞技团队的九江男女龙舟队,已经400多次代表省、国家站在最高领奖台上。而沉寂多年的南海醒狮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就走出国门,远赴马来西亚参赛就捧回“特优奖”,如今在西樵山举办的世界华人狮王争霸赛、全国南北狮王争霸赛等赛事,已成长为颇具影响力的品牌赛事,赛事举办期间,吸引几十万游客来南海参观体验。

2018年,南海对醒狮、龙舟等区域内的极具保护与活化价值的民俗活动予以全面普查认定,加大对丰厚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规划、研究和展示力度。据认定,目前全区不可移动文物名录共计383处,可移动文物6127件套,区级以上非遗项目59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11项),代表性传承人100人(其中国家级2人、省级8人),传习所(传习基地)47所(其中省级基地2所、省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3所)。更可贵的是,文化推动城市升值更被上升到战略层面,在整个城市全方位推进。2012年,佛山城市升级三年行动计划启动以来,一向擅长“内外功”兼修的南海,抓住城市升级机遇,并且在随后的从“城市升级”到“城市升值”的行动中,从高度和深度两个维度为城市升值注入文化力量,不断强化文化南海的塑造。

其中,在指向城市品位的“高度”方面,最典型的事件是整合南海西部的文旅资源,全力打造“岭南文旅第一极”。在指向城市内涵的“深度”方面,从城市向村居延伸,在不断拓展和丰富承载城市文化内涵的载体。自2015年起,南海完成10个古村落活化升级并正在推进第三批6个古村落活化升级工作。如今,博物馆之城建设又把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南海立足地域特色,着力发展历史综合系列、名人故居及革命文化系列、南海产业系列、社区生态系列、非遗民俗系列、特色收藏系列、岭南艺术系列等七大系列,成为博物馆体系的有力支撑。目前,多元主体参与、多维度展示、多种业态经营的博物馆集群已成为塑造南海城市人文形象的重要场所,如联合收藏家建设的广东大观博物馆·岭南金融博物馆,成为了省内颇具影响力的专题博物馆。

以“最岭南”文化为内核的城市品位,城市辐射力、吸引力越来越强,文旅融合的步子越走越稳,越迈越大。近年来,南海开启了全力构建全域旅游新格局的行动。南海区导赏员大赛,“南番顺”旅游联盟10周年庆,整合全区A级景区、古镇、古村旅游资源,评选推出南海十大精品旅游线路,抱团走出去举行旅游推介会,成立粤桂黔高铁经济带旅游产业联盟……全域旅游新格局下,从区域合作到产品、环境优化,南海创新动作不断。(来源:珠江时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