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清十大姓氏之——吴姓


闽清十大姓氏之——吴姓


在浩荡的宇宙中,有这么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吴孟超星。他就是闽清籍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的吴孟超。那我们今天就来说说闽清的吴氏,闽清吴氏在闽清人口总数中排名第6位。

吴氏源远流长,吴姓出自姬姓,是黄帝轩辕氏的直系后裔。商朝时,黄帝的12世孙古公亶父(后被追为周太王),因被西北戎狄苦楚,被迫率领族人迁移到商开垦不到空地——岐山下的周原做起家计,积德行义,得到国人拥戴。太王能以德为治,周国自此兴盛。太王见商政日衰,贵族倾轧,民心散乱,乱象丛生,知其国运不久,便起翦商之意,以“吊民伐罪,为天下除残贼”号召部属主动出击。太王有泰伯、仲雍、季历三个儿子,太王孙姬昌(后被追为周文王),出世时,有圣瑞出现,季历及其子姬昌皆贤,所以太王就属有意让姬昌接位。太王的大儿子泰伯和二儿子仲雍知道父王的意思先传位给季历,再传位给姬昌,两兄弟主动放弃王位继承权,而“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不为”的泰伯则“惟知君臣之义,截然不可犯也”,故不从父翦商。泰伯托辞离开,即“太王有疾,泰伯采药不返”,而仲雍亦离去,断发文身,示不复用。便一直南下荆蛮(周人敌视楚国的称呼)。最后到江苏无锡梅里村落脚,泰伯和仲雍给当时比较落后的江南带去了中原先进的文化,被当地土著推举为君长,号称“勾吴”。

太王顺利传位给季历,季历后来被商王文丁所杀,而昌继位为文王。文王封国,授命泰伯继续治理勾吴,“泰伯则端委以治吴。”泰伯无后,将吴国治理权交由胞弟仲雍之苗裔,故吴之子孙,皆仲雍之后。而尊泰伯为吴氏开姓始祖,仲雍为吴氏传代始祖。周武王(姬昌为文王,其子姬发为武王)灭商后,仲雍的3世孙周章为诸侯,国号改称为“吴”,并追封泰伯为吴伯。公元622年来,吴国不断发展壮大,逐渐强盛起来,成为春秋五霸。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吴国亡于越,吴氏子孙被迫流亡。据史料记载,他们东渡扶桑,南下百越,北上齐鲁,隐姓埋名,播迁各地。


闽清十大姓氏之——吴姓


福建是吴氏分布较多较集中的地域,也是历史上吴氏宗族较早到达的省份。吴姓主要分布在福建福州、漳州、厦门、泉州、莆田、龙岩、崇安、建阳、浦城、连江、惠安、晋江、石狮、南安、安溪、永春、同安、云霄、宁化、连城、上杭等市县。吴氏入闽主要有六个时期,分别是战国夫差亡国之后、西晋永嘉之乱、唐末黄巢起义、北宋靖康之难、元代中原动荡、明初经济复苏。西汉后期吴姓在闽已经聚集族亲6000多户,成为闽地的泱泱大族。三千多年来,吴姓子孙在闽枝繁叶茂,瓜瓞绵绵,人数超过265多万,为福建第五大姓。

入闽清的吴氏有:白中镇溪演:闽清县《龙岗吴氏族谱》记载,入闽始祖吴德兴,于晋永和十年随兄学士吴向协镇越国,遂由江苏入闽,卜居侯官县五都龙坪村。有一支裔孙迁至闽清溪演,成为当地望族。


闽清十大姓氏之——吴姓


池园镇井后村:吴成总入闽。吴成总(先世待考一,固始县人,元顺帝时由固始迁入福建永春县达埔上畲地方,裔孙后又迁到闽清县池园镇九斗村,称一九斗延陵吴氏~。池园吴氏有七十五世伯祖千一公第18世孙吴大华由石坑进入闽清县池园镇井后村传派。


闽清十大姓氏之——吴姓


白樟镇溪南村:于4百多年前有南平市樟湖坂剧头村的吴氏长房的后裔搬迁到白樟镇溪南村。现在闽清吴氏主要居住在:龙井,前坂,溪演,吴厝,丽山,凤凰厂,梅城,高峰,云龙,竹柄,后垅,榕院,榕星,光辉,溪南等地。

在闽清吴氏子孙中的名人:

吴其瑞,福建省闽清县人,生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1966年“文化大革命”自缢身亡,终年61岁。

其父是基督教南平樟湖坂教堂牧师。他幼时在樟湖坂模范学堂读书。民国11年(1922)入南平私立流芳中学(后改剑津中学)学习。民国17年毕业于协和大学哲学系,当年东渡日本,考入早稻田大学攻读农业。民国19年,福建发生刘和鼎卢兴邦战争,邮汇中断,吴因经济无着而回国,转入燕京大学(今北京大学)攻读教育,民国21年毕业,获硕士学位,任青岛市教育科督学、科长。民国27年,回福建任省教育厅督学。次年调任南平中学校长。民国30年任长汀高级中学校长。民国32年,回南平任私立建华中学校长和省立南平中学校长。

吴其瑞在南平中学任内,支持学生进步活动。民国37年5月,学生会主席张青葵等发起组织南平学联,吴表示同意(后来因其他原因,未正式组成)。民国38年4月中旬,学生会发动反饥饿游行,宪兵营、专员公署、国民党县党部、县政府派4人来校干涉,令吴其瑞制止示威游行。吴说:“游行是一定要进行,我要求你们不要派兵警持枪威胁或冲击学生,让他们游行去罢。”事后,宪兵营派人到学校调查游行事件,他又极力为学生辩解。


闽清十大姓氏之——吴姓


1957年,吴其瑞被错划为“右派”分子,后得到纠正,继续在南平第二中学教务处任职。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吴其瑞再次遭受刺激自缢身亡,终年61岁。吴其轺(1918年——2010年),福建闽清十五都(池园镇)人,抗日战争时期,作为优秀飞行员,加入素有“飞虎队”美称的中国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第五大队,击落过5架日机,4次成功飞越死亡之线“驼峰航线”,自身也曾被击落过3次,幸而大难不死,获得盟军司令部的特别嘉奖,被授予“飞行优异十字勋章”和“航空奖章”。

1936年,吴其轺入黄埔军校,同年转到杭州笕桥空军军官学校,毕业后即投身于抗日战争。1943年,他转入陈纳德组建的中美混合联队14航空队的5大队飞行,成为“飞虎队”中的一员。1941年毕业后,他被编入中国空军第5大队,驻守芷江机场,军衔上尉。

吴其轺在中国空军中美混合联队中累计飞行了800多小时,他驾驶的战斗机总共被日军击落过三次。其中第一次被击落时也带给他飞行员生涯唯一一次重伤。

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之后,吴其轺获得盟军总部授予的“飞行优异十字勋章”,

另外还获颁“航空奖章”和“单位集体荣誉勋章”。其中附带了一封中英文介绍信:

“基于他卓越的贡献和高超的飞行技术,特此授予吴其轺上尉飞行优异十字勋章和航空奖章,通过他的杰出成就,吴其轺上尉为他自己和著名的飞虎队带来了极大的荣誉。”

因军功卓著,国民政府晋升他为空军中校。


闽清十大姓氏之——吴姓

吴孟超(1922.8.31-),出生于福建省闽清县,著名肝胆外科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肝脏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

中华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进入同济附中,1949年毕业于原同济大学医学院(今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获学士学位,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5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1年5月,中国将17606号小行星命名为“吴孟超星”。2012年2月3日,光荣当选感动中国2011年度人物。

吴孟超是最先提出中国人肝脏解剖“五叶四段”的新见解,在国内首创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切肝法,率先突破人体中肝叶手术禁区,建立了完整的肝脏海绵状血管瘤和小肝癌的早期诊治体系。他主持建立了肝胆外科疾病治疗及研究专科中心,先后获国家、军队和上海市科技进步奖24项,出版《腹部外科手术学图谱》、《肝脏外科学》等医学专著19部,发表论文220余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