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中药材的不合格?

中药材不合格的新闻已经不是新鲜话题,经常网络会爆出一些产品不合格,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有的会出现同一品种、同一批号、同一件货里取样,就会出现迥然不同的正反极:一个取样成分含量超标,一个取样成分含量远远不够的现象。

一、野生变家种的原因

由于我国属于人口大国,中药材使用量方面本就特别巨大,再加上近30年来受改革开放催化,在出口贸易、化工原料、食用保健方面使用数字也在不断增加,致使许多道地产区本就狭窄的中药材品种,在有限资源上出现了寅吃卯粮、捉襟见肘的地步。也由此,野生变家种的课题被提上议事日程并逐步实施。

但是,毕竟野生自然放逐的生长环境,与人为家种模式还有很大的区别,也因此有些药材品种虽然目前家种成功,但在品质、性状上还是出现了较大差异。

例如重楼这个主产于云南的品种,虽然家种的胚芽取自于野生茎块的分化,但是移栽种植出来的成品受多种因素影响,重楼皂苷方面的成分含量往往不太稳定,甚至该品种原药材成分含量达不到药典含量标准的占比,高于成分含量合格的占比数字。

二、中药饮片炮制不规范问题

说到中药材进入饮片企业车间加工不当、炮制不规范的问题,那更是一个复杂的流程。

不要说那些一般的灸、蒸、炒、锻、制等工艺,火候、用时、辅料配比、成色拿捏等等,在中药材饮片炮制方面非寻常药工所能把握,就是一个最初、最简单的浸润过程,便不可小觑:某些药材用水多少?用水时长?用水温度均各有区别,浸润不透药材无法加工,浸润过度药材伤氺又会导致药效流失……

例如肿节风这个药材,就是取样化验都需要避光操作才行,如果你前期处理不按这个要求来办,加工后的饮片步骤不是阴干,而是在太阳下晒干或上炕烘干,最终导致这个品种成分含量不合格就实属必然了。

三、收购、储存保管不善问题

很多中药材,药农采收后往往没有晒干就急于出售,或为了省事,把前面晾晒的足干货与后面晾晒的含潮货混拌一起出售。

而许多收购站因为接有订单等着出货或便于入库,就急急忙忙压包、灌包造成最终中药材出现闷包、烧包发热现象。由此造成药厂购进取样时,包装内表面的药材由于散热快没有损伤成分含量依然还够,而内里药材因为闷包发烧未能有效散热,导致药材变茬、变质“内伤”严重,成分含量不合格已难挽回。

例如湖北、河南产地的药材千里光、艾叶、鸭跖草等药材,就经常出现这种情况。至于一些成分、气味易于挥发的中药材,例如羌活、薄荷、木香等,由于产地收购商或市场经营商储存不当、不善所造成的含量流失、挥发不符合药典标准问题亦不鲜见。

四、生长期过长或过短问题

生长期方面,例如安徽亳州的白芍、云南产地的龙胆,一般生长期为三至五年,一旦过了这些个年限,龙胆将会在肉质皮层变薄的情况下出现整体木质化,而白芍也会粉质退化影响芍药苷的含量。

当然,以上两个品种在多年种植成功的情况下,目前采收、生产方面已经做的比较到位完善,其品质也很少出现问题。但很多类似的野生药材藤木、根茎类品种境况就不同了,如前面所介绍的淫羊藿采收情况相仿,由于缺乏有效管理及思想指导,采收时段与生长年限在许多药农眼里是没有概念的。

一个本来需要冬季采收才能达到成分足、品质优的药材品种,因为是无主之物,老百姓也许会在全年中瞅见就采;一个本来三年限符合采收时段的药材,老百姓见了,那是二年稚嫩的也采,五年老化的也要,最后老少三辈、大小不分、优劣不等一起打包卖给了收购部。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中药材的不合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