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地行之大同古城記

​​​大同

古稱雲中、平城,曾是北魏首都。

平城,北魏中期都城。北魏平城是在漢朝的平城縣之基礎擴建而成。從北魏道武帝拓跋圭於天興元年(公元398年)七月遷都至此,至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共建都於此97年之久,前後經歷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文成帝、獻文帝、孝文帝共六位皇帝,成為當時北方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北魏定都平城後,“營宮室,建宗廟,立社稷”,進行一系列的首都建設,宮殿苑囿、樓臺觀堂等重大工程百處。為了改善城市環境,從城北引如渾水,從城西引武州川水入城,使首都大街西岸有潺潺流水,東西魚池有游魚嬉戲,水旁弱柳、絲楊、雜樹交蔭,利用水和樹把城市打扮得清新雅緻,配上巍峨的宮殿樓閣,真是花團錦簇一般。確實是“靈臺山立,壁水池園,雙闕萬仞,九衢四達,羽旌林森,堂殿膠葛”。

今天隨著老豬的鏡頭,探尋這座古老的城闕。

親身親眼觀察歷史的痕跡,親手觸摸歲月的痕跡。

晉地行系列十: 古物覓蹤

花界無生地,晉地行之法華禪寺

義勇齊天,晉地行之大同關帝廟

四爪金龍,晉地行之大同九龍壁

道法自然,晉地行之大同純陽宮


晉地行之大同古城記


四牌樓位於大同市舊城中心,由四個相連的牌坊組成的建築。四牌樓建於明代洪武年間,當時大將軍徐達受命修築大同城,為壯軍威、頌功德,在城中心修築了這座建築。

建築為木構,四個牌坊分別面向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牌坊均有三個門,即正中的正門和兩邊的旁門。牌坊高三丈餘,正門上有五朵斗拱,旁門上各有四朵斗拱,頂為懸山頂,覆瓦。每個牌坊都有四根通天柱,均為硃紅色,頂上覆黃色琉璃。正門的枋額上有清代大同書法家王德馨書寫的街名,“和陽街”、“清遠街”、“武定街”、“永泰街”。


晉地行之大同古城記


​九龍壁的龍門


晉地行之大同古城記



晉地行之大同古城記


​大同鼓樓始建於明代,聳立於大同市區內大南街南段十字口中心。

清代曾多次修繕,是明消樓閣式建築的典型代表


晉地行之大同古城記



晉地行之大同古城記



晉地行之大同古城記



晉地行之大同古城記


​大同清真大寺為山西境內兩座知名清真古寺之一。位於大同城內大西街九樓巷,寺內乾隆七年(1742年)重立《敕建清真寺碑》稱始建於唐貞觀二年(628年),至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歷史。它比北京穆斯林進行禮拜、聚禮和節日活動的中心,中國伊斯蘭教協會所在地東四清真寺(又名法明寺)要早六百七十年。


晉地行之大同古城記


​ 天主教於明萬曆十年(1582)由耶穌會傳教士再度傳入中國,大同先屬北京教區;1844年天主教在太原設立教區,大同改屬太原教區。最早信徒是西河河村姓楊的,系洪洞縣來大同的移民,後又有李唐、郝義、郝順等人,當時常駐神甫先後有閻神甫、常神甫。清光緒十五年(1889)在大同都司街購地建堂,潞安李有剛負責按照意大利教士繪製的藍圖監督施工,1891年教堂竣工。光緒二十六年(1900)義和團運動中,教堂被毀,神職人員和少數教徒遇難。光緒三十二年(1906)利用清廷賠款,重建都司街教堂,並在西河河佔地10餘畝,又購置皇城街51號院、大南街22號院為教產所用。同時對遇害教徒每人賠銀百兩。由太原派來傅神甫(意大利人)來同主持教會,以後每隔二、三年由太原教區方擠格會向大同換替神甫。


晉地行之大同古城記



晉地行之大同古城記


​面對這“四大街八小巷,七十二條綿綿巷”的大同古城,腦海裡在激盪:

穿行在大同這些滄桑破舊的小街巷,能迴響出經久不息的歷史足音。 建築是音樂,但真正譜成美妙曲調的是人,是流傳千古的歷史故事, 這些故事嘈雜交織在一起,仔細辨析,有“琵琶老店” 王昭君回望中原彈奏琵琶的惆悵,有百碑窪北魏崔浩樹碑張揚鮮卑民族歷史的嚴謹,也有明朝正德皇帝邂逅並調戲李鳳姐的輕佻。有慈禧西逃駐蹕“鳳臨閣”吃“燒麥”的安然,有四牌樓下懸吊王龍怕其轉生再叛的傳奇,也有神偷李文奎盜銀行戲弄日本人的驚險。

滄桑似乎湮沒了歷史,但不經意又顯示出了歷史。

文章轉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