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衛工人李德:淘廁工也能幹出大名堂

环卫工人李德:淘厕工也能干出大名堂

环卫工人李德:淘厕工也能干出大名堂

李德,1962年11月出生,河北滄州市運河區環境衛生管理站站長、黨支部書記,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全國技術能手,2018年8月入選“中國好人榜”。他先後進行的109項技術革新有9項獲國家專利、4項填補國內特種設備領域空白,成功改造20多輛環衛車,為國家節約改裝資金數百萬元,被群眾譽為“新時代的時傳祥”。

改革開放40年,我既是一個見證者,也是參與者。40年來,我們環衛工人作業模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過去的全人工到半機械化再到如今的機械化作業、智能化管理,如今的環衛工人們不僅有知識、有技能,還懂專業、會創新。作為其中的一員,我感到無比的驕傲。

1982年,20歲的我成為了一名環衛工人。那時候,這是個沒人願意幹的活兒——掃大街、淘廁所,既沒前途,更遭人白眼。我白天掃大街、晚上淘大糞,感覺既丟人又憋屈。但是越是身處這樣的環境,越激發起了我的“鬥志”——環衛工人怎麼了?環衛工人就不能堂堂正正站到人前嗎?憑著自己的雙手,流著自己的汗,我一定要幹出點兒“響聲”來!

機會是留給有心人的。1983年,組織上安排我去垃圾清運車隊卸垃圾,這意味著,我能跟汽車近距離接觸了!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國內汽車普及率不高,汽車還是個稀罕玩意兒。我每天早早來到車隊,磨著司機師傅教我兩手,憑著這樣的“零敲碎打”,我拿下了駕照。之後我又盯上了修車。因為環衛車輛經常深夜作業,壞在路上根本找不到人修。我大量地看書、學習,《動力學》《機械學》等只要與車輛維修和製造有關的書籍,我都想辦法買回來看。慢慢地,靠著拼勁兒和鑽勁兒,我成了單位公認的“汽修高手”:車從單位院裡過,我一聽就知道是誰開的;車有毛病,還沒拆,我一聽就能判斷出是哪個部件出了問題……

环卫工人李德:淘厕工也能干出大名堂

20世紀80年代的李德。圖片由河北文明網提供

1984年,我進入了維修車間,真正地跟機器設備打起了交道。隨著社會的發展,國家鼓勵技術創新,在這裡,我也完成了人生中的第一項“技術革新”——成功改裝一臺變速箱絞車,實現了一人輕鬆拆裝。從那時起,創新的種子就在我的內心紮了根。

2004年,我開始擔任滄州市運河區公廁管理站站長,我們站的全部家當就是兩臺吸汙車、三輛淘糞車以及七八個工人。那時候,公廁都是旱廁,大部分都在狹小的衚衕裡,基本靠人力清淘。公廁糞便池在東,拉糞車在西,相距110米,需要將糞便一擔一擔地挑出一人寬的巷子,倒在拉糞車裡。一個公廁需要來回20多趟才能清理乾淨。但是工友們幹著最髒最臭的活,卻經常遭到一些人的不理解。

有一次,我看到一個同事穿著雨褲清理化糞池,往外挑糞時,由於路不平,他糞桶裡的汙物晃盪出來,都濺到了他的身上。我想,一定要研發出體面的吸汙車,讓隊友們扔掉糞勺子,讓環衛工人“有尊嚴”!

解決這個難題就需要技術創新。說起來容易,但國內沒有一例類似技術或是車型作參考,全部需要自學。我找來一臺大功率的機器,買來零部件,在馬路邊擺開了“戰場”。從理論知識到實際操作,從工學到電學,從發動機到底盤加固再到機器校對、部件磨合,我和工友們先後進行了上千次調試修改。2004年5月,我們的第一臺小型吸汙車終於誕生了。有了這輛機動靈活的小型吸汙車,工友們的勞動強度和工作環境得到了極大優化。在專家組看來,這輛車雖然有些粗糙、簡陋,但所有技術問題都得到了巧妙解決,效率提高了四五倍,還填補了國內空白。

环卫工人李德:淘厕工也能干出大名堂

2004年5月,李德改裝成功全國第一臺小型吸汙車。圖片由河北文明網提供

2009年,經過幾十次技術升級,我們研製改裝的第一輛自動壓縮式固液分離吸汙車,投入正規作業使用,吸汙效率從原先20分鐘抽不滿一車,提高到5分鐘抽滿一車。直到現在,它依然走街串巷地“工作”,從未“生病”或出過差錯。

也是在2009年,我無意間看到佳木斯一個環衛處利用槓桿原理改裝了一輛環衛車。受此啟發,我摸索了兩個多月,改造了一輛既美觀又有較高科技含量的小型糞便機械作業車,成為國內先進的機械化清淘作業車輛。有了它,工友們告別了肩背、手提糞桶的現狀,只需按動操作按鈕,就可以完成從清淘到傾倒的步驟。

环卫工人李德:淘厕工也能干出大名堂

2009年7月,李德調試小型糞便機械化作業車。圖片由河北文明網提供

之後,我們的“創造”迎來“井噴”:看到環衛工因為疏通下水道,手上磨滿了泡,我們發明了“多功能高壓沖洗車”,既能疏通管道,又能灑水、消殺,還能沖洗;看到小型吸汙車進不去平房區裡的廁所,我受電力部門電線絞盤的啟發,發明了手搖絞盤,解決了這個問題;為了解決消殺車的罐體極易被藥水腐蝕的難題,我們又發明了藥水與罐體分離的小型多功能噴灑消殺車;為了方便清洗護欄下面等“衛生死角”,我們發明了多功能道路高壓洗清車;我們還對高技術含量的馬路清掃車完成了升級改造,並拿下了多項國家專利……至今,我和我的團隊一共完成了109項技術創新,9項獲國家專利,其中有4項填補國內特種設備領域空白。

靠著十幾年的自主研發,我們所在區的環衛部門糞便清淘機械化作業,由18%提高到98%,這個聽著就“有味道”的工作徹底變成了“無味道”作業。在政府部門的幫助下,我們的技改技術還無償推廣到了湖北、北京、江西、山東等地,得到社會各界認可。

环卫工人李德:淘厕工也能干出大名堂

2014年,李德在車間進行機件打磨。圖片由河北文明網提供

环卫工人李德:淘厕工也能干出大名堂

2018年5月,李德調試固液壓縮式吸汙車。圖片由河北文明網提供

和垃圾“為伍”多年,我做夢都沒想到這輩子能進入高科技人才隊伍。這些年,我被評為“滄州十大工匠”“河北省百名能工巧匠”“全國技術能手”“中國好人”等等,2016年還成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環衛專家。2018年5月,我被選入中組部組織的“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國情研修班,和各行各業的69名頂尖人才一起學習。我很自豪,只要用心工作,只要心裡時刻裝著創新,把工匠精神融入到自己的工作中,淘廁工也能幹出大名堂。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會上說,“改革開放40年的實踐啟示我們:創新是改革開放的生命。實踐發展永無止境,解放思想永無止境。”新時代再出發,我願在創新之路上繼續披荊斬棘,為祖國的環衛事業奮鬥終生!

环卫工人李德:淘厕工也能干出大名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