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发脾气时你还在说“再闹给我试试”?睿智的家长这样做

前几天,三岁的儿子跟奶奶一起出去玩,过马路时突然松开奶奶的手,想要一个人冲过马路,后来幸亏在马路中间被奶奶追上一把拉住,这才有惊无险。奶奶自然是很生气,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一顿臭骂,骂得义愤填膺时还没忍住打了几巴掌,没想到臭小子一点也不吃这一套,只是一个劲的哭,死活不认错。祖孙俩就在一个“今天非要认错”、一个“我就不说我错了”的情景下足足对峙了两个小时,后来以奶奶的妥协为结束。

事后奶奶不住感慨:“这孩子真是犟!明明自己做错了,却不认错,打都不管用!”

其实并不是孩子犟,而是奶奶没用对方法。对于这件事来说,孩子在做法上固然是错的,奶奶的心情谁都可以理解,换作是任何一个家长肯定也会很生气,万一一不小心有辆车开过来,后果真是不堪设想。但是在教育上,以暴制暴一定不是好的途径。

孩子发脾气时你还在说“再闹给我试试”?睿智的家长这样做

孩子随着大脑发育逐渐完善,自我思想意识越来越严重,喜欢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如果违背他的意愿就会和父母顶撞。对于这件事来说,在他的内心只认为自己长大了,可以独自过马路了,却根本无法意识到其实他还没大到足以能应付一些突发危险状况的境地。

对于一般的事情,无关原则的小事可以尽量按照孩子自己的想法来做,不要过多的干预他,因为这也是他自我探索、自我成长的过程,过多的干涉会影响孩子天性的发展。对于涉及孩子安全与品行相关的问题,要事先和孩子说好,不能做,以及原因,这些是孩子安全健康成长的保障,如果孩子有意挑战,首先要提出共情,其次明确地画出界限,在安抚和接纳孩子情绪的同时,也要温柔地坚持。

01、 孩子发脾气,家长要怎么应对

前段时间看《不可思议的妈妈》,被胡可的睿智圈了粉。

在剧中,胡可的儿子小鱼儿在吃饭的时候,心心念念的却是自己的新玩具,他要求妈妈立刻把新玩具组装成“机器人”,这种要求遭到了妈妈的拒绝。小鱼儿立刻恼羞成怒,就在他正要开始哭闹的时候,胡可温和而坚定地说:“我知道你很想让玩具变身,很想让它成为拿着武器的机器人,但是这要等到吃完饭以后,这是规则,你要遵守规则。”

当小鱼儿因为无法带走心爱的玩具而崩溃大哭时,胡可说:“我知道你很想要这个玩具,现在不拿回家你心里有点难过,但是这是规则……”

当小鱼儿从水堡出来,因为很害怕而哭泣时,胡可说:“我知道你有点害怕,但是你表现得很好、很勇敢,你坚持下来了对不对?”

在整档节目中,但凡小鱼儿闹情绪不高兴时,胡必的第一句话必定是“我知道”,然后再温柔地坚持,告诉孩子明白他内心的情绪,但依然要遵守规则。

简单的三个字,代表着母亲的接纳和共情,也让孩子明白你体会得到他的感受,理解他的内心正在发生着什么。

“接纳情绪”并不代表溺爱,并不代表满足所有要求。孩子总会有各种各样的要求,一定不可能都去满足。孩子即使暂时不能接受,也要用温和而坚定的态度,让他知道父母会坚持原则,他就会知难而退。这样,他以后就不会以哭闹为手段,胁迫父母让步。

其实,你若足够细心,你会发现,其实孩子是非常通情达理的。

孩子发脾气时你还在说“再闹给我试试”?睿智的家长这样做

02、恐吓、威胁的语言会扼杀孩子的自尊心和安全感

元旦时孩子幼儿园举行活动要求家长和孩子一起参加,排队的时候,一个小女孩一直要让妈妈抱抱,一开始妈妈不理她,后来妈妈明显不耐烦了,一把推开她说:“你又开始了是吧?是不是又这样?”凌厉的声音一下子把小女孩吓哭了,边哭边抱着妈妈的大腿。

妈妈看到她开始哭,更加生气了,用手使劲推了一下小女孩的脑袋,小女孩倒在地上,索性大声哭了起来。旁边的家长都在劝妈妈说:“想让抱就抱抱呗,孩子才三岁,正是黏人的年龄”。妈妈解释说:“孩子这么小就不能惯着,又不是自己不会走还让抱!不抱她她就哭,一哭我就抱她了,她还以为以后想干什么只要哭就能达到目的呢,不能让孩子有这样的心理!”

然后用手指着孩子,大声地说:“闭上嘴!再哭试试看!”小女孩看到妈妈凶狠的表情,害怕地用手捂住嘴,抽搐着竭力不使自己哭出声来,以代表自己已经在“闭嘴不哭”了。那小小的身躯一颤一颤,让人心疼极了。

妈妈看到小女孩听话地“闭上了嘴”,才满意地点了点头,拉过小女孩继续排队。

孩子发脾气时你还在说“再闹给我试试”?睿智的家长这样做

生活中很多父母似乎都像上面小女孩的母亲一样,面对孩子情绪不好时常见的反应是“再闹给我试试看!”“不听话就把你赶出门”“再闹我就不要你了”……

这些恐吓、威胁的话语,不但会扼杀孩子的自尊心和安全感,甚至会促使孩子采取自我破坏和攻击行为当成报复。

为了自我保护,有的孩子可能会选择回避体验自己真实的情绪,表现出他人希望自己表现的样子,比如强迫地照顾他人,不是发自内心地笑等以获得周围人的爱。小女孩被母亲强行要求控制自己的情绪,明明内心非常难过,还要极力压抑自己来讨好母亲,这种强迫性地使用这种策略的孩子将来抑郁风险很高。

而有的孩子遇到这种情况,则可能通过一种夸大的负面情绪、甚至报复攻击的方式,来获取关注或照顾。他像是一直向周围不断发出信息:你看我都这样了,快来爱下我吧。强迫性地使用这种策略的孩子将来有反社会型人格或精神疾病的风险。

孩子发脾气时你还在说“再闹给我试试”?睿智的家长这样做

03、孩子情绪学习经验深受父母的影响,父母同时也是稳定孩子情绪的最主要来源

根据美国华盛顿大学心理学教授约翰•高特曼的追踪调查发现,父母扮演情绪教练的孩子,比较有能力处理自己的情绪,挫折忍受度高,社交能力和学业表现也比较杰出。

如何做好孩子的情绪教练?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父母们。我们来想象一下在下面场景下,作为父母会用什么样的方式对待孩子:

孩子:妈妈,我害怕小狗。

妈妈:小狗有什么可怕的,不怕的,我们可是男子汉啊!

正确的反应如下:

反应1:有趣的妈妈可以以游戏的方式回应:一边做出夸张的样子,一边说“我也好怕怕哦”。当妈妈这样反应的时候,传递的信息其实恰恰是孩子害怕小狗这种情绪是自然正常的。妈妈夸张的反应,孩子通常会咯咯地笑着学你,这同时可以帮助孩子释放紧张感。

反应2:如果妈妈比较难以做出这种反应,但只要内心接纳,可以自然地说:“没关系,有妈妈在,妈妈会保护你的”。

孩子的害怕没有被否定,同时得到了妈妈安全的保证。

反应3:“妈妈小时候也怕小狗,后来长大后不知道什么时候慢慢地就不怕了。”

接纳的反应有一个共同点:孩子的害怕被看到了,并且体验到这个情绪是自然的。

不接纳的反应,可能会让孩子得到一个二级情绪,即对自己害怕的评价和不接纳。他困扰的可能不再只是害怕本身,而变成了我为什么会害怕,并由此体验到新的负面情绪,如羞愧、内疚、丢脸等。

他可能会害怕自己害怕,这样内在的冲突和控制就萌芽了,而不只是自然的害怕小狗而已。

孩子发脾气时你还在说“再闹给我试试”?睿智的家长这样做

不被接纳的情绪会激发负向的保护策略

当妈妈看到孩子胆小时,与头脑里的男子汉勇敢自信的理想小孩不一致,妈妈在这一刻是不接纳眼前这个真实而胆小的孩子的。她更多在焦虑的驱使下,想要去塑造理想小孩,于是,妈妈的反应是“不怕,小狗有什么可怕的,你可是男子汉啊!”孩子接受到的信息可能会是:妈妈不爱胆小的自己,胆小不好,我是个胆小的不可爱的孩子。

没有爱,尤其是没有妈妈的爱,对孩子而言通常意味着死亡,孩子为了重新获得爱,可能会采取两种策略:

一种是压抑自己的恐惧,不接触自己的感受,表现出妈妈希望的样子。他可能会说:“妈妈,我是男子汉,我不怕”。然后,妈妈的焦虑就被治好了。孩子回避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踏向理想小孩的道路就开启了。妈妈幸福地塑造并等待收割。

一种是夸大自己的恐惧。我害怕,妈妈觉得不应该,她不会保护我的,我觉得处境很危险,我需要努力让妈妈看到,我是真的很怕。当我需要保护时,我不确定妈妈是否会保护我,我需要试探才能安心。他可能会哭喊并表现出更加害怕的样子。

很多父母在处理情绪时经常言行不一,自己的情绪表达方式和孩子一样,但对于孩子的问题却一副道德劝说,而导致孩子对于父母的管教失去信心。

孩子透过观察、模仿,不断吸收父母因应情绪的风格,在孩子面前适当表现你的情绪益显重要。作为父母一定要懂得接纳孩子的情绪,对于孩子只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耐心,运用技巧和练习,就能调好孩子的情绪体质,让孩子知道自己可以有所选择,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孩子发脾气时你还在说“再闹给我试试”?睿智的家长这样做

我是两个孩子的职场妈妈,喜欢读书、写作、画画,左手执笔右手带娃,坚信即便生活一地鸡毛,内心也要拥有自己向往的诗和远方,喜欢我的朋友可以关注我的头条号或者微信公众帐号:陪宝宝写日记,共同探讨育儿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