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教育漫谈(十六):孔孟学说里的“智”

国学教育漫谈(十六):孔孟学说里的“智”

不知为什么,许多人一谈起孔孟学说,就总说起孔孟学说的腐朽和僵化,问其理由又说不出所以然。我认为,孔孟学说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系统,它充满着智慧。“智”是孔孟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庸》中把“仁”“智”“勇”称作“三达德”,孟子也说:“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孟子·告子上》)今天我就孔孟学说的“智”做一点粗浅的探讨。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为什么不惑呢?“智”就是智慧,指辨清是非曲直的判断能力和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的行为能力。孟子就说 “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子•公孙丑上》)强调智慧的表现首先是能明确地判断是非。一个真正拥有智慧的人,自我主观判断是清晰而坚定的,他有着自己的立场和原则,不因自我意识和外界现象的搅扰而困惑不堪,以至于丧失了自我的立场和原则。

那么,孔孟学说是怎么判断是非呢?其实,很简单,“依于仁”(《论语·述而》)。理论也好,行为也好,一切看是否符合“仁”。

孔孟两位老夫子对此的论述很多。孔子说“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论语·里仁》)智慧的人是把仁德当做最有利的生活规范。“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论语•里仁》)达到仁的境界是美好的,做出的选择没有处在仁的境界,怎么算智慧呢?孟老夫子也说道“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莫之御而不仁,是不智也。” (《孟子•公孙丑上》)“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孟子·离娄上》)从反面论述强调不仁则不智。而“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孟子·离娄上》) 指出了智就是是不背离仁义。两位老夫子明确地指出了“智”的本质是还是“仁”。又得重提老话:仁爱思想是孔孟学说的价值本位和思维起点。仁爱是根本,而智慧是枝叶是花朵。根本正而深固,自然枝繁叶茂,花朵灿烂。

接下来的问题是,人怎么去获得“智”呢?最直接的途径,学呗。一个人如果要获得“智”,必然要通过刻苦的学习努力地钻研去获得知识。“智”以知识为前提。我们完全可以说,好学是人最容易获得智慧,好学的人是智慧的人。刻苦学习是一个人的优秀品质之一,是值得赞许的行为。这也是《论语》为什么把“学而”一章放在第一的缘故。一个智慧的思想决不放弃吸收各种知识。所以在孔孟学说中鼓励年轻人努力学习,“学而时习之”“学而知之”不厌其烦的谆谆教导,“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论语·阳货》)主张在学习中增长才干,弥补不足。孟老夫子不但主张要好好学习,还积极指导年轻人的学习方法,持之以恒,专心致志。孔孟两位老人家也是通过努力办教育来传播知识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这方面好理解,不啰嗦了。

不但要努力刻苦地学习文化知识,还要有一些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只有遵循了这些准则,才能弘扬“智”的美德,完善自己的人格。

最主要当然也是最重要的当属辩证的思维方式和变通的行为原则,这个方面容后文专门论述。下面浅谈一下其他的行为准则。

1、老老实实的态度。老老实实做人,老老实实认知,才是智慧的做法。“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这个世界是知识太多,人生社会道理很深,不懂不要紧,不懂不可耻,不懂咱们就去学习去向别人请教。明白了这个道理,才是智慧的人。最怕的是不懂装懂,那是最不明智的做法啊!养成踏实认真的学习态度,实事求是的作风,就是“智”。

2、勤于思考的习惯。“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论语·季氏》)在多方面的认真思考中,保证自己的行为不出偏差,符合“智”的德行。“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这句被复旦大学当作了校训,主张在认真的思考之中,让自己的行为符合“仁”的要求和“智”标准。

要符合这样的做人标准,当然少不了认真自省不断改过。“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论语·公冶长》)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孔老夫子诲人不倦地告诉我们自省改过,孟老夫子则谆谆告诫我们出了问题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孟子•公孙丑上》)仁爱者好比射艺:射箭者先调整好自己的姿势而然后才射出,射出去却没有射中,不去埋怨技艺超过自己的人,只是回过来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罢了。“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 (《孟子•离娄上》)任何行为如果效果不理想,都要反过来检查一下自己是什么原因。总之,善于自省才是最明智的行为,怨天尤人,找客观理由为自己的失败开脱,是愚蠢的不“智”的做法。

3、谨言慎行的品格。冒冒失失容易出错,只有谨言慎行,才能让自己的品格达到“智”的境界。孔老夫子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 (《论语·乡党》) 谨慎以免失言。而“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言如此,行亦如此。 “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论语·述而》)“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就是遇事惧怕失败或做错什么而详加思虑考虑周全设计得当最终取得胜利的谨慎行事人。“子之所慎:齐,战,疾。” (《论语·述而》)老夫子欣赏谨慎的南容,故而“以其兄之子妻之。”(《论语·先进》)让他做了侄女婿。“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倒不是因为老人家是无神论者,而是出自老人家的谨慎。“敬鬼神而远之”(《论语.雍也》)“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 (《论语·先进》)对未知的事物不予讨论,不贸然发表意见。孟老夫子劝我们选择谋生职业都要谨慎,“矢人唯恐不伤人,函人唯恐伤人。巫匠亦然。” (《孟子•公孙丑上》) 造箭的人生怕自己所造的箭不能够伤害人,而造铠甲的人却生怕自己所造的铠甲保护不了人。医生生怕自己的医术不高明救不了人,而棺材店的老板却生怕没有人死,棺材卖不出去。这并不是因为造箭的人和棺材店的老板就一定没有造铠甲的人和医生仁慈,而是职业使他们各自产生出不同的心理状态。一个人只有谨慎行事,谨慎选择职业,才不会背离“仁”,

才符合“智”的精神。

4、待时乘势的方法。“孟子曰: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鎡基不如待时。” (《孟子•公孙丑上》)这里的“待”“乘”都是“借助”的意思。不要依靠自己有智慧便逆天而行,把握住历史潮流和机遇,往往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功。乘势与待时,确是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学会待时乘势的方法,学会善于借助一切有利条件,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这就是智慧!

附论:举直错枉的政治智慧和制度建设问题。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论语·为政)

举直错枉,不仅仅是让“民服”的问题,更能“使枉者直”。这样无论对“枉者”,还是对社会,都好啊!这是仁和智的最有机结合,是“智”的最高境界。用于政治,更是充满智慧的方法。

但是,遗憾的是孔子他老人家只是告诉我们有知人之明是“智,”举直错枉是“智”。但是,怎么“举”呢?他老人家没有告诉我们。

历史证明,自上而下的专制独裁肯定不行,简单的由底层民众的选举办法,也有不少问题。而民主监督和权力制衡制度虽然不能说尽善尽美,但是是最能使“直错诸枉”的“举”法。这样“举”,即使某个“枉者”偶然登上权力的高位,不小心成了“枉错诸直”,在民主的框架下和权力的制衡下也只能老老实实的做“直者”。这样对“枉者”对大家都好啊!这样的制度建设就是“智”的最高境界啊!这样的制度建设,应该看做的孔孟学说有关“智”的思想的补充和完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