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吃了徐市羊肉

第二屆徐市羊湯節,給i常熟做直播去幫了個忙,吃了頓午飯——一大鍋子羊肉。

每年都會為羊肉寫點啥,今年冬天過半,卻還沒動手。作為一個資深羊肉愛好者,很是慚愧。難道我已經不像以前那樣愛你了麼?

徐市的羊肉,據說是從清代康熙年間就有。這事說起來好像挺牛逼,但實際上羊肉作為重要的肉類來源,從宋代起就是餐桌上的美味,打從皇上起,宋真宗的御廚每天宰350只羊,宋仁宗時候日均280只,宋神宗每年消耗“羊肉四十三萬四千四百六十三斤四兩,常支羊羔兒壹拾玖口”,士大夫也是嗜羊成風,蘇東坡就有“秦烹唯羊羹,隴饌有熊臘”的詩句。隨著宋室的南遷,這吃羊的習俗也跟著來到江南,你說那時候常熟這地兒會沒個燉羊肉的館子?

其實說常熟的羊肉,最著名應該是支塘羊肉,那名聲可是曾經遠播省府,當年常熟知縣特地帶著去南京獻給總督大人品嚐,大獲好評。這家店叫物美羊莊,開張於清咸豐年間,一直要到抗戰前夕才歇業,這跟後來的支塘羊肉就沒啥關係了。另外梅李羊肉也曾很著名,清末民初有一家叫曹大羊湯,聲名遠播,有市裡的富商每年冬天都要坐船去梅李吃羊肉,那時候交通可慢,一去幾天。不過曹大後來生了場病,也沒傳人,梅李羊肉的傳說也就落幕了。

而且這些常熟歷史上知名的羊肉,無論支塘羊肉還是梅李羊肉,都是以紅湯而聞名,跟現如今的羊湯,完全就不同。

順便說說羊糕這回事,有書上記載是改革開放後支塘一些有心恢復支塘羊肉昔日風采的廚師所創,這事不太靠譜,因為我父親的記憶中常熟市裡就有吃羊糕的風氣,那時候城裡的羊肉面都是放羊糕,哪有切羊肉在裡頭做澆頭這麼傷風敗俗的?反而是鄉下很少有在面裡擱羊糕的。也有人說是人民飯店的羊肉麵店原創,也就是現在的山景園,在西門大街上另有一個專門賣面的門臉,那裡的羊肉面確實是好,但在唐魯孫的文章裡,早就談到上海羊糕大面這個詞,需要注意的是唐魯孫49年前就去了臺灣,那這事就肯定是在49年前就有,還偏偏是上海,我倒是真沒去上海吃過羊肉面。那時候上海常熟人口頗有流動,上海作為大城市自然更引人矚目一些,難免會把一些周邊的產物都栽到它的頭上,就好像離了中國地界,洋鬼子都以為是上海大閘蟹。這羊糕到底是哪邊影響到哪邊,現在似乎很難去追根溯源了。

至於徐市羊肉,現在是名氣蠻響,但說起來離了常熟,誰會曉得?常熟人都不一定認可,因為還有個滸浦羊肉來分庭抗禮,啞巴跟大和尚,誰更厲害?這也是見仁見智的事。你看周邊的雙鳳羊肉,藏書羊肉,全國聞名了。為啥常熟的兩個羊肉品牌就品質而言也不輸他們,偏偏就只能窩裡橫?

其實藏書的羊肉,也是白煮熬湯的根本,雖然現在名聲響了之後也倒騰全羊宴什麼的,弄很多菜式出來,其實那都屬於旅遊開發項目,水平跟農家樂似的,反正吃不死人就是了,要說味道真不值一提,真正精彩的,還是一碗羊湯。但他們一方面是有走出去的習慣,把店滿世界開了去,那麼這知名度也自然就廣了,另外一方面是政府大力推廣,作為一個當地的品牌在經營宣傳,吸引各地遊客來品嚐。

那麼徐市也好滸浦也好或者說想恢復支塘梅李羊肉昔日風光應該怎麼去推廣怎麼去營銷,肯定不是每年舉辦這麼一次羊湯節就能有效果的,而應該是要一個全方位的包裝,一系列的方案去策劃實行,才可能成功的。

不過,也許本來就只是大家熱鬧一的目的而已,那就是我真的想太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