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管政策聯動 助力互聯網金融優化

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裡,我國的金融監管之間都是相互獨立的,但近期的種種動態表明,監管政策之間開始注重協調和聯動了。

從形式上看,《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是為“理財新規”和“資管新規”的配套內容;

從本質上看,這體現了監管政策通過聯動、走向發揮整體效力的新內涵和新精神。

有行業相關人士分析道,這一新變化比管理辦法本身更有意義、更具價值。

目前的現狀是,在我國的金融市場規模、機構和業務快速增長的過程中,金融監管政策也在逐漸完善。

監管政策聯動 助力互聯網金融優化

金融生態優化風向標

我國當下的金融監管政策包括工具手段已相對齊全,眼下的緊迫問題是要將其貫通、聯動起來,發揮整體、疊加和合力效應。這既是金融生態優化的基礎性著力點,又是金融生態優化的前提性突破口,還是金融生態優化的主導性風向標。

一方面要注意監管政策包括手段工具的完整性、協調性和科學性,充分適應市場環境和對象的變化;

另一方面要注意監管政策之間的聯繫性、銜接性和互促性,平衡規模與結構、風險與利率的關係,真正體現金融監管“無時不在”、“無處不有”的管束效力。

金融監管政策聯動

金融監管政策之間的聯動,要體現金融機構自我約束與自我平衡的精神,同時還應體現金融生態充分開放和有序競爭的精神。

具體來說,當金融生態中的市場門檻、標準、條件和內容存在差別時,當不同市場主體在相同的市場生態中體現不同的市場權利時,金融監管政策和行為的穿透與聯動就會失去意義,還會伴生市場假象。

因此,金融監管政策之間的聯動,推動金融生態更為開放,也體現金融生態和經濟生態持續協調與緊密融合的精神。

金融監管政策之間的聯動,要從金融與經濟融合的路徑、形式和方法上來探索。

首先,對各類金融機構的資金體內循環行為,做出標誌性、警示性規定,設定底線內容和紅線標準,採取動態手段,控制和壓縮那些無實體經濟參與的交易環節和交易鏈條。

其次,建立金融總量中實體經濟融資率指標,在保證監管政策始終不脫離實體經濟的前提下聯動和連通運作。

最後,形成市場中的“吹哨”機制和“毒丸”效應,當金融生態中實體經濟融資比例過低和異常下降時,金融監管立刻“吹哨”並快速做出“中毒”反應,抓緊調整和矯正,強化金融與經濟融合的制度性合力和長效性機制,盡力減少兩者融合的摩擦性及對沖性成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