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女古瓷過客

虛極子按:儵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觀瓷中自在游魚而能相忘於江湖,是人之樂也。

三千年前,兩河流域的亞述人和巴比倫人就已經熟練掌握了用含鈷的藍色釉琉璃磚裝飾城牆和宮殿的工藝;公元8-9世紀,位於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的蘇塞和薩馬臘、波斯境內的尼沙普爾、中亞的撒馬爾罕以及埃及的某些城市,都擁有蓬勃發展的陶瓷手工業;公元9世紀,隨著阿拔斯王朝(中國史籍稱之為“黑衣大食”,750-1258)的極度擴張,具有鮮明伊斯蘭色彩的製陶藝術漸臻佳境。

玉女古瓷過客

▲ 阿巴斯王朝《詩經》首頁插畫“哈里發與他的後宮佳麗”,約1218-1219,,紙本彩繪描金

土耳其伊斯坦布爾 國家圖書館藏

玉女古瓷過客

▲ 薩馬臘青花魚藻紋陶盤,公元9世紀

英國牛津大學阿什莫林博物館藏

上圖所顯示的這隻公元9世紀製作於薩馬臘(今伊拉克境內)的青花陶盤就是這一時期伊斯蘭製陶工藝的代表作。工匠用鈷藍釉料在白地陶器上作畫:一條魚口銜兩根柔軟的水藻——這是薩馬臘陶器的經典圖案。生活在底格里斯河畔的薩馬臘人,對潑剌戲水的游魚再熟悉不過了,它們不僅是人們日常飲食中優質蛋白的主要來源,更傳達著乾旱地區人民對水世界的珍惜、嚮往或者回憶。不同於以往我們對伊斯蘭陶器的認知,這隻陶盤上並沒有出現帶有道德規訓色彩的宗教銘文,反倒是用世俗化的紋樣迎合了不斷擴大的市場需求,讓今人得以窺見阿巴斯王朝鼎盛時期兩河流域人民生活的祥和景象。

玉女古瓷過客

▲ 薩馬臘魚紋陶碗,公元前4000年

德國柏林 佩加蒙博物館藏

“游魚戲水”的陶器紋樣在近東異乎尋常的古老。例如,上圖這件保存在柏林佩加蒙博物館裡的魚紋陶碗迄今已有6000多年的歷史。碗中的游魚身材修長矯健,正圍繞著一個“卍”字符號逆時針旋轉,如同永不止息的日輪,永不止息的生命輪迴。“卍”字周圍還有四隻變形的水鳥,長翼長尾長頸長喙,它們各銜一魚——魚的生命結束了,鳥的生命延續了

玉女古瓷過客

▲ “黑石號”出水的唐青花藻紋瓷碟,約825-850年,高4.5 cm,直徑23 cm

新加坡藝術科學博物館藏

萬古悠悠,循環往復。後世近東和中國之間青花瓷的技術交流也如魚鳥一般,一衰一興,此消彼長。1999年,德國人在印尼勿里洞島海域打撈起一艘唐代阿拉伯商船,取名為“黑石號”。隨之出水了四件唐青花瓷和大量的白釉綠彩器,這些器物究竟產自何方,中外陶瓷界莫衷一是。雖然這幾件唐青花是否屬於標準意義上的青花瓷尚有爭議,但那上面的水藻紋和悅目的鈷藍色似乎都在暗示著它們和伊斯蘭青花釉陶之間千絲萬縷的審美親緣性。

玉女古瓷過客

▲ 帶有早期阿拉伯文字體“庫法體”銘文的白色錫釉青花陶碗,銘文譯為“阿布·阿爾·塔奇製造”,公元9世紀

美國紐約 布魯克林博物館藏

青花陶瓷工藝,其鈷料釉彩在近東出現得最早,而中國瓷則為它提供了更為堅實輕盈的胎體。在技藝面前,究竟是西方影響了東方,還是東方影響了西方,實在沒有太大的必要爭個高下短長。莊子在名篇《秋水》中曾說:“儵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以此推之,觀青花瓷中自在游魚而能相忘於江湖者,不亦人之樂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