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小说热门武功出处,并非金庸原创

金庸的武侠小说,可以说是圆了我们多少代青少年的武侠梦,无论是小说还是影视剧都备受大家喜爱,尤其是小说里各种精彩绝伦的武功再加上影视剧的效果呈现,吸引了无数粉丝爱好者,但是你们知道这些精彩的武功名字是哪里来的吗?可不是金庸先生的原创哟,下面就跟大家分享一下:

金庸小说热门武功出处,并非金庸原创

金庸

玄冥神掌——《礼记》《左传》

玄冥神掌是《倚天屠龙记》中玄冥二老的代表武功。

“玄冥”二字在中国古代神话中,主要指神的名字。比如可以代指水神、冬神或者北方之神。

《左传·昭公十八年》中说“玄冥,水神;回禄,火神。”

《礼记月令》也说:"﹝孟冬、仲冬、季冬之月﹞其帝颛顼 ,其神玄冥"。

道教中,则用“玄冥”来形容道,也指肾之神,因为五行之中水主肾。到了汉代,人们开始用“玄冥”代表阴间、九泉,与死亡联系了起来。

而死亡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各种“怪力乱神”,所以到了现代,这个词便与各种有特异功能的人或现象联系了起来。

金庸笔下的“玄冥二老”的称呼,可能就由此而来,而玄冥二老的看家本领,也就叫作“玄冥神掌”了。

金庸小说热门武功出处,并非金庸原创

玄冥二老

九阳神功——《楚辞》《抱朴子》

“九阳神功”现在可谓是被调侃最多的金庸武功之一,是《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的看家武功。

“九阳”在中国古代是个多义词,很多古书中都有记载。

比如《楚辞·远游》记载:“朝濯发於汤谷兮,夕晞余身兮九阳”。

根据王逸的注解,“九阳,谓天地之涯”。在这里,九阳是天地边缘的意思。

李白《明堂赋》中也出现过类似的意思:“于是横八荒,漂九阳。”

《楚辞》中的“九阳”,还有另一个意思,就是日出之处。

《楚辞·王逸》:“蹑天衢兮长驱,踵九阳兮戏荡。”书中注解为:“九阳,日出处也。”

既然是太阳升起的地方,那么九阳也可以代指太阳。《后汉书·仲长统传》:“沆瀣当餐,九阳代烛。”李贤注:“九阳,谓日也”。

后来,到了道家这里,九阳就变成了纯阳的意思。”晋代陆机《列仙赋》:“呼翕九阳,抱一含元,引新吐故,云饮露飡。”

总之,就是与太阳有关,九阳神功本身也是充满了阳刚之气。

金庸小说热门武功出处,并非金庸原创

张无忌

替换高清大图

凌波微步——曹植《洛神赋》

“凌波微步”是天龙八部中的武功绝学,段誉从密洞中习得,并因此练就了天下无双的轻功。

其实,如此厉害的功夫,最早却是对女子美态的形容。

曹植的《洛神赋》中,描摹洛神走路时的妙曼步态“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形容女孩子走路时姿态轻盈优雅,如蜻蜓点水,浮在水波之上。

洛神,是远古时代神话中的女神,传说为伏羲氏之女,因迷恋人间春色,来到洛阳,于是被称为“洛神”。

金庸先生取“凌波微步”的轻盈,将它命名为一种轻功的名字,听起来既美又贴合实际,果然是文中圣手,令人佩服。

金庸小说热门武功出处,并非金庸原创

段誉

黯然销魂掌——江淹《别赋》

黯然销魂掌是《神雕侠侣》中杨过创始的武功,共有17招,黄药师称赞只有郭靖的降龙十八掌可与之媲美。

“黯然销魂”一词出自南朝江淹的一首《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此句道尽了离别的哀伤与不舍,作者江淹就是“江郎才尽”所说的江郎。

金庸小说热门武功出处,并非金庸原创

杨过

六脉神剑——《黄帝内经》

“六脉神剑”是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中有名的武功,为大理段氏的最高武学,由大理开国皇帝段思平所创。

所谓六脉神剑,是指含于指尖的内力隔空激发出去,使其以极高速在空中运动(区别于隔空点穴)的一门技术。

指力所能及的地方,有如有一柄无形的剑,所以叫做“六脉神剑”,对培养人的内力很有帮助。

“六脉”的说法来自《皇帝内经》。

《皇帝内经》提出了十二经脉,其中与手有关的六经为:“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阴心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太阳小肠经。”

而这六经,也就是“六脉神剑”的基础理论。

金庸小说热门武功出处,并非金庸原创

段誉

逍遥游——《庄子》

《射雕英雄传》里,黄蓉向洪七公学了“逍遥游”的独门武功。

而《逍遥游》是《庄子》的第一篇,其思想价值和艺术性都可以说是道家的精髓。

这篇文章中追求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一种绝对的自由,所谓“逍遥者”是也。

这个名字非常符合金庸武侠中洒脱坦荡,游戏江湖的风格,将武功神韵衬托得淋漓尽致。

参合指——《韩非子》

参合指是《天龙八部》姑苏慕容氏的家传武学,也是慕容博的专擅指法。

参合一词,出自《韩非子·主道》:“知其言以往,勿变勿更,以参合阅焉”。

指验证相合;并列;符合。也可以指综合观察和参考。

慕容父子在天龙八部住的庄子叫「参合庄」,庄名来自「参合陂之战」。

这一战中,北魏惨败,因此慕容家族用“参合”这两个字作为家传武功的名字,就是为了告诫后代,时时刻刻勿忘国耻。

金庸小说热门武功出处,并非金庸原创

慕容复 慕容博

拈花指——《五灯会元》

《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

拈花指是少林派七十二绝技之一,这个名称来自佛家。

宋代释普济《五灯会元·七佛·释迦牟尼佛》:“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

拈花一笑,既表示对世间道理的精透理解,一切了然于胸。也是指人与人之间默契很好,心心相印之意。

“拈花指”取其精妙透彻之意,表示这门功夫的高深莫测。

金庸小说热门武功出处,并非金庸原创

鸠摩智

降龙十八掌——《易经》

号称“天下第一掌”的降龙十八掌是金庸武功中的集大成者,刚猛无人可敌,代表了侠之大者的绝世武功。

而这十八招式的出处,正是来自《易经》的十八卦。

第一掌叫做“亢龙有悔”,出自《易经·乾卦》:上九,亢龙有悔。

“亢龙有悔”的“亢”,是倾尽所有、一往无前的意思,正因为无所保留,因此才会过了头,出现“有悔”的结果。

“亢龙有悔”告诉我们,做人做事一定要知进退,适度而为,太过头则可能事极必反,惹祸上身。

不仅仅是“亢龙有悔”,降龙十八掌的全部招式,名称几乎全部来自《易经》。

金庸小说热门武功出处,并非金庸原创

乔峰

第一式——亢龙有悔。出自《易经·乾卦》:上九,亢龙有悔。

第二式——飞龙在天。出自《易经·乾卦》: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第三式——见龙在田。出自《易经·乾卦》: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第四式——鸿渐于陆。出自《易经·渐卦》:九三,鸿渐于陆,夫征不复,妇孕不育,凶;利御寇。

第五式——潜龙勿用。出自《易经·乾卦》:初九,潜龙勿用。

第六式——利涉大川。出自《易经·需卦》:需,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此式还见于《易经》之《同人卦》《大畜卦》《颐卦》《益卦》《涣卦》《中孚卦》《未济卦》。

第七式——突如其来。出自《易经·离卦》:九四,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

第八式——震惊百里。出自《易经·震卦》:震,亨。震来虩虩,笑言哑哑。震惊百里,不丧匕鬯。

第九式——或跃在渊。出自《易经·乾卦》: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第十式——双龙取水。或言此招源自佛经。待考。

第十一式——鱼跃于渊。或言此招源自佛经。待考。

第十二式——时乘六龙。出自《易经·乾卦·彖传》: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

第十三式——密云不雨。出自《易经·小畜卦》:小畜,亨。密云不雨,自我西郊。此式又见于《易经·小过卦》:六五:密云不雨,自我西郊,公弋取彼在穴。

第十四式——损则有孚。出自《易经·损卦》:损,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簋可用享。

第十五式——龙战于野。出自《易经·坤卦》: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第十六式——履霜冰至。出自《易经·坤卦》:初六,履霜,坚冰至。

第十七式——羝羊触藩。出自《易经·大壮卦》:九三,小人用壮,君子用罔,贞厉。羝羊触藩,羸其角。

第十八式——神龙摆尾。出自《易经·履卦》:履,履虎尾,不咥人,亨。

看了金庸武功的来源,是不是觉得大开眼界?

看来,金庸先生不仅博学多才更是想象力丰富,活学活用的典型啊。

这也充分说明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大到简直可以承包整个武侠江湖,果然不同凡响。

仅选了几个代表,欢迎补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