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途島戰役中,日本航母為什麼一炸就廢,美國航母的戰損率卻很低?

用戶65268104


中途島戰役為什麼日本的航母一炸就沉呢?不看看當時有誰在?“雪風號”驅逐艦啊,日本想不沉都難,被稱為最佳坑隊友戰艦,至於為什麼這麼說,可以看我以前的文章有重點介紹。好啦 皮一下,迴歸正題。

我認為當時在中途島海戰中,美國和日本的原因差距這麼大,我認為主要得益於美軍強大的維修和損管能力。

可以說美國的損管和維修能力異常強大 bug般的維修能力 珊瑚島海戰後,約克城號航母被炸趴窩,結果美國利用其強大的維修能力,僅僅用了3天就讓約克城號航母奇蹟般了復活,並參加中途島,帶來了76架各式飛機,要知道這是當時美國估計3個月的工作量,而同時期同樣的工作量,日本則需要6個月以上。所以二戰時的航母,美軍的打廢了託回去修修就能用,而日本的基本上動不了的就自己給能沉了拉到。約克城號航母的加入使和日本的航母比例從4:2 得以提升到4:3美國再加上一個路上機場實際上飛機的數量是高於日本的飛機。


其次就是美軍異常強大的損管能力,遍佈航母的損管小隊,可以在第一時間對航母進行滅火搶救。美軍的燃料也是經過特殊處理,使其揮發小,不易燃。但是日本人就不怎麼喜歡做這樣的事,當然一部分原因是因為日本人的資源短缺想能也沒辦法,能省就省,所以只是把燃油放在船底,所以日本的航母特別容易爆燃。


軍武小咖


中途島戰役表明:太平洋戰場上的美日對抗,既超出了日本的軍力、國力, 又超出了他們的理解能力。

第一、日本人過高地估計了自己的戰鬥力和國力,對自己的裝備和戰術沒有理性的認識。

畢竟,他之前的對手除了一潰千里的國軍、就是小米加步槍的八路軍、風餐露宿的東北抗聯游擊隊。

從珍珠港事件後,半年間,日本海軍已如狂瀾般橫掃了整個西太平洋。

向西,它的觸角已經伸入印度洋,日不落帝國在它面前遭受了恥辱的失敗;向東,東京玫瑰甜美的聲音則一直在詢問:美國海軍在哪裡?貌似所謂的“大東亞共榮”已經指日可待。

因此,日軍一時間膨脹的厲害,沉浸在6個月連續勝利所帶來的狂醉氣氛中不可自拔,各方面覺得自己棒棒噠。驕兵必敗,這是日本海軍在這次海戰中的真實寫照。

同時,日本也低估了美國人將戰爭進行到底的決心。沒有考慮到人家美國從不打敗仗,從不在國際上吃虧的風格,忽視了珍珠港事件不但極大的刺激了美利堅民族的自尊心和愛國主義情緒,也充分發了美國巨大的工業潛力。

二、日本情報的失敗,讓中途島成為對美方半透明的戰場。戰前,日本海軍的密碼被美成功破譯,進而瞭解了日本海軍的作戰計劃和作戰部署,日軍攻擊目標早已暴露。

可以說,中途島之戰在最開始就偏離了指揮官山本五十六設定的劇本,不是他想象中的一場在日軍選定的時間、選定的地點進行的會戰;反成了一場美軍精心佈置的“伏擊戰”。

美軍可以按照日軍的部署和戰鬥指令,較為精確的定位到日軍航母,先發制人,攻其要害,自然日本航母一炸就廢掉了。

可以說,日軍是洋洋自得的踏進了美軍給他們挖好的墳墓之中。

三、日本對戰場形勢判斷失誤。導致日本的艦隻雖多,卻相互分散;而美國集中了自己的力量,尤其是飛機,在數量上佔了明顯優勢。在海戰中,沒有空軍保護的航母,等同於在“裸奔”,自然成了美軍指哪打哪的“活靶子”。

四、在戰術層面上,珍珠港的驚豔表現之後,日本海軍對於航空力量的運用竟然還沉溺於空談中的“九段擊”作戰,天真的認為,航母不過是削弱美軍主力艦隊的工具,真正的決戰還是會在戰列艦之間展開。

因此,山本五十六依然把作戰平臺~航母視作“可以被損失的”,他將日本海軍寶貴的航母力量送到最前線與實力相當的對手進行搏殺;而自己強大的戰列艦隊則呆在絕對安全的後方,成了這場關鍵戰役的看客,沒充分發揮作用。

第四、日軍航母本身就脆弱,與陸軍的裝甲武器一樣,皮薄餡大。

日本本土資源匱乏,而在1941年還遭遇前所未有的國際“禁運”,非常缺乏鋼材等戰爭資源。所以,在製造航空母艦時,多使用木質甲板。

整個二戰中,日本一共建造和改裝了25艘航空母艦,只有一艘大鳳號航空母艦使用了裝甲甲板,其它均使用的是木質甲板。而且日軍燃油本身燃點就低,是個如影隨形的安全隱患。

中途島海戰中,美軍俯衝轟炸機投擲的炸彈非常容易的穿過木製飛行甲板,在機庫內起爆,引發機庫內儲存的彈藥的殉爆,火焰通過通氣口和送氣孔蔓延到其它區域,最終導致航母瞬間報廢。

第五、操作細節的問題。除了在機庫內存儲了彈藥,日軍在航母甲板上也明面擺放了大量易燃易爆物品。這導致,一次被擊中的結果不僅僅是一炸,擊中的甲板堆滿了裝配完畢,隨時可用的炸彈和魚雷,美軍飛機一枚炸彈落下,導致甲板上的炸彈和魚雷就接連殉爆了,這種規模的連鎖爆炸後,航母自然成了一堆廢鐵。

再看美國,

大家都知道,美國無窮的戰爭潛力, 軍工業運作高效得可怕。一兩天就能造一艘小軍艦。一個月就能造一艘性能一般的輕型航母。

而且,據資料顯示,無論是在大西洋還是在太平洋上,對德還是對日。被擊沉的小航母也非常少,被擊傷的不算太多,戰損率都非常低。

像日本神風特攻隊嗷嗷叫的“一人、一機,換一艦”,實際上並不能真正做到與航母、艦船“同歸於盡”,人家美國受損航母會很快被修復,拉出來接著打。很大程度上,這要歸功於美國強大的損管和優秀的抗沉、抗爆設計,比如,用開放式機庫和非裝甲甲板便於快速修補和油氣揮發,這在被擊中後大幅減少了起火概率。

此外,還有艦隊強大的防空實力。

二戰中,美軍的數量龐大的艦載戰鬥機群一直有效的保衛著整個艦隊及航母自身的安全。再加上日軍情報幾乎都被破譯,戰場對美方半透明,使得美軍早有準備,戰損率自然很低。


本人文章一律原創,拒絕他人抄襲、任意轉載,如遇到類似“白鹿野史”這種全部照抄者,一定投訴到底!


大學軍事理論教師


拋開戰術,其實是水平有限。

1942年的中途島海戰,美軍以損失一艘航母的代價,擊沉了日軍四艘航母。日本陣亡三千多人,而美軍只損失了三百多人。日本的“赤城”“加賀”“蒼龍”“飛龍”號航母沉沒,日本的280架戰機在航母的甲板上慘遭炸燬,被擊落的僅僅42架。

日本海軍的航母雖多,但是,中途島並沒有支援,僅僅能依靠南雲手中的四艘航母,而美軍最大程度集中了優勢兵力,可供中途島作戰的飛機有354架。

目的不明、任務不明

而且,南雲的任務也不清不楚,又讓他做火力準備,又讓他消滅美軍艦隊,這就非常混亂了。目的不明,任務不明,這也就給日軍頻繁更換彈藥埋下了伏筆。

當時南雲更換了幾波艦載機的彈藥,後來乾脆為了節省時間,直接堆在了那裡,這就糟了。美軍進攻蒼龍、赤城、加賀三艘航母的時候,航母上堆著大量魚雷炸彈,一觸即爆。航母上的燃料、彈藥引起了巨大爆炸,短短五分鐘,三艘航母就徹底炸燬了。

美軍攻擊加賀號的飛行員貝斯特投擲三枚炸彈,兩發射失,一發命中,結果,就是命中的那一發把加賀號擊沉了。1000磅的炸彈直接砸穿了加賀號的甲板,立即引爆了加賀號的彈藥,加賀號也隨即發生大爆炸,幾分鐘之後,加賀號完蛋了。

日本的三艘航母,其實就是在美軍簡單甚至有很大失誤的情況下受到攻擊的,然而,一旦命中,這三艘航母就變成了大火球。這也不能說是南雲蠢,實在也是沒有什麼辦法。日本的四艘航母,幾乎就是一次性被消滅了三艘,僅剩下一個飛龍號。本來日本PK美國,航母是4打3,一下子變成了1打3。

但是此時的日軍卻以為是1-1的較量,美軍的約克城號第一次被襲擊之後,美軍搶修好了,然後日軍再次發現約克城號的時候,以為是另外一艘航母,又把約克城號炸了一次。日本兵滿心歡喜的以為是擊沉了兩艘美軍航母。

日軍僅剩的飛龍號,被企業號的轟炸機突襲,中了4枚炸彈,然後就是一片火海。最後飛龍號和赤城號是被南雲自己打沉的,因為沒用了,修不好了。

水平有限,一觸即潰

日本航母是多,但是他們的航母質量非常差勁,尤其是加賀號和赤城號,這兩艘所謂航母其實是戰列艦改裝的。赤城腿短,加賀速度慢,這兩艘航母其實也是被日本人自己嫌棄的。這兩艘航母的防護措施同樣不到位,畢竟日本窮。而反觀美軍航母,大部分甲板都鋪設了鋼鐵,這樣,抗打擊能力就遠遠強於日軍航母了。戰鬥中,出現過日本航母甲板被炸彈砸穿的情況,這就非常悲劇了。

中途島戰役,其實日本一點勝算都沒有,無論是情報還是戰術還是武器裝備,都是遠遠落後美軍的,美軍日軍傷亡比幾乎達到了1-10。講個笑話,據說日本神風特工隊駕駛飛機撞向美軍軍艦,結果,撞出個飛機印記來。


御史三大人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原因這麼幾個。

第一,任何航母其實都架不住轟炸。

中途島戰役,美軍以逸待勞,破譯了日軍的情報,導致先偵察到日軍航母的位置,先發制人。

日軍4艘航母中的3艘,是被美軍先發制人攻擊中,被無畏式俯衝轟炸機在15分鐘內炸燬的。

如果是日軍先發制人,美軍3艘航母也難逃一劫。

實際上,日軍僅剩的1艘飛龍號航母發動反擊,2次轟炸將美軍約克城號航母炸沉。

無論日軍也罷,沒勁也罷,航母的防禦能力都是對付不了轟炸的。

第二,自然,美軍航母的防禦力比日軍強。

日軍的航母強調進攻就是防禦,自身防禦能力非常弱。

相比日軍航母,美軍航母採用了自封汽油庫,防禦力稍強,所以經受住了第一次攻擊,但第二次攻擊中還是被擊毀了。

第三,美軍航母的戰損率並不低。

比如美軍在中途島參戰的3艘航母,約克城號當場被擊沉,大黃蜂號後續也被潛艇在1943年擊沉。

唯一的企業號在1942年曾經三次被日軍重創,僥倖沒有沉沒而已。

1942年7月,企業號被命中7顆炸彈,受了重傷,艦員74人被炸死,95人受傷。

1942年8月,企業號被翔鶴號上的18架九九艦爆突破空中防禦圈,共命中250公斤穿甲彈3枚,另有4枚近失。空襲過後,企業號燃起大火,飛行甲板嚴重受損,77人陣亡,91人受傷。

1942年10月,企業號被命中6枚250公斤炸彈,也受重傷,死44人,傷75人。


薩沙


中途島海戰中約克城號航母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其也不幸戰沉

中途島海戰的時候,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那個時候無論美國還是日本,都沒有多少航母實戰經驗,在戰鬥中對航母防護的措施做的不夠。

例如在美國艦載機發動攻擊前一段時間,日本艦隊指揮官南雲首先接到了一封情報稱發現美國航母,因此下令艦載機搭載魚雷,準備襲擊美軍航母,然而很快這封情報被證實是誤報,發現的只是一艘運輸船和其他幾艘護航艦,因此南雲決定根據原計劃將魚雷改成炸彈,準備轟炸中途島;但此時日本甲板人員並沒有嚴格按照安全操作規定,將魚雷隨手堆放在甲板上,以至於美軍轟炸時,炸彈引爆了甲板上的武器彈藥,從而導致日本航母迅速沉沒。

另外日本航母迅速沉沒的另一個原因就是設計上本身就存在缺陷,加賀號和赤誠號最初都不是作為航母進行設計的,加賀號最初設計是戰列艦、赤誠號最初設計是戰列巡洋艦,改裝成航母后難以兼顧航母對揮發燃油等安全防護的設計,因此甲板大火很快蔓延到艙內,而此時軍艦的艙內充滿了易燃易爆的油氣。

其實對於中途島海戰,很多資料尤其是日方資料,都將日軍的慘敗歸咎於“命運五分鐘”,也就是說當美軍的SBD“無畏”俯衝轟炸機攻擊日軍航母時,日軍航母正在為第二攻擊波的飛機進行加油換彈,再過五分鐘就可以完成所有準備工作起飛,那時美軍飛機的攻擊就不會這樣致命,勝負的結局很可能完全改變。

但是,仔細分析下,日軍第1航空艦隊司令南雲忠一中將是在8時55分下令原來在甲板上準備起飛的第二攻擊波的飛機送回機庫,卸下炸彈換上攻擊軍艦的魚雷。正常情況下,將甲板上的飛機送回機庫,卸下炸彈,再換上魚雷,最後再重新送到甲板上,整個過程最少需要兩小時,也就是說在10時55分之前,日軍根本不可能完成第二攻擊波的起飛準備,而美軍飛機在10時20分就已經開始投彈了!

戰後不少日軍航母上的人員都證實,在美軍飛機攻擊的時候,“赤城”號甲板上只有3架零式戰鬥機,“加賀”號的轟炸機還都在機庫,“蒼龍”號的甲板上只有10架剛剛返回降落的第一攻擊波的飛機,根本不可能在五分鐘後起飛第二攻擊波。

另外,日軍這三艘航母的艦載機飛行員傷亡情況也不大,要是第二攻擊波只需要再過五分鐘就能起飛的話,飛行員必然都是已經在飛機的座艙裡了,如果這時遭到轟炸,甲板上停滿加滿燃料和彈藥的飛機肯定會引起連鎖爆炸,那麼飛行員的傷亡絕對慘重,而飛行員傷亡並不大的現實也從反面證明所謂五分鐘後就能起飛純粹就是瞎扯。


迷彩派軍事


一來是日本航母脆,二來是美國損管牛。

中途島戰役中日本損失了4艘航母,包括由戰列巡洋艦改裝來的赤城,戰列艦改裝來的加賀,以及條約時期設計有所限制的飛龍和蒼龍。這4艘航母其實日本人自己也不怎麼滿意,本身就不是航母的底子,拿其他船來改,但是多多少少是有妥協的,所以中途島時期幾艘航母的設計缺陷不小。

但是日本航母也不都是脆皮,比如後來丸三計劃建造的兩艘理想艦隊航母翔鶴瑞鶴,翔鶴級可以看作是飛龍級的高配改型,防護一點也不比美國航母差。實際上縱觀整個二戰,翔鶴瑞鶴無疑是一型設計非常成功的航母,不過價格確實高了點,要知道,一艘翔鶴的錢,差不多能造倆蒼龍了。以至於日本人後來都沒有再開工同級的航母了。

後來中途島戰役損失了一票正航的日本人扔掉了以戰列艦為主的丸五計劃並上馬了以航母為主的改五計劃,然而畢竟日本人窮,還是不願意造高端航母。 日本在1942年的改五計劃中計劃新造的航母主要是以蒼龍級發展而來的雲龍級航母,還是低端玩意。日本人自己的想法是:通過多艘廉價的雲龍級和抗損性強的大鳳級搭配,讓雲龍級在戰區後方活動,而大鳳級在距離敵軍較近的區域活動,為遠方出發的友軍艦載機提供補給,維修等。

結果就是日本人自己選擇要脆皮航母,能咋辦呢?損管還遠遠不比美國。損管是勞動密集型工作,日本航母一個問題就是人少。比如瑞鶴號,戰時船員1712人,而美國的企業戰時船員是3000人。


貞觀防務


中途島之戰中,美軍談不上使用什麼黑科技,只能說,美軍的運氣不錯。美軍俯衝轟炸機群幾乎在無攔截的情況下,到達日艦隊上空,並順利進入攻擊航線。第一個好運,這時日艦沒有發現從高空下來的美機,而且正在準備進行戰機起飛作業,航母沒有進行規避機動,等於活靶子,實際中彈概率相當高。

當時又處於航空作戰的早期,對許多工作的組織沒有明確的認識,於是日本犯了一些錯誤,在美軍開始轟炸之前,日本因錯誤的情報正在進行魚雷與航彈之間的更換,反艦作戰與轟炸機場所使用的彈藥不一樣,而且這類工作不是在甲板上,而是機庫內進行。由於更新彈藥的事,日方連續進行破成了一定的混亂。

美軍參與攻擊的SBD“無畏”俯衝轟炸機使用的454公斤級的航空炸彈,每架可以加掛一枚,屬於穿甲爆破彈,既便可以擊穿裝甲,又可以破壞,這個水平在二戰中已相當高了,相比日軍轟炸機使用227公斤級的威力更大,所以造成破壞相當大。當攻擊開始時,美機的炸彈最大收穫就是引爆了日航母機庫內的艦載機,以及彈藥,包括沒有送回彈藥的那些彈藥,這就引起了大火,幾乎是無法控制。

但是更大的問題,還在日方的設計。日軍投入作戰幾艘航母在設計上存在一些問題,它們的抗損毀設計標準低了,比如:飛行甲板為木質的,沒有裝甲防護層,雖說美軍航母也一樣,但是美軍在設計時,對損管方面的要求要嚴格得多。

日艦在中彈後,並沒有馬上沉沒,其水線下部分沒有受損,可惜日軍的損管能力不強,最終只能棄艦了。


南國軍情


日本四艘主力艦隊航母在中途島戰役期間也不是一炸就廢,山本大將鍾愛有加的赤城號、加賀號航母都是被自己人擊沉的,它們只是被多枚航彈擊中甲板後喪失了起降戰機的作戰能力,尤其是因為沒有裝甲甲板保護,航彈直接砸穿甲板在機庫爆炸,引爆了裡邊凌亂擺放的炸彈和魚雷,這才導致航母徹底報廢。

而航母的機庫本應該有裝甲保護的,易燃易爆的炸彈和魚雷都要安放在彈藥庫中,很明顯日本人不重視裝甲,加上中途島海戰中南雲忠一魚雷換炸彈的錯誤糾結,最終導致了日本的航母不堪一擊,嚴重受損的航母只是喪失了戰鬥力並沒有沉沒,雖然山本五十六捨不得將它們送入海底,但即便是拖回本土船塢沒個一年半載也不可能回到戰場,更何況中途島距離日本2800海里拖拽談何容易。

而美軍航母約克城號在珊瑚海戰中,之所以命中一枚800磅炸彈後仍能安然無恙,是因為它的甲板上有50mm裝甲保護,而且還是命中在防護力較強的艦島附近,因此約克城號很快就能被修復返回戰場;其實約克城的搭檔列克星頓號也是裝甲防護力很強的現代化航母,它之所以在珊瑚海戰中命喪大海與日本大鳳號航母相似,並不是船體結構損傷有多嚴重,而是洩露的燃料導致不可挽回的大火,這艘航母被2枚魚雷和2枚航彈命中才沉沒的。

還有就是在中途島海戰中復仇的飛龍號航母,在其它三艘主力航母癱瘓之後,山口多聞司令官指揮自己勢單力薄的飛龍號發起瘋狂反擊,但是它的艦載機少得可憐,面對美軍30架無畏式轟炸機的攻擊毫無招架之力,飛龍號被4枚航彈摧毀了甲板在海上猛烈燃燒,最後被己方驅逐艦擊沉,根據日本偵察機拍攝的飛龍號照片顯示,它的甲板前幾部出現一個巨坑,其它艦體相對完好。從此飛行甲板裝甲被日本重視起來,大鳳號、信濃號都安裝了甲板裝甲。

(飛龍號各層甲板示意圖)


利刃巨透社


這是因為美軍自古流傳下來的個人主義精神。和黑科技沒關係。

這話不是我說的,是美國戴維斯·漢森在《殺戮與文化》這本書裡說的。

講真,說日本航母質量不好什麼的,都是耍流氓。道理在於日本就算是買的航母,也有質檢標準的。所以真正的差別,是出現在對受傷航母的態度上:

但對航母的日常維護來說,美日雙方的工人天天干,都積累了豐富經驗。在相同崗位上,人和人的差別並不會非常明顯。

所以對航母來說,真正的差別就表現在了航母的維修方式上。

簡單起見,我們假定航母上只有三部分會壞:螺絲、風扇、甲板。

航母受傷後,日本採取的做法是:

工程師評估界定問題——螺絲工、風扇工、甲板工在一起開會決定分工——維修。——修好沒問題,開出去。

但美國採取的做法是:

受傷航母回來後:

螺絲工、風扇工、甲板工分別檢查自己崗位的問題,彼此之間相互不負責。所以後來打中途島的時候,美國的航母受傷後,很快就能投入戰鬥了。最後一個負責渦輪的維修工離開航母的時候,航母都快到攻擊位置了。這個維修工是自己划船回後勤部的(誤,有專門摩托艇)。

顯然美國更高效。

其實美國的這種高效還體現在海灣戰爭上,美國的醫療補給線也很好玩。一般國家的醫療補給線是這樣的:

比如一個士兵,同時動脈被打穿、骨折、內臟出血。

一般補給線採取的辦法是:把動脈縫好,內臟血排掉,骨折接了,再把傷員送回去。

但美國就不一樣:戰地醫院只管你死了沒死。骨折只要不紮在心臟上,戰地醫院就不管。

保證活著之後,二級醫院負責解決大傷。

再轉到下一層。

由於每一次負責的事情少,而且簡單,沒有複雜決策。當然效率就高了。


酒騎風


日本航母容易被擊沉因為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日本航母防禦設計有問題,而且損管不利,美國航母防護設計較好,損管得力。第二個原因是日本的艦載機技術性能沒有美國的好。於是在中途島航母大戰中,日本人的航母成了打火機,一打就著,美國人的約克城卻挺住了兩次攻擊才沉沒。

圖為日本的繪畫作品中的赤城號航母,圖中可見其搭建在原來戰列巡洋艦艦體上的巨打鋼架結構上層建築。

圖為赤城號航母,可見其機庫幾乎式全封閉的,這樣的機庫使得其一旦被命中,很難釋放爆炸威力。


中途島海戰中,日本投入了4艘主力航母,美國則投入了3艘,結果是日本的4艘全部被擊沉,而且第一波就沉了3艘,美國才沉沒了1艘。這一戰讓人們對於海上機動作戰的威力大為驚訝,也對美國的航母操作經驗表示讚歎。我們先看看雙方航母的防禦設計,日本的航母是從戰列巡洋艦改造而來,改造的方式是在原來的艦體上向上加裝上層建築和甲板,這就導致上層的高度很大。

圖為影視劇中的赤城號航母畫面,其飛行甲板上鋪設了木材作為跑道。

這張圖可以更加清晰的顯示出二戰航母甲板上密集鋪設的木材。木材最大的優勢就是輕,而且防止打滑。


這樣以來,在巨大的長層建築上,所用的鋼材重量就不能太大,否則影響航母航行的穩定性,這就造成日本這些航母的上層建築幾乎沒有覆蓋裝甲,其飛行甲板和機庫幾乎都是一打就穿的鐵皮,飛行甲板本來就薄,上面還只是覆蓋了一層木板,就成了起降跑道,談不上對俯衝轟炸的防禦力。

圖為日本的飛龍號航母,其機庫也是全封閉的。

圖為美國的約克城號航母,其飛行甲板的厚度較大,而且機庫為半封閉式。


可是就是這樣的結構,日本的機庫還是全封閉式的,日本的艦載機整備也都是在機庫完成的,要在機庫完成彈藥的加裝和油料的注入,這樣做雖然可以較好的保護飛機,也可以讓航母抵抗惡劣天氣能力加強,但是戰時,機庫一旦發生爆炸,將會引發機庫內的炸彈和油路的爆炸,何況當時日本的艦載機都在機庫裡禁止的加裝油料和彈藥,這樣一來,一旦被航彈洞穿飛行甲板,機庫內的飛機就會被引爆,發生劇烈爆炸。

這張圖可見約克城飛行甲板下的機庫側面有巨大的開口。

圖為即將翻沉的美國航母,他被擊沉完全是因為魚雷。


可偏偏美國的航母當時搭載的俯衝轟炸機很多,而且較為先進的SBD俯衝轟炸機甚至可以掛載1噸重的航彈出擊,即便是半掛載起飛的也能掛載500千克航彈,相對於日本97式俯衝轟炸機的250千克航彈,美國人的航彈實在是威力太大,於是這些飛機開始轟炸後,日本的航母甲板就很快被洞穿,一打一個洞,裡面的飛機隨之就爆炸了,一炸就沉一艘,日本航母就這樣挨個沉沒了。

圖為赤城號航母被命中後機庫發生大爆炸的場景繪畫。

這張圖也是日本赤城號航母被命中後的場景繪畫。


而美國的約克城號航母不存在以上設計問題,再加上美國士兵熟練的損管技術,於是在第一波攻擊被命中3枚250千克航彈後,還是挺了過來,但是麻煩就麻煩在日本人第二波打的還是他,因為日本人以為第一波就擊沉了約克城,第二波要去打企業了,於是第二波來了之後看見約克城,以為是企業號,拉住又是一通亂炸,還丟了魚雷,於是約克城也只能在這樣密集的打擊下沉沒了。

圖為美國海軍的企業號航母。

圖為剛剛建成試航時的赤城號,當時他還是雙層甲板設計,可見美日航母從一開始就存在技術上的差距。


總的來說,日本的航母技術和操作經驗,在當時對比美國,還是有差距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