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与康熙一样在位长达60年且子嗣众多, 为何没有出现九龙夺嫡 ?

holland巧克力


乾隆和康熙虽然在位时间都超过了60年,但是登基的年龄上相差甚远,换句话说,乾隆因为自己的长寿把自己的不少儿子都给熬死了。

1661年,康熙登基的时候只有8岁,在位61年,1722年去世时,康熙69岁。

1735年,乾隆登基的时候是25岁,在位60年,还做了3年多的太上皇,1799年去世时,乾隆已经是88岁的高龄了,是清朝皇帝里面最为长寿的皇帝了。

也就说乾隆比康熙多活了将近20年,千万不要小看这20年的差距,毕竟在人均寿命只有30多岁的古代,长寿20年就意味着有很多子嗣就要死在自己的前面,而事实上也是如此,能够活到乾隆去世时的皇子数量,要远远低于康熙去世时剩下的皇子数量。

先来说说康熙。康熙一生共有35个儿子,活到成年的有20个,而这20个儿子也都活到了康熙去世,其中的九位皇子,即大阿哥胤褆、废太子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参与了“九子夺嫡”,即便是被康熙圈禁终身的大阿哥与废太子也死在了康熙之后。

乾隆一生共有17个儿子,活到成年的有10个,而活到乾隆去世的只有4个了,除了后来继位的十五阿哥永琰,也就是嘉庆皇帝外,只剩下了八阿哥永璇、十一阿哥永瑆以及十七永璘了。

这样看来,乾隆晚年剩下的这些活着的儿子们刚刚够打一桌麻将的,想要“九子夺嫡”人数实在是凑不起来。

从能力与实力上讲,康熙的儿子也是远胜于乾隆的儿子。

康熙时期,因为存在着众多政治联姻的状况,因而康熙不少儿子们的背后都有着朝臣的支持。

大阿哥胤褆与废太子胤礽背后有着明珠与索额图两大政治集团的支持,十阿哥是康熙初年辅政大臣遏必隆的外孙,有着钮钴禄家族的支持等等。

反观乾隆的妻子们,除了富察皇后有着雄厚的家族背景以及富恒、福康安两代名臣的支持,其他妃子的出身远逊于康熙的妃子,因而皇子能依靠的外部力量都比较薄弱。

单从皇子自身能力而言,也是康熙的儿子要强出不少。

如果但就康熙的继位人雍正,与乾隆的继位人嘉庆作比较,雍正皇帝在各个方面完胜嘉庆皇帝可以说是毋庸置疑的。

而抛开了嘉庆皇帝,乾隆的儿子中确实鲜有出名或者能力非常出众的了。反观康熙的儿子中,三阿哥胤祉主持编纂了《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九阿哥胤禟首开满族人其端用拉丁语转写满文,十三阿哥胤祥在雍正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十四阿哥胤禵获封大将军王带兵在西北平定叛乱。

由此也可见,康熙的儿子们确实也在能力与实力上,远胜过乾隆的儿子们。

当然在继位的方式上的不同,也决定了皇子们的所作所为。

康熙是满清入关后第二个皇帝,虽然康熙遵照汉族传统文化“有嫡立嫡”,很早就确定了胤礽的名分,但是在朝臣和众位皇子的心中,还依然保留着少数民族传统的“立贤德之人”的思想,“贤德”才是皇子逐鹿的焦点,所以才有了“九子夺嫡”的争斗,康熙的皇子们一方面大展拳脚,表现自己的能力与实力,另一方面,也在相互竞争,争夺皇位。

但是到了乾隆时期,经过康雍乾三朝的努力,满洲的汉化程度已经是非常的彻底,并且代表满洲传统文化与思想观念的满洲贵族议会制度已经被逐步的废弃及取代,君主专制到达了顶峰。同时,这个时候已经是秘密建储制度,皇子们缺乏了竞争的标准与目标,因而也没有出现激烈的竞争,也就没有再有“九子夺嫡”了。


雍亲王府


康熙晚年的问题没有在乾隆晚年再现,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由于雍正时期的重大改革。雍正是九龙夺嫡脱颖而出的,他深知其害,不希望自己的儿孙再出现这样激烈的争斗,所以进行了锐意的改革,消除这种皇子纷争的关键点。

九龙夺嫡最核心的症结在于早年的八旗分封制度,也就是属人制度,早年努尔哈赤建立八旗之初,把八旗中的人口以佐领为单位,按私产的形式,分封给诸王、诸贝勒,一个佐领是300户人,比如礼亲王代善,那么代善被分封了正红旗15个佐领,所谓“旗主王爷”是也,这15个佐领的人口就是他的私产,那么他这15个佐领里的人口,首先是代善的属人,之后才是皇帝的臣子,属人对于属主的依附关系极强,虽不是包衣,但跟包衣的性质非常接近。像年羹尧就是雍正当初被封到镶白旗时的属人,年妹就直接被送到雍王府里做使唤丫头,后来被收房,成为侧福晋,而年羹尧也正是以属人的身份,成为雍正的“潜邸旧臣”的。

虽然,顺治、康熙为了加强皇权,一直以来对于这种属人制度都在进行改革,尤其是康熙,子嗣众多,他就把自己的儿子分封到不在自己统领之下的下五旗,以弱化早年分封的那些王爷、贝勒们的势力。但他的这些儿子们被封到下五旗后,他们的属人同样对他们有着极强的依附关系,虽然在朝为官,但首先他们都是诸皇子的私属,由此便有了大量结党营私的机会,从而造成诸皇子们仪仗着自己的势力互相倾轧。

雍正的改革,就是从属人与属主之间的依附关系下手,在雍正四年他清理了八爷党之后,通过一系列政策,弱化属人和属主之间的关系,使王爷、贝勒手中的权利弱化,最后渐渐成为名义上的依附关系,一方面极大地加强了皇权,一方面极大地削弱了诸王、诸皇子的实力,到乾隆的时候,八旗各佐领下人,首先是皇帝的臣属,其次才是王爷、皇子们的属人,而对于王爷、皇子们的关系,主要只存在于名义上。这样一来,皇子失去了夺嫡的依靠,不可能再有康熙晚年时诸皇子们所掌握的实力,九龙夺嫡的事情自然也就不会发生了。


红小豆馆主


首先,高宗皇帝活的长啊,同时他采取的是秘密立储的方式,基本上很难出现夺嫡的机会。高宗皇帝89岁去世,如果他最喜欢的永琏没有去世,这个时候已经70岁了,而且阿哥们集中居住,严禁和大臣结交,避免了党争。



高宗皇帝尽管生育的儿子多,但是最后选择十五阿哥永琰也实在是没有更好的选择了。

据说开始乾隆是要想立嫡的,但是富察皇后生育的两个阿哥都早早夭亡,至于继后,她忽然疯迷剪掉头发和皇帝决裂,乾隆恨她还来不及,她生育的十二阿哥怎么可能有机会承继大宝?

看看剩余的儿子们,在富察皇后丧仪期间,大阿哥和三阿哥负责迎丧,但是没有表现出应有的伤心,被乾隆严厉申斥,并告诉他们不要想成为储君了,于是这两个也pass掉了。

至于四阿哥和六阿哥,被高宗过继出去了,一旦过继走了,自然丧失了继承皇位的机会。

在嫡子去世后,乾隆皇帝属意过五阿哥永琪,认为他文治武功,而且人品贵重,可是他天不假年,生跗骨疮去世。

这样死的死,走的走,最后只剩下四个人可能继承皇位,分别是八阿哥、十一阿哥、十五阿哥和十七阿哥,这几个人情况各不相同,据说八阿哥、十一阿哥操行都有问题,而十七阿哥高宗一向不喜欢他,他也没有多大的志向,选来选去,也只有十五阿哥靠谱了。

十五阿哥正值盛年,且品貌端正(母亲令妃颜值很在线的),举止高贵,镇定自若,据说乾隆曾祷告,如果十五阿哥能继承大业,就让她长寿,如果他没有能力,希望老天让他快点死。后来十五阿哥果然破了继承人总是早夭的厄运,成为了嘉庆皇帝。

写到这里,忽然很感慨,高宗皇帝是1790年去世的,在他身后短短50年,鸦片战争就开始了,虽然知道盛极必衰,然而这颓势竟然来得这么快,实在令人唏嘘。


大先生的故纸堆


乾隆朝晚期,只上演了一出“二龙夺嫡”,老龙和小龙。

话说乾隆在位第六十个年头上,他为了在位时间不超过爷爷圣祖康熙的在位年限(六十一年),也是为了深入考察下一代核心接班人皇十五子永琰,决定还是让他爷爷去保持那项纪录,自己退位去当太上皇,搞搞新意思。

史上比较滑稽的一幕出现了,这一幕叫做“传位不授玺”,在传位大典上,其他既定程序都走完了,新皇业已登基,按照设定,最后一步就是把玉玺交给永琰,做官要有印信,没有印信的相当于假冒伪劣,做皇帝爷也照样是这个道理。

就在永琰向玉玺伸去热情的双手时,八十五岁的乾隆死死地把玉玺给摁住了,脸上呈现出一种迷之思考,永琰则表现出了神之尴尬,爷儿俩僵持了好一阵子。

假如乾隆死摁着不给,这将成为一场“二龙夺嫡”的年度大戏,老龙取得最后的胜利。一种戏说是刘墉在旁边提醒之下,乾隆眨巴着眼睛,十分不舍地松开了手,玉玺才过渡到永琰的手里。

从乾隆做太上皇这三四年间的表现,乾隆的确做到了“授玺也抓权”,看来这种戏说并非毫无依据,权力总是值得恋栈的好东西。

乾隆子孙众多,但比起爷爷康熙还是要差了一个数量级,康熙有35个皇子,20个活到成年,这二十位皇子直到康熙去世的时候仍旧个个龙精虎猛,所以其中优秀的九个才能演绎“

九龙夺嫡”。

乾隆虽然有17个皇子,活到成年的也有10个,但这10个,却明显缺乏后劲,有6个楞没活过乾隆本人。一共只剩下四个,九龙夺嫡的热闹是无法复制了,要不也意思意思,来个四龙夺嫡?

这四位皇子分别是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五子永琰、皇十七子永璘。

雍正定下了秘立皇储的制度,乾隆也必须尊从,但他即位之后,最初效仿的却是汉人立“嫡长子”的方式,但也尊重了父亲规定的形式,秘密册立。

但乾隆的秘立简直是一个魔咒,立永琏,永琏死,想立永琮,永琮即死,后来一伤心,干脆就先缓缓吧。到了乾隆三十八年,乾隆本人都六十三岁了,秘立皇储的事情再次提上议事日程。这时候还有七名皇子在世,前文的四名之外,还有皇四子永珹、皇六子永瑢和皇十二子永璂。

皇四子永珹和皇六子永瑢,分别被过继给履亲王允陶和慎郡王允禧,自动丧失即位条件,即便不过继出去,两人也都福薄缘浅,两人中过世较晚的永瑢都死在乾隆过世的九年前。

皇八子永璇母亲去世的早,患有腿疾,举止轻浮,性行乖戾,做事很不得体,曾经受到乾隆帝的公开斥责。他自认为不会有继承的机会,干脆就日渐消极,喜欢诗词文章,在书法绘画方面倒是颇有造诣,最后也成为皇子中最长寿的一位。

皇十一子永瑆,如果说皇八子永璇的书法绘画颇有造诣,那么永瑆的水准已经达到了书法大家的程度,他“为人恺悌,最著仁孝”,但“柔而无断”。无论如何,他是一位较有竞争力的队员。

皇十二子永璂,生母是继皇后辉发那拉氏,嫡子身份,本来是最具可能性的继位者,但辉发那拉氏因触怒乾隆失宠,旋即去世,永璂也随后失去了继位机会,更不用说他也死在了乾隆的前面二十多年。

皇十七子永璘,他和皇十五子永琰的生母都是令贵妃,当时的不利条件是年纪太小,不足八岁,乾隆没有理由废长立幼。

最后的优胜者,在乾隆六十年宣布退位当太上皇时,取下了密封的鐍匣,里面的名字当然就是皇十五子永琰,他也就是日后的嘉庆帝,总体说来,他的独特成功经验就是,对手数量既少,退出的时间又太早。

相对康熙朝末期的九龙夺嫡,至少这九龙都有属地和实权,能够掀起腥风血雨,也不枉这个“夺”字。反观乾隆朝后期,经过了雍正朝的收权改革,皇子们手中已经没有了任何捣乱的本钱。

本来作为诸侯一怒,能够百里焦土,可现在已成为笼中鸟雀,再怒也就是去撞皇权的笼壁,落个头破血流的命运,“夺嫡”的性价比实在是很差。


历来现实


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8岁登基,69岁驾崩,足足做了61年的皇帝,在后宫中耕耘也是勤勤恳恳,所以他的子嗣也异常的繁盛,总计生了三十五个儿子,二十个女儿,所以康熙可以在大清朝所有的皇帝team中自豪的说,论当皇帝的时间长短,你们比不过朕,论生儿子的数量,你们依旧比不过朕。

生儿子多,就带来一个问题,大清皇帝位就一个,而所有的儿子都有资格和可能夺得,而康熙在传位的过程中,又多次废黜太子,所以适龄的皇子们有九位开展了争抢皇位的大戏,史称“九龙夺嫡”,在这一系列的夺嫡斗法中,把康熙搞的是心力憔悴苦不堪言,这一切的原罪就是因为他没有一个合理有效的传位办法而导致。这一切的教训都被康熙的继任者雍正皇帝看在了眼里,记在了心上。

时光流转,到了雍正执政的时期,雍正在晚年也不可避免的遇到了传位了问题,他吸取了其父康熙的教训。独自创造出了一种秘密建储制度,具体方法是,雍正亲手写出要传位的人选的密折,并把此折放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面,等驾崩后,由大臣当众取出密匣宣读密折,确定传位人选,这样就杜绝了皇子夺嫡厮杀的可能性,只能个个安分守己表现自己。


乾隆皇帝就是由这个办法选出的,所以在乾隆继位之时,政权交接的非常完美,没有出现任何乱子,到了乾隆这传位沿用了此不明确指定继承人的办法,所以乾隆的儿子们就没有必要在去争夺皇位,只能拼命表现自己了。


老猪的碎碎念


康熙共生了35个儿子,成年的有20个,参与夺位的有九位皇子,即大阿哥胤褆、二阿哥胤礽(废太子),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史称“九子夺嫡”。其实,

这九子并非人人想夺位,主要是大阿哥、二阿哥、四阿哥、八阿哥这4人,其他5位都是依附前面四人,以四阿哥最超脱,隐藏的最深;以八阿哥最积极,党徒最多,规模最大。

康熙很早就立了太子,二阿哥胤礽是皇后嫡子,在其两岁时就被父皇康熙立为太子,太子年少时,不谙世事,日子倒也平静,等长大了,兄弟们也长大了,是非就来了。中国历史上,太子时间当得越长,就越容易出问题。

毕竟,太子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风口浪尖,整天胆战心惊,不是病死就是被人下套害死,比如汉武帝的太子刘据,明太祖朱元璋的太子朱标等等,康熙的太子胤礽也是这个命运。所以,之前万历皇帝不早立太子也是有依据有道理的。谁早早在这个位子上,谁都不得安身。

康熙本身是个完美主义者,虽然他总体上是个明君。太子也是人,是人就会有缺点,不可能事事让康熙满意,所以康熙就会批评他。

皇帝是不能随便批评人的,尤其是太子,皇帝批评太子被大臣和其他皇子知道了,就会传出错误信号,以为皇帝对太子不满,既然不满,就有机会废掉太子,由其他皇子上位。康熙废立太子的事情就是这样发生的。其实太子真没有犯什么大错误。



到雍正登基,作为“九子夺嫡”的参与者和全过程经历者,深感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于是创立了秘密立储制度,从此,皇帝不再公开立皇太子,而是秘密立太子。具体做法是:皇帝写好立储谕旨一式两份,一份密封在锦匣内,安放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另一份皇帝自己保存。等皇帝驾崩时,由御前大臣将两份遗旨取出,共同拆封,对证无误后当众宣布由谁继位。乾隆皇帝就是这样产生的。

这是雍正对康熙朝“九子夺嫡”反思后的一个改革成果。夺嫡夺嫡,首先得有太子存在,其他皇子才有争斗的目标,根本就没有太子,谁都不知道谁是太子,和谁争?争什么?

雍正这样的改革是不错的,有进步。宋太祖赵匡胤之后,就没有陈桥兵变了;朱棣靖难之役之后,就没有宗室藩王做大了。后人也有不复哀后人的时候。


乾隆共有17个儿子,成年的有10个。一来,这10兄弟有的过继出去了,有的能力平庸,不好斗;二来乾隆没有公开立太子,这10兄弟也不知道找谁斗。三来,这10兄弟年龄参差不齐,大的年龄很大,小的还在吃奶,根本无法斗。

活到乾隆去世的只有4人,除了继位的十五阿哥永琰,只剩下八阿哥永璇、十一阿哥永瑆、十七阿哥永璘,真是月朗星稀。这几位倒是年龄相仿,但是才智平平,在一起斗地主可能还行,去干争夺皇位这样的大事就有点难为他们了。


坐看东南了



为什么乾隆和康熙都一样孩子众多,乾隆的儿子们却没有出现夺嫡现象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想从两个角度来回答。


第一角度:夺嫡的原因。

夺嫡夺嫡,前提是得有“嫡”可夺,康熙的儿子们之所以发生夺嫡的原因,则是因为康熙在很早就开始确定了太子的人选,也就是说,康熙在自己还年轻的时候,就明确了接班人。倘若这个接班人品学兼优,能力出众,我估计也不会发生夺嫡的事情,可偏偏康熙努力扶持的太子,却是个草包,最后竟然做了好多出格之事,康熙不得不最后废除了这位太子。

可见,很早就确定太子人选,不是一件好事,因为太子极有可能出现能力不足的情况。

太子一废除,皇储之位空虚,虽说康熙无心立储,但康熙其他几位儿子们,早就羽翼丰满,不仅有了自己的阵营,更为关键的是大家都盯着这个空虚的皇储之位。互相残杀、互相设计陷害,反正怎么能搞垮对方怎么来。一时之间搞得这位千古一帝的康熙爷也是头疼不已。由此可见,这个皇储之位不仅不能随随便便设,也不能过早设,更为关键的是你设了就不能空着,空着就代表大家都有机会,康熙老爷子不确定人选,那下面的人当然就会伺机行动,使出自己的各种看家本领。


而乾隆之所以没有发生,是因为到了乾隆朝时期,早就开始实行秘密立储的机制,说白了就是定谁为太子,只有乾隆自己知道,这个办法的好处就是让儿子们无法猜测到具体是谁,因此无法开展残害行动,所以,就没有夺嫡的说法。


第二角度:儿子们

广义的说乾隆和康熙都是子嗣众多,但这多归多,实际两者之间还是存在着不一样。首先,康熙在数量上比乾隆还是多不少。康熙一共是35个儿子,乾隆只有17个。而成年的,康熙是有20个,乾隆只有10个。真正有夺嫡实力的,康熙有九个,乾隆。。。到乾隆驾崩时,只有4个。。。。由此可见,两人在实际数量上还是有着差距的。

其次,就是看这些儿子们的质量了,放眼大清朝,出了名的皇子阿哥都是在康熙时期,什么胤礽啊,胤禛啊,胤禩啊,胤禟啊,胤俄啊,胤禵啊,可偏偏这些儿子们不仅仅是靠夺嫡出名,每个人还都是有一首能耐的,例如胤祥和胤禵,都是可以带兵打仗的阿哥,胤禟更是会好几种语言。一句话概括就是:康熙的儿子们质量都出奇的高。


而反观乾隆的儿子们呢,不说死了不少,关键活下来的,也没几个可以拿出来看的,有的沉迷酒色,有的沉迷文学,书法倒是一流,可就是无心从政。充其量都是富二代,官二代。要真要他们管理国家,就怂了,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排行十五的儿子最后当上了皇帝。


综上,夺嫡必须得有两个先决条件:1、得有“嫡”可夺,倘若都没有设立太子之位,那压根就没有夺嫡的机会。2、这夺嫡并不是靠数量,关键乾隆的儿子也没几个。更为关键的是既然是夺嫡,那肯定得“夺”起来,可乾隆的儿子们,不仅人数少,更为关键的是大多数人的心思压根就不在皇位,在酒色,在文学,压根就不构成“夺”这个势。


所以,这夺嫡看的可不是数量,而是质量。


谢谢大家,我是酒翁,希望我的回答你们会喜欢~


寒舍阅独


我觉得原因主要有两个,乾隆的儿子们太过平庸,还有就是乾隆时期相对太平,皇子们很难有大动作。


康熙在位期间,国家事务很多,平三藩,收台湾,剿灭葛尔丹,驱逐沙俄,这一系列的大事件使得康熙皇帝陪伴皇子们的时间很少,而且,在此期间,事情多了,皇子们得到锻炼得机会就多了,所以康熙的这些皇子能力相对都很强,事情多,变数多,那么大臣党争就难以避免了,基本上有索额图一派,明珠一派,还有陈廷敬中立的一派,最开始的时候索额图支持的太子与明珠支持的大阿哥相争,没想到最后都是下场凄惨,而其余众皇子也在这些年得到锻炼,于是有了后来的“九龙夺嫡”。


乾隆在位期间,虽然有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征讨缅甸等战役,但是有其父亲祖父打下的基础,国家基本上稳定,这些动乱触及不到核心,所以乾隆时期国家相对太平,而乾隆的17个儿子,都很平庸,没有多大本事,在自大的乾隆皇帝几十年的光芒下,难以有什么表现机会的。

虽然有密储制度,但是乾隆还是立过两次太子,第一个是二儿子永琏,是乾隆最宠爱的皇后所生,但是,永琏九岁就死了,乾隆又立了皇后所生的第二个儿子,永琮,然而天不遂人愿,永琮两岁时得天花死了,祸不单行,皇后也莫名去世,乾隆伤心难平,开始迁怒于大皇子,大皇子忧郁而死,随后乾隆下令立储之事不要再提!


乾隆三十八年,立储之事已经难以避免,此时活着的还有6个皇子,有两个还过继给了自己的兄弟,也就是说只能从剩余的四个皇子里面选了,没办法,矮子里面挑高个,乾隆只能挑选平庸的永琰为继承人了,就是后来的嘉庆皇帝!

【个人观点,欢迎朋友们评论区交流,更多文史野趣请关注颍州小史官!】


无笔史官


康熙和乾隆不仅仅是清王朝做皇帝最久的,就算是纵观整个封建历史中,能与之比肩的也是寥寥。在位长达61年,曾经康熙时期演绎出的九龙夺嫡至今也是为人津津乐道的话题,话说乾隆也是不遑多让,为什么就没有如此的历史事件出现呢?

首先,康熙共有35个儿子,成年的有20个;而乾隆共有17个儿子,可是成年的却少了不少,仅仅10个,话说虽然少是少了点,可是出现夺嫡的可能性也不是没有嘛!其实乾隆的众位皇子中,有资格争夺储君的也就皇八子、十一子、十二子、十五子和十七子罢了,而从其能力以及后期发展来看,最后也就只有十一子和十五子,这两个儿子算是这些皇子中还稍微能拿出手的,一句话,乾隆的儿子能力平平无奇,并不出众,乾隆也就只能在矮个子中挑高个了。

其次,能力问题,康熙的儿子都不是泛泛之辈,能力才气那都是上上之选,老三、老四、来八、老十三、老十四等哪个不是精彩绝艳,政治能力显著或军事才绝。而看看乾隆的儿子也就十一皇子和十五皇子能够稍看,比起康熙儿子们,那都不是一个等级的存在。

再次,因为康熙时期的夺嫡,导致一系列的事件,党争很是严重,国家也陷入了纷争,有鉴于此,雍正发明了秘密立储制度,生前不立太子,所以大家都不知道谁为太子,还如何去争,如何选择有效的对手或者是政治同盟。

最后,康熙8岁继位,在位61年,69岁驾崩;而乾隆是25岁继位,60年皇帝生涯以及3年太上皇,去世时89岁,儿子都死得差不多了,还如何去角逐皇位啊,搞不好争到了却死在了乾隆的前面那也是未可知的事情啊。

九龙夺嫡的确是精彩至极,像如此政治军事卓绝的皇子,我看也很难再次出现在同一时代上演夺位大戏了。


历史风云天下


经历过痛苦的人,从来都不会让痛苦再次重演。


先看看康迪王朝“九子夺嫡”的背景

康熙王朝的“九子夺嫡”事件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康熙早期(康熙钦定的继承人是二阿哥胤礽)

康熙中期(二阿哥胤礽结党营私,威胁了皇权)

康熙晚期(彻底爆发九子夺嫡事件)


其实,在康熙王朝的早期并不存在皇位之争,因为那个时候,康熙皇帝已经钦定了指定的继承人,所以大家都不会去直接争夺皇位,但是没有想到这个太子的地位并不牢固,皇太子的骄狂和放肆渐渐让康熙皇帝失去了信心,将这个自己亲手钦定的太子给废掉了。


但是在康熙王朝的中期,太子又被扶了起来,可是康熙四十七年和康熙五十一年,太子再次被康熙皇帝下令废除,并且严禁朝堂大臣提及复立太子一事,康熙这么做无疑不是在暗示着,太子人选就要换一个,那么会是谁呢?


于是,康熙的而众多皇子们就展开了激烈的纠纷,储位之争由此拉开了序幕。


到了康熙晚期的时候,也许谁也不会想到这位康熙大帝是真能活啊,这个时候的竞争对手成了四阿哥和十四阿哥的皇位争夺赛,而最终四阿哥胤禛当了皇帝,彻底宣告结束了多年的皇子夺嫡世间。


再看看为什么雍正王朝并没有出现这种弊端?

正是因为雍正皇帝经历过“九子夺嫡”他才知道,皇位之争有多么的可怕,所以为了避免这种问题,康熙皇帝提出了一种新的皇位继承人制度。


这项制度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那就是---“秘密立储”制度。


“秘密立储”制度就是在棉帛上写上选定的皇位继承人,而这份皇位继承人的资料共有两份,一份放在乾清宫正中“正大光明”牌匾的后面,另一份则由皇帝随身携带。


而这项制度最大的优越性就在于能够维护皇权,从而保证皇权的平稳过度,不仅如此还能够减少皇子们之间的争斗,因为他们并不知道自己谁能当上未来的帝王,所以自然而然会和谐相处。


皇位之争历来就比较残酷,而雍正皇帝为了避免这一弊端,恩泽了三代大清王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