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你走近不為人知的專網通信

與大部分搞通信的同仁不一樣,筆者很少和運營商打交道,我從事的,是一個非常小眾的方向——

專網通信

一直以來,外界對專網通信缺乏必要的瞭解,網上相關的文章也很少。

所以,筆者寫下這篇文章,儘量全面公正地介紹一下專網通信,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什麼是專網通信


在很多人眼中,專網通信是一個低調、神秘、小眾的領域,很多人甚至根本沒有聽說過。

其實,專網通信就是專用無線網絡通信。

一提到無線通信,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手機,還有經常被拉出來痛罵的三大運營商。那麼,什麼是專用無線網絡通信呢?

簡單來說,專用無線網絡通信,就是為專業用戶提供無線網絡通信服務。在我們的圈子裡,一般簡稱為

專網。這也是為了和運營商的網絡(也就是公網)進行區分。

事實上,專網的含義很廣,並不僅限於無線網絡,有時候也包括有線網絡。不過,大部分情況下,都是指無線網絡。

那專網面向的專業用戶,指的是哪些人呢?

這些專業用戶包括:軍隊、政府、警察、鐵路、地鐵、電力、石化、機場、港口、礦山、水利等不同的行業用戶

也就是說,專網一般是不給普通老百姓用的。專網承載的業務,一般都涉及安全,因此建設這些網絡並不以盈利為主要目的。

保證業務安全保密和網絡穩定可靠,才是專網的主要目標。

專網通信的業務特點


專網的業務,包括語音和數據。

除去專用的數據網,其他專網都是以語音業務為主。即使能夠在網絡中同時傳輸語音和數據,語音的優先級也是最高的。而且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裡,這個局面也不會改變。

有朋友會說,現在移動互聯網發展如此迅猛,運營商都難逃管道的命運,憑什麼專網還是以語音為主?其實,這也是專網的用戶對呼叫(請注意,這裡的呼叫包括了語音呼叫和數據呼叫)快捷性的要求決定的。

請各位試想一下,是你敲字快還是按下PTT(Push-To-Talk,即按即說)直接說話快?答案顯而易見。

在語音業務中,又以一呼百應的組呼業務最為重要。組呼建立時間,也成為專網最重要的指標之一。

當然,由於技術進步,系統吞吐量不斷提高,專網的數據業務重要性也在不斷提升。只不過在實際應用中,專網更多是被用來進行調度指揮,語音的重要性仍然無法撼動。

由於對安全性、可靠性、穩定性的要求很高,專網技術並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麼先進。

在我們對4G技術已經司空見慣的時代,LTE在專網中仍然是一個新兵。數字窄帶技術,仍在專網中大規模使用。很多地方甚至還在用著模擬技術。

落後並不意味著不好用,很多用戶出於成本和使用習慣,對新技術並不青睞。

當然,這也和我們國家對專網缺乏足夠重視有很大的關係。我們會在後面的章節對這個問題進行討論。


軍用專網通信的發展史


和很多人想的不同,專網的誕生時間很早,甚至比公網還要早。下面,我就簡單講講專網的發展史。

先從軍網開始說起吧。(牽扯到保密的問題,我們這裡只是簡單說說。)

在專網用戶中,軍隊無疑是個大頭頭。他們也是最早使用專用無線的用戶。無線技術的出現,對軍事通信技術起到了革命性的作用。

最早的軍用無線技術,無疑是滴滴答答的電報。我們在戰爭劇諜戰劇裡經常會看到。


帶你走近不為人知的專網通信



但是電報這玩意很麻煩,要通信還得預先約好時間,找個條件較好的地方,然後架電源(當時的供電條件很差,野外更是困難),架天線(電報一般都是短波以上,要是長波,天線會很長,那得哭死),人工編解碼(是的,你沒看錯),滴滴答答的按……這還真是個大工程。

二戰的時候,摩托羅拉公司搞出了便攜式的無線電話,幾十斤,一個人就能揹走。雖然通信距離短了些,但是方便呀!更何況,語音呼叫省掉了麻煩的人工編解碼過程,效率也大大提高。

於是乎,我們經常能在美軍二戰片裡,見到一個大兵抱著個有兩個大哥大體積的無線電話,狂叫火力支援的鏡頭。


帶你走近不為人知的專網通信


後來國民政府也引進了些,只不過很多成了解放軍的補給。

建國後,我們國家借鑑了蘇聯和美國的技術,也能夠自行設計生產這樣的無線電話。這些無線電話機還有一個更響亮的名字——步話機

《英雄兒女》中王成揹著步話機大喊“向我開炮!”的鏡頭,影響了幾代中國人。


帶你走近不為人知的專網通信


但是,老式的步話機使用的是模擬通信技術,保密性很差。

據說對越自衛反擊戰的時候,由於越南軍隊使用的電臺很多都是中國支援的,我方的無線通話經常被竊聽,導致嚴重的洩密。後來特意找了一群溫州通信兵,用溫州話通話才達到了保密的效果。雖然這個故事未必是真的,但仍然顯示出模擬步話機的巨大缺陷。


帶你走近不為人知的專網通信


在80年代,中國和歐美有一段蜜月期,獲得了跳頻技術(小棗君注:CDMA也是用的跳頻技術)並消化吸收,再加上數字化時代的到來,通信的保密性得到了大幅提升。

再到後來,隨著國家對軍隊信息化能力建設的重視,我們的軍事數據通信技術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現在,我國包括C4ISR系統(指揮、控制、通信、計算機、情報、監視、偵察)在內的軍事通信技術處於世界先進水平。

(不過,小棗君悄悄地說一下,我們國家軍隊內部的通信網絡其實並沒有使用行業最先進的技術,往往落後公網至少一代。原因之前講過,軍網通信嘛,安全穩定才是第一位的。)


民用專網通信的發展史


說完軍用專網,我們再說說民用專網

其實民用專網才是我們這篇文章的主角,本文後面如果再提到專網,均是指“民用專網”。

民用專網最早也是滴滴答答的電報。但正如前文所說,那玩意實在太笨重了,非專業人士根本就玩不轉。於是,簡單方便的語音通信,就成了普通民用用戶的希望。

20世紀30年代,美國警察在汽車上裝上了電臺。只不過這個電臺是單工的,只能聽,不能發。要想向上級彙報,還是要找電話亭。

二戰之後,無線技術有了大發展,語音雙工和半雙工通話已經不是問題,於是專用無線技術開始得到廣泛的使用。

這裡面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鐵路通信


帶你走近不為人知的專網通信



我國從50年代開始,通過引進蘇聯技術和自行研發,在鐵路設置無線調度系統,實現語音調度指揮,這一系統被成為無線列調

無線列調對鐵路運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是列車安全行車“三大件”之一。時至今日,我國大部分鐵路線依然在使用無線列調技術進行通信。(小棗君的父親是火車司機,我小時候就見過鐵路列調設備,現在仍有印象。)


帶你走近不為人知的專網通信


20世紀60年代,現代意義上的對講機在美國出現,後來在日本大規模發展。對講機的出現,使得無線專網的終端更為輕便,也使得更多的行業開始引入無線技術。

20世紀70年代末,模擬集群技術出現。集群技術參考了蜂窩技術,能夠提供更加複雜的業務種類,適合更加專業的用戶的需要。

我國在上世紀80年代初引入了對講機,一時間風靡大江南北,男女老幼無不為這種隨時隨地想說就說的新鮮玩意所吸引。

在一段時間內,對講機是被拿來當手機用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對講機易受干擾,通話距離有限,通話保密性差的缺點也開始暴露出來。再加上手機網絡和固定電話網絡慢慢鋪開,對講機逐漸退出了公網市場,重新迴歸到它原本的角色上去。

現在,模擬對講機已經不是什麼新奇事物。泉州出產的對講機,甚至可以做到百元以下。


帶你走近不為人知的專網通信


模擬對講機也是目前存量最大的專用無線技術,我們可以隨時隨地在各種場合見到它們的身影。

但是,很多對講機實際上是非法使用的。因為我國規定,只有工作在409MHz上部分頻點,發射功率不大於0.5W的對講機才可以不用申請頻率。

另外,由於模擬技術的落後,我國也在努力推動

模轉數的工作。目前,我國將不再為模擬設備發放新的型號核准證。

我國用來替代模擬對講機的技術,主要是源自歐洲的DPMR技術。這是一種FDMA的低成本數字對講機技術,工作頻寬為6.25KHz。目前已經有很多廠家都推出了相應的產品,但是由於成本問題,目前看來,要全面替代模擬對講機,還是有很長的路要走。


模擬集群技術


80年代中期,我國引入了模擬集群技術,最先引入的應該是諾基亞的系統。

集群這個術語是從英文“Trunking”翻譯過來的。這個詞本意是中繼,現在在港澳臺地區,集群系統一般都被稱為中繼系統

我國內地引入這項技術時,也曾開會討論中文名稱。一位老專家說,這項技術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中繼技術,所以建議考慮其他名字。後來經過討論,確定這項技術叫做

集群技術

集群系統能夠提供更豐富的業務,能夠提供更廣闊的覆蓋,這吸引了像政府、公安這樣需要更廣闊覆蓋的用戶。

我國大概有三分之一的城市建設了模擬集群網絡,供政府或公安使用,這些網絡現在仍在運行。

但是我國在引入模擬集群時出現了嚴重的失誤——由於缺乏規劃意識和標準意識,我國先後引進了歐洲、美國、日本、新西蘭等多個國家的模擬集群系統,結果出現了“七國八制”的尷尬局面,不同廠家之間的系統不能互通。

直到現在,我國除了公安部曾經發布過模擬集群的標準外,並沒有一個通用的行標。

不過,隨著時間的沉澱,目前我國模擬集群的體制基本都是採用MPT1327信令。而且,隨著我國海能達等廠家陸續推出了國產MPT1327模擬集群系統,模擬集群的價格也終於降了下來。

模擬集群的缺點是顯而易見的。

模擬集群每個頻點只能傳輸一路組呼,利用率很低。在一個三四線城市,無線頻率佔用較低的場景下使用還可以接受。在一二線城市這種無線頻率資源緊張的情況下,這樣的利用率逐漸讓人無法接受。

另外,模擬集群的數據業務單調的可憐。雖然可以傳輸一些簡單的短信,但是無論是字數還是效率都遠遠落後於當時已經普及的公網2G技術,至於分組數據業務,更是想都不要想。

在IP化已經成為主流的今天,模擬集群已經嚴重落後。但是由於改造成本的問題,很多模擬集群仍然在繼續服役。

不過同樣由於前文提到的模轉數的原因,模擬集群也即將推出歷史舞臺。公安部在其牽頭制定的PDT數字集群標準中,明確提到要能夠與MPT1327模擬集群互聯互通並支持平滑升級。


數字集群技術


數字集群技術起源於上世紀90年代,當時向國際電聯提交的技術體制有7種,來自美國、歐洲、日本、以色列。

當時,我國還沒有能力提出我國自有的數字集群技術體制。

我國於上世紀90年代末開始研究制定我國的數字集群技術標準。當時入選的有摩托羅拉的iDEN歐洲ETSI的TETRA以色列的FHMA。最終,TETRA和iDEN成功入選,成為我國行標SJ/T11228-2000中的體制A和體制B。

iDEN是摩托羅拉的自有技術,從系統到終端全部由摩托羅拉提供,技術封閉性非常高,而且摩托羅拉始終拒絕開放iDEN技術。因此,iDEN在中國並未得到廣泛應用,僅在福建有一張iDEN網絡,在其它地方也有幾個小型的網絡。

目前,我國應用最廣泛的數字集群技術是來自歐洲的TETRA

TETRA是ETSI制定的數字集群標準,是第一個在制定之初就以調度指揮作為目標的數字集群標準(其他基本都是想搞公網沒搞成再改成專網技術)。

這個技術也是全世界應用最為廣泛的數字集群技術,除了北美(主要是美國、加拿大)、日本(日本有其自己的數字集群標準)市場佔有率較低外,在其它地區基本都佔有優勢,在歐洲則是佔據統治地位。

世界上的主流TETRA廠商基本都在歐洲(還有美國的MOTOROLA Solutions)。世界上覆蓋最廣的TETRA網絡和規模最大的TETRA網絡分別位於瑞典和德國,都是國家網,歐洲很多國家都有覆蓋全國的TETRA網絡。

不過世界上最大的TETRA城市網是中國的北京正通網,這也是亞洲最大的TETRA網絡。

另外,我國還有廣州、深圳、上海、南京等城市擁有TETRA城市網,山東則擁有一張省級TETRA網絡。

在我國地鐵專用無線系統領域,TETRA則佔有絕對統治地位。另外,還有很多港口、機場、礦山、大型工廠等行業擁有自己的TETRA網絡。

TETRA採用TDMA,工作頻寬25KHz,能夠在一個頻點上提供4個時隙,也就是4個業務信道,能同時傳輸4路組呼,並且支持低速的分組數據業務。

目前的TETRA設備基本都實現了IP化,並且基本都開放了接口,支持第三方廠家做二次開發。在業務上,支持半雙工的組呼和單呼,支持全雙工單呼,支持緊急呼叫、優先級呼叫、短消息、狀態消息、脫網直通(DMO)、單站集群、遙斃遙活、強插強拆、監聽、環境監聽等一系列複雜全面的調度指揮功能。

直到現在,TETRA的業務模型仍然是一個極為優秀的範例被後來者模仿引用。

TETRA在我國最初被認為適合做中小型的專網,而大規模的則看好iDEN。但是隨著時間流逝,我國的大規模專用無線網絡基本都採用TETRA技術,TETRA組大網的能力已經得到了實際驗證。

TETRA技術中對功放的要求很高,要求線性化非常好。原來我國無法做出這樣的芯片,一切都依賴進口。由於西方國家對中國大陸進行武器禁運,而TETRA在歐洲是有軍用背景的,因此,我國大陸的進口TETRA系統從未具備過空口加密功能。當時筆者是多麼希望我國能有自己的集群技術,揚眉吐氣一把。當然,這個願望現在已經實現了。

目前在我國,主要的TETRA廠商是摩托羅拉空客

空客的TETRA業務最早是諾基亞的TETRA部門,後來賣給了歐宇航(EADS),再後來歐宇航負責TETRA的子公司改名為Cassidian。再後來,歐宇航更名為空客,於是現在又改名叫空客了。

空客的主要市場是政務網,例如北京、廣州、深圳、南京等城市的TETRA網絡均為空客的設備。

摩托羅拉在地鐵市場佔據優勢地位,也有一部分政務網市場,在很多中小型網絡也有很大的市場。

我國從2001年就開始研究TETRA技術。

最早是哈工大和科立訊合作研發TETRA系統,但是由於當時的技術限制,僅做了一個實驗室產品。

後來這套系統被東方通信買了過去,再經過繼續研發,終於推出了我國第一套國產TETRA系統——eTRA

我國最開始做TETRA終端的是海信、天津712廠、海能達等單位。我國第一臺可批量供貨的國產TETRA終端是天津712廠研發成功的。緊接著,海能達也推出了自己的TETRA終端,並開始逐漸侵蝕被國外廠商把控的TETRA終端市場。

後來海能達收購了原來德國R&S的TETRA業務,能夠提供TETRA系統。

前幾年,54所也研發成功了國產TETRA系統。

原本被摩托羅拉和空客壟斷的中國TETRA市場,終於被國產廠商打破了。

TETRA技術最大的問題是互聯互通的問題,這裡指的不是與其它系統的互聯互通,而是不同廠家之間的TETRA系統之間系統級的互聯互通。

這個問題是由於在標準制定時,設備商們希望能夠壟斷某一網絡,而且當時對TETRA組大網的能力認識不足,在標準中留了能夠讓設備商添加私有協議的空子。

當初,比利時和荷蘭希望將邊境地區的TETRA系統互聯互通,但是,兩邊的系統不是一家,搞到最後也僅僅能夠通5個組呼,其他的功能都沒能實現連接。

TETRA有一個國際性的組織,現在叫TCCA,原來叫TETRA MoU。

和很多人的想象不同,這個組織不是一個技術標準組織,而是一個比較純粹的產業組織。這個很容易解釋,因為ETSI制定標準的時候,這個TCCA還不知道在哪裡。這個組織並不緊密,開會的主要內容也是以產業發展為主,技術類的討論基本沒有。

我國有很多廠商都是TCCA的成員,但對與TCCA的影響力還是要打一個問號的。現在我國有些設備商出於商業策略的考慮,將TCCA包裝成一個十分高大上的組織,讓別人覺得這個組織在技術、產業發展上都具有極高的影響力,實際上,這完全是錯誤的。

筆者工作過的一家企業就是TCCA(當時還叫TETRA MoU)的會員,筆者當時從事的也是TETRA相關的工作。但是很少會去關注組織開會會說些什麼。

TETRA還有一個演進版本,叫TETRA 2。這個版本可以將TETRA系統的數據吞吐量提升十幾倍。但是TETRA 2推廣極為失敗,全世界好像也只有匈牙利建設了一套實驗網。目前,我們使用的TETRA技術仍然是在江津20年前就凍結的版本。


GSM-R


最後還要簡單介紹一個比較特殊的數字集群技術——GSM-R

說它特殊,是因為這種技術僅僅用於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行業(歐洲在一些地鐵上有應用,我國沒有),而並沒有用在其他的行業中。

GSM-R是歐洲制定的標準(說實話,歐洲在這方面確實厲害,本文就有DPMR、TETRA、GSM-R,以及後面會提到的DMR),是在GSM基礎上結合鐵路行業特點開發而成。

這些開發主要包括組呼、優先級呼叫,基於位置呼叫等業務。因此,這套技術非常適合應用於鐵路等軌道交通行業,而對於其他行業則並不具有技術優勢。

GSM-R以語音調度業務為主,併為鐵路信號、列尾風壓、列車狀態、調度命令等數據業務提供窄帶通道。

我國在本世紀初開始對GSM-R進行測試驗證工作,並首先建設了三條採用GSM-R的線路:大秦線、青藏線、膠濟線,對應三個GSM-R廠家:諾西、北電、華為。

時光荏苒,諾西改回了諾基亞。北電在破產之後,GSM-R業務被奧地利的凱普施收購。同時,中興也成為GSM-R的供貨商。

目前,我國的客運專線(包括高鐵)以及其它新建線路均採用GSM-R技術。但從我國鐵路整體來看,原有的模擬無線列調技術仍然佔據著大部分線路。

以上就是對我國引進的專用無線技術的介紹。

經過三十年的發展,我們已經可以提供國產化的設備,打破了國外廠商的壟斷。但是中國人仍然需要自己的專用無線技術,下面我們就介紹一下我國自主的專用無線技術的發展。


我國的自主集群技術(窄帶集群)


接下來說說我國自主的窄帶數字集群的發展歷史和現狀。

我國最早的自主數字集群技術是中興的GoTa華為的GT800。這兩個技術均基於公網技術,在本世紀初提出,並且形成了行業標準。

中興的GoTa技術,基於CDMA進行開發。華為的GT800,基於GSM技術進行開發。

(小棗君注:關於GoTa,我還是很熟悉的,當初我在Z司一直搞CDMA,身邊很多同事就是搞GoTa的,後來劃出去做子公司,好幾位同事也跟著划過去了,至今有的仍然在高達。)

GoTa和GT800可以提供組呼、單呼、優先級呼叫等語音業務以及數據業務。但是由於技術的先天性缺陷,這兩種技術在呼叫建立時間、系統可靠性等方面存在不足,也不支持DMO,這大大影響了這兩種技術的普及。

相對來說,GoTa的發展要更好一些,在東南亞存在一些市場,並且中興將GoTa做成了業務模塊集成到了公網設備中。

目前中國電信的公網集群業務很大程度上就是基於GoTa技術開展的。

前幾年,中興成立了專門針對專用無線的子公司——中興高達,這個高達就是GoTa的音譯。


帶你走近不為人知的專網通信

中興高達2018年啟用的新品牌


而華為的GT800則發展很不順利,僅有幾個試驗網,很早就取消了這條產品線。現在的很多華為員工甚至可能都沒有聽說過這個中國自主數字集群的技術先驅。不過這裡也要說明,在2008年汶川地震時,位於重慶的一套GT800試驗網在抗震救災中發揮了很大作用。

中國接下來研發的自主窄帶數字集群技術,是公安部組織的PDT技術。

這套技術從大概2007年左右開始研發,彙集了海能達、維德、承聯、海格、天津712廠、東方通信、優能等一系列優秀的國內無線廠商。經過多年的發展,PDT現在已經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

PDT技術實際上是在歐洲DMR標準上進行的修改,增加了一些公安用戶的特殊需求。

PDT技術採用TDMA,工作頻寬12.5KHz,可以在一個頻點上提供2個時隙(業務信道),並且支持與MPT1327的互聯互通,支持MPT1327的平滑升級,這也是考慮到了公安用戶現存的大量MPT1327網絡的問題。

PDT的覆蓋範圍很廣,海能達的實測可以拉距到100多公里,這個關鍵性指標要比TETRA高出近一倍(TETRA的極限理論覆蓋半徑是58km),可以大大降低組網建設成本。

PDT產業仍然在發展,公安部對推動PDT下了很大的決心,特意將原公安標準中有關TETRA的規範作廢處理。即使在原PDT牽頭人馬曉東落馬後,也沒有改變對PDT的政策。

我國目前也已經建設了大量的PDT網絡,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新疆的網絡,這套網絡在新疆反恐工作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從某種程度上說,PDT是一種一經推出就已經落後的技術。

PDT仍然是一套窄帶數字集群技術,在業務複雜程度等方面較TETRA稍差。PDT的最大數據吞吐量僅為9.6kbps,即使乘2(乘2後與TETRA的工作頻寬相同)也趕不上TETRA已經很可憐的28.8kbps。

另外,由於PDT技術剛剛開始大規模普及應用,設備價格也比較高,對進口的TETRA設備沒有形成明顯的價格優勢。這些都對PDT的推廣形成了不利因素。

但是,我們絕對不可否認PDT的作用。這是我國第一次通過自己努力開發出的能夠得到行業市場認可的窄帶數字集群技術,是我國研發自主知識產權的專用無線技術並形成完整產業鏈的一次成功嘗試。

我國的自主集群技術(寬帶集群)


我們前面介紹的都是窄帶專用無線技術,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寬帶技術的興起不僅影響著公網技術,也成為專網技術的發展方向。

和很多常噴我國只會山寨的“憤青”們想的不同,我國在研發寬帶數字集群技術方面處在世界領先水平,已經站在了世界的前面。國外至今也沒有已經商用的寬帶集群系統,而我國在這一領域已經發展了近十年。

其實在GoTa和GT800的路線圖中,就已經包含了平滑過渡到CDMA2000和TD-SCDMA的路標。但是由於這兩套技術實際上是失敗的,並沒有得到大規模商用,因此也就沒有實現理想的寬帶。

我們理解寬帶集群的概念,就是寬帶+集群。

實際上,寬帶集群往往是從寬帶接入開始,後期再增加集群功能。但集群功能是一道技術上的天塹,寬帶接入的技術很多,但是絕大部分都沒能發展出集群技術。

比如美國在幾年前就在幾個大型城市建設了大型LTE專網,用於公共安全,應急等領域。但這張網絡僅作為寬帶接入使用。因此,雖然這張網是專網,但卻不是寬帶集群。

我國最先提出寬帶集群概念的是北京信威

在經歷了SCDMA退網以及TD-SCDMA研發被大唐划走的陣痛後,信威在2007年研發推出了我國,甚至是世界上第一套真正意義上的寬帶無線集群技術——McWiLL

McWiLL採用TDD雙工模式,可以提供標準意義上的集群功能業務,並且能夠提供寬帶數據傳輸能力,在5MHz頻寬上能夠提供最大15Mbps的吞吐量。相對於之前的窄帶集群技術,這個吞吐量指標發生了質的變化,能夠為用戶提供視頻業務和高速數傳業務,是真正意義上的寬帶集群。

我國根據McWiLL技術制定了全世界第一個寬帶集群標準,並將1785~1805MHz頻段劃給了McWiLL。

McWiLL在我國的電力、機場、應急、鐵路場站等市場佔有一定的市場,並在海外建設公網。直到現在,McWiLL技術也仍然在不斷的演進。

但是McWiLL技術始終沒有大紅大紫,這其中有很多原因。

除了信威公司自身的問題外,我認為最重要的原因,就是McWiLL存在和iDEN、GoTa、GT800一樣的問題,就是關鍵技術專利都在信威自己手中,再加上國家對於專網缺乏足夠的認識和規劃,以及市場競爭等原因,McWiLL的產業鏈始終沒能做大。

直到現在,也只有信威能夠生產McWiLL的產品,這最終導致McWiLL在與LTE競爭時由於產業鏈的問題完敗與對手。

McWiLL是我國第一次在專用無線技術領域全面領先世界(至今歐洲、美國還沒有寬帶集群技術,僅有專用寬帶無線接入技術,且應用時間晚於McWiLL)。作為我國具有完整知識產權的寬帶集群技術,McWiLL的業務模型和應用模式成為後來的寬帶集群技術最重要的參考之一。McWiLL也有一些自己獨有的技術,其實是值得後來者參考和學習的。

但遺憾的是,技術並不能決定市場。

由於信威公司的變動,一部分原信威的人員在陳衛的帶領下創建了無線綠洲公司,並研發出了eWIN寬帶集群系統。說實話,關於eWIN的資料很少,到現在我也不知道這套系統的技術細節,我曾經猜測過這種技術是否是基於WiMAX進行開發的,但是無法找到任何佐證。無線綠洲現在已經被重慶力帆收購,主要的業務方向也變成了車聯網、物聯網。

隨著LTE技術的不斷普及,寬帶集群技術發展的基礎已經轉向了來自於公網的LTE技術。

我國最先基於LTE技術開發集群技術的公司是鼎橋。鼎橋大概是從2010年左右開始研發基於LTE的寬帶集群系統和終端。由於鼎橋是華為和諾基亞的合資公司,因此鼎橋採用的硬件平臺是華為的,但是集群協議棧則完全是自己開發的。

2014年,在工信部電信研究院的牽頭組織下,業內的各大設備廠商、芯片商、科研機構、高等院校、集成商、用戶等共同組織發起了寬帶集群(B-TrunC)產業聯盟

B-TrunC集群技術基於3GPP R9版本的LTE技術,在原有的技術架構上進行了增量開發,同時兼容標準LTE技術,技術性能與LTE完全相同。

B-TrunC聯盟彙集了鼎橋、中興、華為、普天、信威等業內最頂尖的設備商,並在2014年就推出了一系列行業寬帶集群標準,並被CCSA採納為我國LTE寬帶集群標準,是我國自主開發的基於LTE的被業內廣泛認可並建立了完整產業鏈的第一種寬帶集群技術,在世界上也是開了先河。

目前,已經有信威、鼎橋、中興、普天、華為通過了B-TrunC的功能測試。我國已經在多個地區的多個行業中採用了基於B-TrunC標準的寬帶集群系統。

2015年,國家無委相繼發佈了兩個文件,將1447~1467MHz和1785~1805MHz兩個頻段劃給了採用TDD的專用無線系統(不僅僅是集群),其中1.4GHz頻段作為公共安全等共網使用頻率,1.8GHz作為各行業專網使用頻率。

B-TrunC技術在世界上的最主要的競爭對手是3GPP的R14版本,也就是所謂的McPTT技術

與B-TrunC不同,R14版本集群技術的基礎是eMBMS,系統網元結構相較於B-TrunC更為複雜。

R14版本計劃是在2016年3月份發佈,設備成熟時間計劃是2017年。

B-TrunC最大的問題其實並不是在技術上。相反,B-TrunC與3GPP R14相比,技術、產業鏈更為成熟,能夠提供現成設備。更為重要的是,B-TrunC的技術標準已經成為了我國的行業規範,這些都是3GPP R14無法相比的。

但是B-TrunC聯盟之前的思維仍然是一種技術學術型的思維,也就是這套技術搞出來了就OK了,至於後面如何推廣,推廣成什麼樣子,聯盟並不怎麼關心,或者說,也不知道如何去推廣。

而3GPP R14靠著國際通信巨頭的影響力,從孕育的時候開始就獲得了各方的矚目,西方出於技術保護等方面的考慮,還是主要考慮將3GPP R14作為其窄帶數字集群發展的方向。

當前,B-TrunC與3GPP R14主要的爭奪領域是我國鐵路下一代移動通信系統的技術體制。

B-TrunC的優勢是成熟,在國內獲得了更多廠家的支持,也有較大規模的應用案例,弱點是產業推廣不力,在國際上沒有獲得廣泛的影響。

3GPP R14則和B-TrunC正好相反,由於出身高貴,獲得了國際上的廣泛關注,但是其技術、設備、產業鏈等尚不成熟,還沒有商用的案例。

這裡要提一下很多人關注的華為。

華為的LTE專網系統叫做eLTE。但是可能很多人想不到的是,eLTE僅僅是一個名稱,並不代表一套固定的系統。

前文曾經提到,鼎橋的寬帶集群系統是基於華為的平臺設備進行開發的,所以如果需要採用集群系統的項目,華為就會直接採用鼎橋的設備,如果僅僅需要傳輸數據,則有可能採用華為自己的產品。

目前,華為基本放棄了對於B-TrunC的支持。事實上,華為通過B-TrunC測試時採用的設備也是鼎橋的(這個在業內根本不是秘密,華為eLTE和鼎橋Witen設備除了LOGO之外,基本沒什麼區別)。

從華為公司本身來說,採用獲得國際廠商認可的R14版本技術,可以簡化產品線,有助於在國際上進行大規模推廣,並且擺脫鼎橋在專網領域的牽制,這從商業策略來講是非常正常的。

但是從我個人的想法來看,我更希望作為中國乃至世界通信領軍企業的華為,作為具備提供從芯片到整個系統設備完整產品線的一流企業(只不過華為海思提供的芯片僅限於華為和鼎橋使用),能夠盡力推動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B-TrunC技術走出去,獲得更大的市場,為我國民族通信技術的發展盡更多的力量。

以上就是我國最主要的專網技術發展情況,這裡主要介紹的是以語音為主的專網技術發展,我們國家從引進國外技術開始,經歷了種種困苦,經過多年不懈的努力,終於在寬帶集群時代站在了世界的最前端。

但是,從廣義上來講,專網並不是僅僅包括以上我所介紹的內容,後面我會介紹其他一些類型的專網技術和應用場景。


其它的一些專網技術


前面介紹的基本都是以語音通信為主的專用無線技術,是以超短波為主的無線系統。

那麼,難道專用無線的領域僅僅包含了對講機和集群嗎?顯然不是。

接下來,我就簡單介紹一下其他幾種專用無線系統,包括電力專網、地鐵車地無線系統、還有應急相關的一些技術。

由於筆者才疏學淺,這裡介紹的肯定不夠全面,也不能包含所有的其他類型的專用無線系統,也希望其他熟悉的朋友批評指正。

首先介紹一下電力的專網

電力系統在輸配電網上採用了多種數據採集技術,主要用於設備監控、數據採集、遠程抄表等數據業務。

這些數據通過專用有線、公用無線網、專用無線網等通道進行傳輸,以前還有通過電力線傳輸數據的,但是效果並不十分理想,現在用的已經比較少。

從以上可以看到,電力專網的主要業務是數據,和語音並沒有什麼關係。

我國給電力專網劃分了230MHz頻段上的一部分窄帶頻點用於數據傳輸。原來一般用的是數傳電臺,但是現在電力也開始考慮採用LTE技術實現電力專網的升級換代。

目前在230MHz電力LTE做得最好的是普天,普天創造性的採用了一種特殊的載波聚合的技術,將230MHz上的那些窄帶頻點拼了起來,這一技術尚未有其他廠家實現。

其他廠家,例如鼎橋、華為、中興、信威等基本都是根據工信部【2015】65號文,採用1.8GHz頻段的LTE設備,雖然設備實現簡單,但是也有覆蓋範圍小、建設成本高、會有與其他行業搶頻段的情況。

但是目前,電力還沒有下定決心大規模更新自己的專網,這也是考慮到建設成本的問題,畢竟,採用公網傳輸的一次性投入要低得多。

下面介紹一下地鐵裡面的無線數據網絡

在我國,絕大部分的地鐵線裡面一般有五張無線網絡:以語音集群調度業務為主的專用無線系統,一般採用TETRA系統,現在也開始考慮採用LTE寬帶集群實現;為公安服務,主要提供語音業務的公安無線系統,原來經常用MPT1327,現在基本上都是PDT;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公網手機覆蓋的民用無線系統,這個一般都是引入運營商地面基站的信號;為車載PIS系統、車載CCTV系統、以及其他監控數據業務提供無線通道的車地無線網絡;為信號系統(一般是CBTC)提供列控信息傳輸通道的DCS無線系統。

後面這兩個系統都是傳輸數據業務的,原來一般用的是WLAN技術,現在隨著LTE技術的成熟,各地都開始考慮或者已經開始用LTE替代WLAN。

與LTE技術相比,WLAN技術易受干擾、單點覆蓋範圍小、互聯互通性差、高速性能差、空口開銷大、安全功能弱,所以在地鐵業界已經形成了用LTE替代WLAN的廣泛共識。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協會也在制定地鐵LTE系統的規範,並已經發布了以CBTC為主要承載業務的R1版本。

接下來說一下公安圖傳

公安部門原來都是以語音為主,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對視頻的需求也逐漸迫切起來。

我們現在經常見到警察在胸前會別一個執法記錄儀,這個就是一個攝像終端。但是執法記錄儀僅支持本地錄像,並不具備實時上傳的能力,實際上就相當於一個裝著存儲卡的攝像頭。


帶你走近不為人知的專網通信


於是公安部門開始建設公安圖傳系統,解決現場視頻實時後傳的問題。

當然,無線傳輸通道有很多,這裡僅介紹本地無線圖傳,至於動中通這樣的通過衛星傳輸的系統不在本段介紹。

公安圖傳系統一般工作在340MHz頻段,原來一般採用的點對點微波傳輸,這種技術已經非常成熟而且已經廣泛應用,公安系統也曾發文促進各地的圖傳系統建設。但是傳統的圖傳系統僅支持點對點,也就是一對系統僅支持一路傳輸,建設密度較大,頻譜利用率低,移動性較差。

因此業內一些廠家也開始將寬帶集群技術,比如McWiLL和LTE應用到圖傳領域。這些技術是蜂窩結構,可以點對多點,支持更多的業務,但成本相對較高。

據筆者瞭解到得情況,目前尚未有支持340MHz的LTE系統,但是已經有了340MHz的McWiLL圖傳系統。

接下來簡單說一下應急通信

事實上,應急並不能算是一個行業,只能算是一個場景,畢竟各個行業都有自己的緊急情況下的場景需求。

這裡只是簡單說一下其中包含的一些技術。

首先是衛星通信,這並不是一個新奇的技術,銥星、亞星、歐星、海事衛星等很多種衛星系統都已經得到了廣泛的使用。

衛星系統不僅僅能夠提供語音通信,也可以提供數據通信,由於衛星系統的覆蓋範圍大,可靠性高,一般不受地面環境影響,因此在所有的應急系統中,衛星通信都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另外,衛星系統提供的定位功能也是非常重要的,現在常用的有GPS、GLONASS、北斗等。

其中,我國的北斗系統還支持短信功能,這在應急場景下是非常有用的。

但是衛星系統的建設成本和使用成本都很高,所以平時很難用到,也只有應急這種無需考慮成本的場景下才會大量使用。

其次是短波通信,這個也是一種古老而成熟的技術。

短波通信距離遠,成本較低,支持語音和低數據量業務。

但是短波系統架設並不方便,主要是天線尺寸較大,而且無法傳輸大數據量業務,更重要的是,短波通信受時間、天氣等因素影響很大,通信質量的穩定性較差。不過現在的短波電臺一般都支持自動調整的功能,儘量減少這些自然因素的影響。

應急場景中也會大量用到對講機和集群系統,這裡不說簡單的對講機,只說集群系統。

由於應用場景中的基礎設施往往很不完善,所以一般情況下,這時用到的集群系統往往都是小型便攜式系統。這些系統有些是可以利用中小型汽車的箱子,有的甚至是人員揹負的方式進行運輸。

好了,就講到這裡吧,洋洋灑灑一大堆,寫得不大好,還請各位朋友見諒。

實際上,如果要拓展開,可能要幾本書的篇幅才能介紹清楚,而且筆者並不精通所有的方向,所以只能泛泛地講講。

如果有熟悉這些行業和技術的朋友,還希望能夠補充說明,如果我說的有不對的地方,還請批評指正。

謝謝大家!

(本文作者Cano,轉載於“通信人家園”,小棗君重新排版和配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