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農業供應鏈金融,從“鏈”式進化到“網”式

從當今我國農業供應鏈金融的發展現狀來看,目前還不能達到諸如工業供應鏈的成熟程度,與國外成熟市場相比更是有較大差距。所以我國農業供應鏈金融接下來的發展仍將會是以解決最基礎和最核心的問題為主,將呈現出如下趨勢:

線上線下融合

農業供應鏈金融的核心不僅僅在金融層面,更要聚焦於如何幫助和指導分散的農戶切實提高生產效率。

一方面,現在“互聯網+農業”的趨勢越來越明顯,農村互聯網的普及率也逐年上升,很多農業生產和農資農機交易流程都可以在網上實現,極大方便了農民的生產經營。


理論|農業供應鏈金融,從“鏈”式進化到“網”式


另一方面,線上交易一定要線下融通,單純在線上做銷售,沒有線下服務體系的支撐會難以維持。比如以化肥、種子等農資為例,這類產品的特殊性在於用法不得當會極大地影響作物生長,進而影響到農戶一整年的收益,所以線下需要企業提供完善的服務和技術指導以保證農戶能夠科學正確地進行農業生產。

從風控角度來講,風控流程也需要有線上線下的協同。傳統的審核方法需要線下的風控人員進行實地考察,之後隨著互聯網技術越來越多地普及和應用,線上的信息獲取和核實可以通過技術手段實現,大幅降低了人力成本。不過在當前徵信數據缺失嚴重的情況下,對於貸款農戶的線下核實仍然是風控的重要一環。

平臺化與產業整合

從我國供應鏈管理的發展來看,目前經歷了從傳統的業務型供應鏈向協調、整合型供應鏈的發展。供應鏈金融開展的初期階段是銀行所推動的以應收賬款、動產和預付款為基礎的M+1+N式的融資業務,其業務開展和風險管理的基礎是核心企業發生的上下游業務活動,而細分到農業領域,由於商業銀行參與意向不強烈,所以這個階段的發展較為空白。

到第二個階段,供應鏈金融的推動著不再是傳統的商業銀行,而是產業中的企業或信息化服務公司,他們直接參與到供應鏈運營過程中,在把握供應鏈商流、物流和信息流的基礎上,與銀行等金融機構合作,為供應鏈中的企業提供融資等服務,供應鏈金融得以開展的基礎會逐漸從“鏈”式進化到“網”式。農業供應鏈金融當前的發展就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呈現出平臺化的網狀特點。


理論|農業供應鏈金融,從“鏈”式進化到“網”式


我國農業生產還是以小農經濟為主,將分散的農戶和農業生產組織整合到平臺之中會是未來農業發展的趨勢,同時也是一個大而難的問題。目前農村的生產生活已經變得互聯網化和無線化,如在種養殖領域的網絡技術指導已經越來越普遍,涉農金融機構能夠提供的金融服務和產品也呈現多樣化、便捷化的趨勢。互聯網技術的普及將分散的農業生產聯結地比以往更緊密,這成為農業產業整合的一個技術前提。此外,新型經營主體數量穩步增長,集約化生產逐漸形成趨勢,未來我國的現代化農業生產中農民合作社等合作組織的作用會愈加顯現,這會為產業整合建立組織形式的基礎。

防範風險與閉環管理

風險的預警和管理是供應鏈金融的重中之重。總體上講,供應鏈風險的防控需要從供應鏈結構管理、流程管理和要素管理幾個方面著手。

能夠有效合理地設計建構供應鏈運營和服務體系,各個主體角色清晰,權責明確,同時又能使供應鏈運營業務實現閉合化、收入自償化;整個業務和金融活動的流向、流量和流速明確,能夠實現管理垂直化,並且協同各類金融機構設計和提供風險緩釋手段,實現風控結構化;能對金融產品和業務信息數據做到及時、迅速的獲取和分析,真正做到交易信息化,並且通過聲譽產業化建立供應鏈信用體系。


理論|農業供應鏈金融,從“鏈”式進化到“網”式


供應鏈金融的封閉性和自償性非常重要,如何完成自身鏈條的閉環設計,一直是業內始終在探討的問題。作為農業供應鏈金融企業,同樣需要建立一套融資體系來對資金進行全封閉管理,做到商流、物流、現金流都進行封閉運作,不僅比手工管理更高效,而且資金流轉更安全。在供應鏈金融社會化的趨勢之下,閉環概念不僅僅再侷限於某一個鏈條之中,而是會更多地向生態圈概念靠攏。而且隨著農業生產和交易的互聯網化和信息化,整個鏈條和流程會更加可視化和透明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