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剛這十年:創業、博客、TechCrunch,和一些閃閃發亮的東西

本文6549字,閱讀時間 12min。

盧剛這十年:創業、博客、TechCrunch,和一些閃閃發亮的東西

盧剛,動點科技創始人

2013 年,Ned Desmond 又一次來上海,彼時距他履職 TechCrunch 的 COO 還不到一年,Ned 要作為主辦方在 TechCrunch 上海峰會上做開幕致辭。等該說的說完,Ned 就慢慢走到舞臺邊上說,「Welcome my friend,Gang」。到了第二年,盧剛就變成了「Old friend」。

Ned 看起來就像是那種商業雜誌上的成功企業家,嚴肅的神態和正式的著裝搭配的剛好。盧剛也試著這麼打扮過,但他有點胖,又不願意稍微打理一下發型,也沒有那怕半點演說家的氣質——他說的十句話裡有七句開頭是「我覺得」,無論是和別人聊天、給員工開會,還是在 TechCrunch 大會上做開幕致辭

盧剛說自己「不怎麼把內心的喜怒哀樂表現出來」——這是好聽的說法,實際上他更像是不知道怎麼用最好的方式去表現。這會影響很多事情,至少在公司裡,盧剛的員工更願意叫他「老闆」或者「剛哥」,私底下就直接叫「盧剛」。這絕不是出於盧剛刻意培養的什麼「互聯網氛圍」——因為只要和他相處哪怕一刻鐘,就會發現用“盧總”稱呼他是件多麼蹩腳的事情。

盧剛這十年:創業、博客、TechCrunch,和一些閃閃發亮的東西

Ned Desmond 在 TechCrunch 2015 上海大會

(上)

Chapter 01

TechCrunch 第一次來中國是在 2011 年,這家美國老牌科技媒體選擇了剛剛成立不久的創新工場作為中國處女秀的合作伙伴。在那個移動互聯網剛剛起步的時期,TechCrunch 是相當顯眼的一張科技名片。

除了雷軍和馬化騰,人們還可以在 2011 年的 Disrupt 北京大會上看到 Instagram 創始人 Kevin Systrom 和美團網創始人王興的身影。當時,他們討論的話題還是「電子商務終於在中國起飛」「中國的安卓熱」「中國山寨的反攻」

盧剛的朋友 Sarah Lacy 挺著大肚子主持了包括馬化騰在內的將近十場對話,盧剛則負責與 Kevin Systrom 的對話,他當時的頭銜還是「動點科技編輯」。 不過在那年,盧剛更多的工作是這場大會的組織、策劃和宣傳工作,畢竟 TechCrunch 的那幫美國人對中國的互聯網產業幾乎一無所知

,Sarah 算是個例外。

Sarah 是當時 TechCrunch 內部的明星記者,她對中國有種莫名的熱愛,這種愛不單單體現在中餐和漢字上——在和盧剛認識的那些年裡,Sarah 好幾次飛來中國,報道這裡執著又稚嫩的互聯網從業者。

在那個時期,硅谷代表著最前沿與創新的科技潮流,把那裡的模式搬到中國來事件相當時髦又實用的事。在後來出版的一本書中,Sarah 用一個媒體人的視角去描述了這些人的生活狀態,他們如何崇敬硅谷的創新與包容,如何將那些商業模式變得有中國特色。也不知道向 Sarah 講述這些時,他們會覺得驕傲還是羞愧、還是兩者兼有。

按照盧剛和 Sarah 的規劃,2011 年的 Disrupt 北京大會結束之後,TechCrunch 會正式宣佈收購動點科技,盧剛會成為 Tech Crunch 中國地區的負責人。所以,對於 Disrupt 北京大會一點沒提動點科技這件事,盧剛也沒有表達什麼不滿,他覺得自己和團隊已經是 TechCrunch 的員工了,沒提就沒提吧。

事實上如果一切順利,這筆收購本該在大會現場對外公佈,但美國在線 (AOL,TechCrunch 的母公司)的負責人沒能趕在 Disrupt 開幕前在合同上簽字,收購就被擱置了下來。不過盧剛並不著急,他已經等了 5 年,不在乎多等這麼一會。

盧剛這十年:創業、博客、TechCrunch,和一些閃閃發亮的東西

2011 年的 TechCrunch Disrupt,Sarah 與馬化騰

Chapter 02

盧剛從 2006 年開始看 TechCrunch,當時他在英國謝菲爾德大學讀無線通信博士,同時在當地一家名叫 Dialogue Communications 的公司工作,這家公司是盧剛的博士贊助商,他們在英國提供類似運營商增值業務等類似服務,這是當時最貼近移動互聯網的業務。

當 3G 網絡開始在英國普及時,公司老闆覺得時不我待。他告訴盧剛,3G 來了,公司原來的業務一定要變革。作為公司研發部門的重要一員,盧剛應該帶頭學習一個。

這驅動盧剛開始瞭解互聯網產業,他得看看互聯網的服務和業務模式,看看有哪些可以放在移動互聯網上用的東西。所以當他打開 TechCrunch 的主頁時,那種感覺就像是語文課本里常說的「打開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門」,盧剛覺得他想要知道的所有東西都能在 TechCrunch 上看到——比如就在他身邊,就有這麼多人在做這麼酷的事情。

如果一定要形容一下那種感覺——想想青春期的高中生有些難為情的第一次打開草榴社區的主頁吧,差不多就是那種體驗。

2006 年的 TechCrunch 更像是一個大型科技博客,裡面活躍著來自世界各地的風格迥異的作者,有的人也有自己的博客主頁。有點像如今的微信公眾號,博客作者們撰寫自己發現的任何與科技有關的有意思的事情,知名的博主還能得到廣告主和贊助商的青睞。

當年 2 月,盧剛註冊了自己的個人博客 MobiNode.com,這個域名來源於他的博士研究課題 Mobile Node(無線局域網中的移動節點) ,而 MobiNode 也就成了動點科技 (TechNode) 的前身。我們現在還能看到盧剛在 2006 年 2 月 20 日發表的第一篇博客——

「Hello MODE!」

盧剛這十年:創業、博客、TechCrunch,和一些閃閃發亮的東西

2008 年的盧剛(左三)

Chapter 03

2006 年 10 月,TechCrunch 正式上線了英國站,並宣佈將在當月中旬舉辦一場 Launch Party。盧剛厚著臉皮給英國站主編 Sam Sethi 寫了一封郵件,他告訴 Sam 自己在博客裡翻譯了很多 TechCrunch 的文章,他想開通一箇中國版的 TechCrunch,讓大家瞭解中國的互聯網產業。

春風得意的盧剛專門寫了一篇博客記錄那次 Party,他見到了很多和他一樣意氣風發的科技公司 CEO。Sam 對 TechCrunch 中國站的想法表現的相當興奮,他甚至在發言中說自己將會幫助盧剛一起做 TechCrunch 中國站。

之後 Sam 告訴盧剛,美國總部支持他關於中文站的構想, 同時 12 月份在巴黎有一場 Le Web 互聯網大會,TechCrunch 的創始人 Michael Arrington 也會到場,屆時將宣佈 TechCrunch 中國站和印度站的上線計劃。

盧剛覺得幸福來的有點突然,隨即開始聯絡國內的公司和贊助商。在博客裡,盧剛寫到

「Sam 好心的拉著我把我介紹給他們中的一些人,真的很謝謝他幫我融入這個圈子。這裡真是個臥虎藏龍的地方,我一直贊同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說法,而這一次讓我感觸地更深。不要看自己已經學會了什麼,自己要學的永遠都很多。」

但後來發生的事情,是盧剛無論如何也沒有想到的。

Michael 並沒有來巴黎,也就不會有什麼中國站和印度站的上線計劃,事實上 TechCrunch 的美國總部壓根不知道盧剛和 Sam 的會面,以及盧剛對中國站的種種憧憬。而且 Le Web 的主辦方法國最知名的科技博主 Loic Le Meur,TechCrunch 只是大會的合作媒體。

在盧剛還沒搞清楚到底出了什麼事的時候,Sam 突然將矛頭對準了 Loic,他在博客中用激烈的措辭表示巴黎的 Le Web 辦的非常差,Loic 則在文章下面評論,「Sam, you are asshole。」

這篇博文引發了英法兩國科技博客圈的對罵,也驚動了 TechCrunch 的創始人 Michael Arrington。他希望 Sam 能夠刪除這篇博文,但 Sam 拒絕了。

第二天,Michael 在 TechCrunch 英國站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標題是,「Sam, You are Fired. TechCrunch UK Put on Hold.」。

盧剛這十年:創業、博客、TechCrunch,和一些閃閃發亮的東西

2011 年的 Tech Crunch Disrupt,雷軍與盧剛

Chapter 04

盧剛不知道 Sam 為什麼要騙自己,他猜測 Sam 可能是想脫離 TechCrunch 自己單幹。但這些事情造成的結果是,TechCrunch 英國站被關停了 4 個月,而在 Sam 被炒之後,盧剛徹底和 TechCrunch 斷了聯繫。

當然,巴黎之行並非沒有收穫,盧剛在 Le Web 上見到了易趣網的創始人邵亦波。能在歐洲的互聯網大會上發言,同為中國人的盧剛覺得這是件很長臉的事情。當時作為論壇主持的 Loic 提的第一個問題是 ,大家怎麼看中國的內容管制。儘管邵亦波極力強調不能只看到中國政府的管制,但這擋不住這些歐洲人對審查制度的討論熱情。

這讓盧剛開始意識到,歐洲人對中國互聯網的瞭解實在是太片面了。他相信這是因為沒有什麼報道中國互聯網的英文媒體渠道——如果只是看當地的主流媒體,他們知道的或許就只有對內容審查制度的批判。回到英國後,盧剛的想法發生了變化,他覺得不能只是寫自己感興趣的東西,而應該用英文來報道中國的互聯網。

這期間 Sam 又找到盧剛,說自己拿到了 500 萬英鎊,正在做一個新的博客,想請盧剛來負責中國區的內容,但盧剛已經不願意再相信他了。後來兩人再未聯絡,不知道 Sam 日後看到盧剛真的把 TechCrunch 中國站建起來時,會不會有種嫖娼被抓的感覺。

到了 2007 年,盧剛開始用英文寫一些中國的互聯網公司,同時還給幾家科技博客供稿。而在中國,一些科技愛好者開始把盧剛的文章翻譯成中文,這讓他在科技圈裡慢慢有了些人氣。在這期間,盧剛也沒忘記給 TechCrunch 發郵件,但 Michael 從來沒有回覆過他。

2010 年,盧剛在三里屯認識了 Sarah。當時 Sarah 正在寫那本關於中國互聯網的書。盧剛不太記得當時和 Sarah 聊了什麼,但 Sam 和 Michael 肯定佔了不小的戲份。過了一年,朋友向引薦了一位投資人,他願意給盧剛投點錢組建團隊,做一箇中英雙語博客。盧剛沒想太多就答應了下來,他覺得反正一個人寫也是寫、一堆人寫也是寫,既然有人給錢,那就繼續寫唄。

再回過頭看,盧剛應該感謝 Sarah 沒把 2010 年那次聊天當成耳旁風。到 2011 年年中 TechCrunch 宣佈將在北京召開 Disrupt Beijing 大會時,Sarah 找到盧剛,告訴他 TechCrunch 和動點科技合作的打算——和盧剛一樣,Sarah 瞭解中國,她知道中國的互聯網從業者在未來幾年裡能迸發出怎樣的能量,這讓她相信一個 TechCrunch 的中文版對所有人都有好處。

2011 年的 Disrupt 大會上,動點科技負責幫 TechCrunch 篩選創業競技場的中文項目,百度、新浪微博、車庫咖啡的採訪以及所有的中文報道。儘管連個 Logo 都沒有展示,但能真正參與到 TechCrunch 中國之行的始末,讓盧剛有種小小的成就感。而這些付出對他來說更像是一種回報,2006 年的 TechCrunch 讓他歪打誤撞找到了自己愛的東西,如果不能做點什麼,他會覺得慚愧的。

更現實的原因是,隨著收購在即,盧剛也得在新上司面前秀一把身手。在 Disrupt 的尾聲,盧剛像是趕往教堂路上的新娘,他有太多話想告訴 Sarah 和 Michael 了。

盧剛這十年:創業、博客、TechCrunch,和一些閃閃發亮的東西

(下)

Chapter 01

Ned Desmond 有種似乎與生俱來的商業家氣質,Sarah 則不一樣——媒體人做事通常都有點理想主義,只要目標是好的,那些意料之中和不曾預料的問題好像自然就有了解決的辦法,這種特質使得有天正義來求援時,他們也會把犧牲當作理所當然。Sarah 毫無保留的相信盧剛,她覺得盧剛和自己一樣充滿對科技和互聯網的熱情,他肯定能把 TechCrunch 做好。

Ned 看重中國市場的價值,但他更願意在所有事情開始前做一個詳細的規劃,列出那些所有可能出現的問題和對應的解決方案,而不是先去盲目的憧憬。Ned 在 2013 年前後執掌 TechCrunch。在那之前,Michael 離開 TechCrunch 成立了自己的投資基金,接踵而至的是 TechCrunch 內部一次權力鬥爭,Sarah 也受到波及,在不久後離職。Ned 平息了這次風波,把 TechCrunch 重新帶回正軌,這讓盧剛很是佩服——Ned 或許不怎麼懂科技,但他懂媒體,也懂市場。

2013 年,TechCrunch 又一次找到盧剛的時候,Ned 的意思是:

「別 TM 收購了,直接合作吧」

如果當時盧剛還在為收購的最終流產略有遺憾的話,過一段時間他就會意識到這實際上給了他和動點科技更多的自由,可以去做更多的事情。畢竟他比 TechCrunch 更瞭解中國,幾年後,TechCrunch 大會在中國的影響力已經不亞於美國本土。

而在當時,Ned 多少有點擔心盧剛會把 TechCrunch 的牌子搞砸了,在那份經過六個月的談判與妥協誕生的合作協議上,我們會發現中國的大會不能叫「TechCrunch Disrupt」,只能叫「TechCrunch 國際創新峰會」;創業大賽裡的「Battlefield」也被換成了「Competition」。

這並非是 Ned 有意刁難盧剛,相反他遠沒有看起來那樣不近人情。在一些細節問題上,盧剛得到了 Ned 莫大的幫助,但這些幫助的前提是不能觸及 Ned 堅持的原則。

最後,盧剛接受了很多當時他覺得有點過分的要求——一方面 TechCrunch 的底氣比他大太多了,另一方面之前太多次的擦肩而過也讓盧剛心有餘悸。等到所有事情塵埃落定,盧剛已經沒有時間去感慨了,2013 年的 TechCrunch 上海大會就要來了。

盧剛這十年:創業、博客、TechCrunch,和一些閃閃發亮的東西

2013 年 TechCrunch 上海大會,徐小平

Chapter 02

在後來的一篇文章中, 盧剛評價 Ned 是一個「很有經驗,是我接觸這麼久讓我很佩服,在業務上很值得我學習的人。」從某種角度來說,和 Ned 打交道讓盧剛明白,他所鍾愛的科技與互聯網,本質上還是商業的事。

2013 年上海的大會,盧剛給王亮定的指標是來 2000 個人——王亮當時負責整場大會的推廣工作,他在 2015 年初離開動點科技,成為了 FellowPlus 的聯合創始人。

2013 年是王亮在微博上最活躍的時期——因為公司太窮了,盧剛實在拿不出什麼錢給王亮做推廣。事實上,在當年那場大會上,盧剛連 led 屏幕都沒捨得用,如果有人歪打誤撞看見三塊幕布和投影儀組成的舞臺,在配上毫無設計感的宣傳海報,搞不好會把那裡當成傳銷講座的現場。

盧剛這十年:創業、博客、TechCrunch,和一些閃閃發亮的東西

2013 年的 TechCrunch 上海大會

讓整場大會滿足 TechCrunch 的要求並不是件容易的事——Ned 告訴盧剛,贊助商就只是贊助商,不允許賣演講,就算在今天,這也會讓很多人覺得莫名其妙。

同樣,Ned 要求絕大部分的展位要提供給初創公司,在他看來這是 TechCrunch 公信力的根本。

王亮在日後回憶起盧剛時,對創業公司的報道讓他印象深刻,把這件看似毫無好處的事情真正堅持下來要比看起來困難得多。

盧剛能夠理解 Ned 的原則,因為在太多人眼裡,TechCrunch 應該是和別人不一樣的。在 2013 年,TechCrunch 就是代表著硅谷,而硅谷就是代表著創新、代表著趨勢,人們彷彿天然的認為 TechCrunch 就應該呈現一種與眾不同的氣質,那些點綴的綠色 Logo 的門票、T 恤和宣傳頁也就莫名其妙的凝聚了他們內心底某種對科技和互聯網的熱愛。

如果從王亮的角度看,2011 年的 Disrupt 大會給他留下了太深刻的印象,他能聽到和本地的互聯網大會完全不一樣的東西,但又說不清是什麼——就好像 16 世紀的冒險者從加勒比海回來的時候,發現自己的同胞還在地中海上和土耳其人小打小鬧。

同樣的,那段時間對盧剛來說無比痛苦,他得竭盡全力保證 TechCrunch 大會的某種「純潔性」,又要養活全公司的人。在這個過程中,Ned 給予了盧剛足夠的信任,他和 Sarah 至少在有一點上是一致的,他們都覺得盧剛是個靠譜的人,至少不會像 Sam 那樣。

Chapter 03

值得慶幸,TechCrunch 的確名聲在外。

2013 年,王亮帶著宣傳單和易拉寶走遍上海大大小小的孵化器時,他發現大家都對年底的大會充滿期待。這種期待在之後得到了印證——兩天的大會接待了超過 4000 名觀眾,要知道這場大會的門票並不便宜。在會場入口,王亮有了種盧剛在 2011 年也曾感受過的成就感,就像收到皇家馬德里或是 AC 米蘭轉會邀約的小球員一樣,被 4000 人一起認可足夠讓他暗爽好長時間了。

而盧剛要做的則是確保買了票的觀眾感到物有所值,他不想讓人們覺得花了錢卻一直在聽「我們的產品是如何牛逼的」。

大會的第一場演講被安排給真格基金的創始人徐小平,他在日後成為了 TechCrunch 大會的常客。在那年秋天,我們還能看到當時流行的水果忍者的開發商 HalfBrick,剛剛被 19 億美金收購的 91 無線,還有 Gameloft 和 Popcap 討論即將走向衰落的中國手遊產業。

在後面的幾次大會上,盧剛很少再安排主題演講。不光是他,Ned 對公關風格的演講也有種發自內心的厭惡。盧剛堅持讓手下的記者們去主持對話環節,他相信記者一定了解身邊的嘉賓和正在討論的話題,更重要的是,當這幫人打算開始念廣告時,記者們有能力把他們拉回來。

同樣,盧剛對「國際化」多少有些痴迷的執著,也許是不想再看到 06 年邵亦波在巴黎的那次滑稽經歷,在之後的每次大會,至少有 30%的內容都面向海外的創業公司。

除了對簡陋的會場耿耿於懷,2013 年的 TechCrunch 依舊讓盧剛感到欣喜,他給 Ned 呈上了一份優秀的答卷,公司也賺到了錢,騰訊、百度和稚嫩的優步也給參會觀眾留下了可以探討一個月的別樣回憶。

盧剛這十年:創業、博客、TechCrunch,和一些閃閃發亮的東西

2015 年,盧剛梳頭了

Chapter 04

等當了老闆,盧剛也明白了一個道理,就是老闆說他忙的時候,他可能是真的忙。

2015 年 3 月,盧剛寫了一篇博客,名叫 「在德國,博客還沒有死!」。 在那之前,他已經很久沒寫過東西,他清楚的明白,博客的樸實與純粹在中國正徹底的衰落。

就像微信公眾號替代了博客一樣,互聯網的變化比 21 世紀的第一個十年快了太多,就像是安利公司猛然發現自己的品牌莫名其妙的變成了一個動詞。到了 2015 年,國內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創業浪潮,這讓盧剛意識到人們不再需要 TechCrunch 來認識硅谷了,甚至他們自己就能比硅谷做的更好。

從那年開始,TechCrunch 大會變成了每年兩次,盧剛也把更多拋頭露臉的機會留給了更早期的創業公司,過去的兩年讓他見識到了這些小公司能夠迸發出的強大能量。

而盧剛和 Ned 要做的,依然是讓 TechCrunch 和別人不一樣。

以前,他們覺得 TechCrunch 就是給大家看硅谷的創新和趨勢,但當中國的創業公司已經開始與眾不同時,盧剛也想讓那幫老外看看中國人都在做什麼可怕的事情。在今年 6 月的上海,Tito,這位 TechCrunch 內部小有名氣的記者被那些直播間裡的網紅們——當然,還有長得像某種蟲子的小龍蝦——嚇了一跳。

現在,人們可以在 Tech Crunch 大會現場看見黑客馬拉松、創業大賽,還有「十分之約」這樣極具本地特色的環節。這個幫助創業公司和投資基金對接的節目讓 Ned 頗受啟發,他甚至把它帶到了美國的 TechCrunch Disrupt。

過去的幾年讓盧剛相信,大家還是喜歡真正好的東西。他不再視 TechCrunch 大會的價值只是傳播,盧剛覺得這個活動可以幫從業者們做些更有意義的事情。

Chapter 05

11 月 7 日,盧剛和 Ned 將會第六次攜手在 TechCrunch 大會上作開幕致辭,對 Ned 來說,那會是他第五次一遍走下舞臺一邊說「Welcome my old friend,Gang」——儘管盧剛作過幾十次主持人,說過幾千次「我覺得」,但在他說「Thanks Ned」之前,恐怕還是會有些不自知的緊張。

我們現在無從知曉致辭時的盧剛腦子裡會想點什麼,可能曾經用過的用來活躍氣氛的三流笑話,或者是打了很多遍腹稿卻沒時間寫出來的博客,也有可能是在大會上來來去去的大大小小的創業公司,他們中有的日後聲名鵲起,有的終究曇花一現。

如果要說的感性一點,盧剛也許會想到 Sam 毫無徵兆的欺騙和發給 Michael 的那些從沒收到回覆的郵件,還是說那些本該簽好字的合同更讓他覺得感慨。倘若真的有什麼遺憾,可能是他打心裡希望第一場對話的主持人會是 Sarah——總有些遺憾無法彌補,像是滅了燈的商店、落在櫥窗上的雪花、消失在雪裡的貓。但有種難以用語言形容出來的情感,可以讓她在過往的回憶裡變得閃閃發亮。

盧剛這十年:創業、博客、TechCrunch,和一些閃閃發亮的東西

也許——我是說也許,你會想來親自問問他。

盧剛這十年:創業、博客、TechCrunch,和一些閃閃發亮的東西

- - - - - - - 我只是一條分割線 - - - - - - -

送票福利!

TechCrunch 國際創新峰會 11 月 7 日 - 8 日就要在北京舉行了!關注 動點科技

&TechCrunch中國的各位小夥伴當然有驚喜,小編爭取到一批免費雙日票 送給大家,不過名額有限,看到這裡的小夥伴趕緊點擊下方閱讀原文 報名哦,填入優惠碼就可以免費參加本次 TechCrunch 2016 國際創新峰會的所有環節了。

那優惠碼該怎麼使用呢?接下來,跟著動點君的腳步一起,來看看怎麼拿到福利吧!

盧剛這十年:創業、博客、TechCrunch,和一些閃閃發亮的東西

【2】選擇“合作伙伴通道”,然後根據後面的要求填好你們的信息,就能拿到我們的福利啦!

盧剛這十年:創業、博客、TechCrunch,和一些閃閃發亮的東西

為了彌補大家,今天我們將推出兩個優惠碼,本次的優惠碼是:TCBJ875(區分大小寫、這個優惠碼只能用5次哦) 不過沒有拿到優惠票的同學不要灰心,我們之後的幾天都會送出優惠碼,更多詳情請關注

動點科技(微信iID:technode)和TechCrunch中國(微信ID:TechCrunchChina)。

點擊 閱讀原文,購買 TechCrunch 2016 北京峰會門票,或申請學生與媒體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