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论语》162:提高能力最好的方法就是——解决问题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评述】愤,问题,读书、做事不明白产生问题。悱,说的不精确、不准确、不到位的意思。发,是达的意思。隅,是屋角。反,反复。复,告。

上一句已经说过,孔子拿了学生的学费。所以,这一节孔子自然要谈如何教学生。拿钱把事情办好,理该如此。那要怎么教学生?

答: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第一步:发现问题。而要发现问题,就要学生自己去读、去做。

因为,只有读过、做过之后,才能有不明白、不会的问题(不愤)。有了不会、不明白的问题,孔子才能因材施教,才能给学生启发,让学生找到自己要的答案。只有读过之后,才能有心得。有了心得,学生才能畅所欲言。学生畅所欲言了,孔子才能知道学生理解中的错误(不悱)。如此,孔子才能针对学生所表达的意思, 给出自己的见解,使学生得到正确的答案。

问题教学法第二步:因材施教。

基于学生的问题和孔子的启发,看学生能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生若可以,孔子就会继续教下去。学生若不能触类旁通,孔子就不教了。也许,有些人,觉得这样做不对!其实不然。大家想想,不能触类旁通的人,就是不能由此产生新的问题,没有新问题。叫孔子教什么?而触类旁通的人,他能由这个问题,联想到其他,自然也就有了新问题,有了新问题,孔子自然要继续启发学生。

教学生如此,干部培训何尝不是如此。

总之提高人能力最好的方法,就说针对问题提高。就像语文考试,作文写不好,就专门解决作文的问题。

读懂《论语》162:提高能力最好的方法就是——解决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