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利橋文化街區改造,重現古城“關廂”風貌!關於利橋的這些鄉愁你瞭解嗎?

福清利桥文化街区改造,重现古城“关厢”风貌!关于利桥的这些乡愁你了解吗?

對於生活在城市的人來說,鄉愁是什麼?

是一巷煙雨,一窗朦朧的燈火,還是一爿被風雨剝蝕而殘留在牆上的碎瓦;是散落在塵埃裡寂寂無聲的渡口,還是那一家挨一家的蠟染、紙紮、布店、酒坊、菜館……不管過去了多少年,它們都會在某個時候親切地浮現出來,都會情不自禁地令人融入難抑的感情,甚至要化作文字去表達自己的慨嘆,獲得一種心靈的釋放和情感的共鳴。

福清利桥文化街区改造,重现古城“关厢”风貌!关于利桥的这些乡愁你了解吗?

而對於生活在福清市龍山街道利橋古街的人來說,那街、那巷,那一個個文物建築和傳統風貌建築聚集區,都是人們永遠揮之不去的影像。

這影像,對那些多年離鄉又返鄉的人來說,或大或小,或彎或繞,或熱鬧非凡,或波瀾不驚,也不管離開它多少年了,它都會時不時地突顯在他們的心中,使人有一種莫名但又刻骨銘心的親切感。

鄉愁,確是令人難以釋懷的。

在城市經濟升級、社會變遷、生活改變的今天,不管是創新發展的現狀、機遇和挑戰,還是大數據給城市治理帶來的變化,依然向人們傳遞著這樣一個訊息——鄉愁仍在歷史長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傳。這是因為,鄉愁是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又一脈相承的精神追求。

福清利桥文化街区改造,重现古城“关厢”风貌!关于利桥的这些乡愁你了解吗?

昨天燭照現實

今年夏天,我有機會在詩友老商的陪同下,到利橋街區釆訪。當我獲悉這裡將進行“保護性的開發,為大福清留下一抺鄉愁”時,我發現,對鄉愁的依戀在他身上似乎體現得特別充分。他對我說:“我的親戚朋友都住在這裡,小時候就熟悉這裡的一切。如今,儘管有不少街容巷貌不是當時的模樣,但走在路上、巷中,每每看到那些帶著地方特色的地名,腦裡就會倏地浮現舊時那些熟悉的、繁鬧的畫面。”他還說:“在利橋,若要說起它們的故事,那是幾天幾夜也講不完的。”

福清利桥文化街区改造,重现古城“关厢”风貌!关于利桥的这些乡愁你了解吗?

龍江渙渙,水路迢迢。

時代天翻地覆,教人不得不承認,

現在已很難看見舊時的利橋了。

福清利桥文化街区改造,重现古城“关厢”风貌!关于利桥的这些乡愁你了解吗?

所幸,

文明的碎屑和歷史的遺蹟猶存,

充滿傳統色彩與故事的利橋,

還在繼續訴說著它的變遷,

見證福清的發展和奮鬥不息的精神。

福清利桥文化街区改造,重现古城“关厢”风貌!关于利桥的这些乡愁你了解吗?福清利桥文化街区改造,重现古城“关厢”风貌!关于利桥的这些乡愁你了解吗?

1984年中秋點塔燈 盧勝富 攝

事實上,利橋確實具備城區之形勝,古城之風韻,隨水而形,傍水建街,雖然擁擠,倒也可稱為一種生活色彩的緊湊與生動。眼下,為了深入挖掘街區文化特色和地域特徵,利橋將進行保護性開發。用老商的話說,利橋將通過老建築、老故事等活化文化物質載體,引入文化展示、體驗、商業、休閒、旅遊、創意等“活態”第三產業,因地制宜植入新興、時尚等活力元素,使利橋的文化韻味與現代功能相結合,不但可以留住鄉愁,還可以賦予街區建築遺存及其依託的環境以新的風采。這就是“見街見人、見物見史、見街區憶鄉愁、見街區傳文化”。

福清利桥文化街区改造,重现古城“关厢”风貌!关于利桥的这些乡愁你了解吗?
福清利桥文化街区改造,重现古城“关厢”风貌!关于利桥的这些乡愁你了解吗?

利橋街區改造效果圖

我聽罷十分高興,但也有些擔心。原因是近些年我從報紙上看到,有些地方對古街及歷史文化遺存還沒有專項保護規劃就亂拆亂建,令人痛心疾首。

福清利桥文化街区改造,重现古城“关厢”风貌!关于利桥的这些乡愁你了解吗?

利橋街區規劃效果圖

老商看出我的疑慮,笑著補充說:“這裡的歷史街區保護規劃早出臺了,即利橋古街保護規劃,要求對利橋古街的文物古蹟、重要建築的保存現狀進行調查研究,並建立專項檔案,明確保護要求;還將承載具有福清特色的民俗活動與市民生活的公共空間,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納入街區保護專項規劃。”

我聽罷,這才真切地從內心發出讚歎:“福清人,確是蠻拼的!”

隨之,我們決定從城區南門兜前往往利橋街區,一睹為快。

福清利桥文化街区改造,重现古城“关厢”风貌!关于利桥的这些乡愁你了解吗?

在利橋口左側,我看到的是“荷園”,可惜過去的荷塘已不復見,如今這一帶依存的是三座頗具特色的紅磚小樓,始建於民國三十七年(1948),周以圍牆護之。園內一座別墅式二層洋房造型優雅,保存完好,眼下還有人居住。

福清利桥文化街区改造,重现古城“关厢”风貌!关于利桥的这些乡愁你了解吗?

留連許久出來,我一眼就看見了街旁的一口大井。老商說,這就是宋井,建於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宋政和七年(1117年)重修。近前看,但見該井用淡赭色花崗石砌欄,系榫卯結構,呈六角形,故又稱六角井。宋井每邊長1.1米,高0.7米,厚0.15米,井深10多米。據瞭解,有自來水後,井水沒有利用,如今已變得渾濁。宋井左側是謂“宋井巷”。踏入其間,兩邊民居鱗次櫛比,古色古香。從巷前再行百米,即是瑞亭天主堂所在地,大堂大門為石框,門額為尖拱頂,額上嵌有一青石門匾,上書“天主堂,光緒二十三年建”等字樣,門匾上方鑲嵌有一塊青石聖旨牌。

福清利桥文化街区改造,重现古城“关厢”风貌!关于利桥的这些乡愁你了解吗?

返身出巷,街左有人民公園舊址,這是一處修建於上世紀50年代的“公園”門樓,如今多少有點孤獨地矗立在民房中間。再向前走不過數十米,即見福清著名的“黃閣重綸”石牌坊。這座牌坊,是明崇禎元年(1628),為彰顯明朝萬曆、天啟年間邑人葉向高兩度入閣任首輔的殊榮而建。牌坊用一色黛青花崗石砌建,仿木樓閣式,結構勻稱,間隔有致,精雕細鏤,巧奪天工。1985年10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將該石牌坊列入第二批省文物保護單位。

福清利桥文化街区改造,重现古城“关厢”风貌!关于利桥的这些乡愁你了解吗?

林振壽 攝

無疑,鄉愁在利橋是隨手可拾的。

走過牌坊,瑞雲塔已赫然在目。我記得有一年曾登過此塔,但印象模糊。今又登臨,細細觀看,但見第一層北門石匾鐫刻“凌霄玉柱”四個大字,其餘七面皆設有佛龕。第二至第七層兩面開門六面設佛龕,塔內八角空心室,每層轉角倚柱成海棠式,並有曲尺形石階,供人拾級而上。這時老商又介紹說,瑞雲塔始建於明萬曆三十四年(1606),由葉向高之子葉成學同知縣凌漢翀募捐修建,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竣工。該塔高約34.6米、七層八角、通體選用雕琢精緻的花崗石砌成,外形仿木構樓閣式,底座為單層八角須彌座。

福清利桥文化街区改造,重现古城“关厢”风貌!关于利桥的这些乡愁你了解吗?

網絡圖片

站在塔中望去,遠山高聳,白雲繚繞,山石積翠,樹影婆娑;有著歷史的厚重和人性的溫情的龍首橋與天后宮分別撲入眼簾。龍首橋是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橫跨於龍江之上,亦稱利橋。據瞭解,龍首橋始建於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清代重修,共十孔,石樑橋,南北走向,原長99米。解放後,添架鋼筋混凝土橋面,2007年再次修繕使用至今。而天后宮始建於清代光緒庚寅年(1890),主殿供奉媽祖娘娘,面闊三間、進深五柱,抬梁式木結構,整體框架保留清代小型寺廟建築風格。距離天后宮幾十米的南門橋下碼頭,據說上世紀80年代都還是“檣櫓林立”。當年運載木柴的,運送海鮮的,調運貨物的,載運旅客的各種小船、小舢板在漲潮時,是謂川流不息。如今龍江裡的“檣櫓”早已消逝,只留下天后宮供人瞻仰。

在塔上巡遊,還可依稀看到這一帶的老城舊居,如黃氏僑厝、吳氏僑厝、盧氏四扇厝、黃氏民居群、吳氏八扇厝、林氏嶺頂厝等建築,它們樸素而真實,親切而悠遠。而這一切中,最讓人心動的,是市街世俗裡所瀰漫的那一縷縷人間煙火氣息。由此,我隨手翻開了正在實施中利橋的開發規劃,看著看著,我突然悟到:當地人對這條市街的開發,絕不是僅以使用功能為標準,還仔細權衡了文化情感、歷史傳承和發展前景的整體利弊。記得,梁思成當年就強調:城牆應作為北京人民情感共同體的象徵,理由是“無論是它壯碩的品質,或是它軒昂的外像,或是那樣年年曆盡風雨甘辛,同北京人民共同甘苦的象徵意味,總都要引起後人複雜的情感的”。從這個角度而言,一座宜居宜業之城,必有相匹配的人文氣質,以文化的“硬基礎”提升城市的“軟實力”。的確,只有讓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理想之地,藉助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打造的創新之城,才能夠真正“聽從你心”。這樣的城市,才有溫度、有品質、有詩意,生活也會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福清利桥文化街区改造,重现古城“关厢”风貌!关于利桥的这些乡愁你了解吗?

利橋街區改造效果圖

看來,“保護性開發利橋街區,為大福清留下一抹鄉愁”,讓利橋在傳承創新中變成一個獨樹一幟的歷史文化街區,又是一個大手筆。它必將成為福清城市中一道最新的、絢麗的圖景,我相信。

回到賓館,站在窗前眺望,感慨湧上心頭:千百年來,由龍江衍生的市井,也和其它水域的溪河一樣,目睹了福清文明的演進,見證了更新換代的滄海桑田,駐留了數不盡的彌足珍貴的記憶;如今,堅持改革開放,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不也正為福清人民圓滿了他們原本的夢想!

本文選自紀念福清改革開放40週年徵文作品集 文/朱谷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