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漢朝皇帝叫文帝、武帝,唐朝叫太宗、玄宗,清朝叫康熙、乾隆

許多歷史愛好者會發現這一條規律:唐朝之前的皇帝一般稱為XX帝,如漢文帝、漢武帝。唐朝以後的皇帝稱為XX宗,如唐太宗、唐玄宗。而明清的皇帝一般用年號代替,如康熙帝、乾隆帝。 這是為什麼呢?其實,這涉及到廟號、諡號和年號的三個概念。

為何漢朝皇帝叫文帝、武帝,唐朝叫太宗、玄宗,清朝叫康熙、乾隆

(漢文帝劉恆)

廟號

是皇帝於太廟中被供奉時所稱呼的名號,如太祖、太宗等,廟號起源於重視祭祀與敬拜的商朝。漢代以前,並不是每個帝王都有廟號,只有功績比較大的帝王才有,如西漢時期,漢高祖劉邦(廟號太祖)、漢文帝劉恆(廟號太宗)、漢武帝劉徹(廟號世宗)、漢宣帝劉詢(廟號中宗)幾位皇帝才有廟號,其餘都沒有,魏晉以後廟號氾濫,基本上除了末代皇帝,都有自己的廟號。

為何漢朝皇帝叫文帝、武帝,唐朝叫太宗、玄宗,清朝叫康熙、乾隆

(漢武帝劉徹)

諡號

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後,根據他們的生平事蹟與品德修養,評定褒貶,而給予一個寓含善意評價、帶有評判性質的稱號。諡號不是帝王專有,王公大臣、皇后嬪妃等都可以有。諡號有褒也有貶,而且一般只有一個字或兩個字,如劉徹的諡號為“孝武”,而到了唐朝,尤其唐玄宗時期,對唐朝前期幾個皇帝的諡號進行了加諡,字數增加,如唐太宗李世民諡號本來為“文皇帝”,結果變成了“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唐朝以後,諡號氾濫,不管什麼皇帝,都有一大溜讚美之詞的諡號。

為何漢朝皇帝叫文帝、武帝,唐朝叫太宗、玄宗,清朝叫康熙、乾隆

(唐太宗李世民)

年號

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用於紀年的專有名號,從漢武帝劉徹時期開始啟用,一直到封建王朝的結束。明朝以前,有的皇帝有一個或幾個甚至十幾個年號,有的皇帝自己沒有年號,而是沿用前代皇帝年號,從明朝開始,除了皇太極有兩個年號外,其餘皇帝都是隻有一個年號,一一對應。

清楚了這三個概念,就可以解答題目中的問題了。在唐朝以前,皇帝的諡號一般是一個字或兩個字,如漢文帝劉恆、漢武帝劉徹,諡號是“文”“武”,由於漢朝是以孝治天下,所以也會稱“孝文”“孝武”(我們習慣於不帶孝),而廟號有的皇帝沒有,故我們習慣於用諡號稱呼皇帝,如漢文帝、漢武帝。

為何漢朝皇帝叫文帝、武帝,唐朝叫太宗、玄宗,清朝叫康熙、乾隆

(唐玄宗李隆基)

到了唐朝,諡號字數太多,如唐太宗李世民諡號是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如果繼續用諡號李世民則變成了:唐文武大聖大廣孝帝,不麻煩麼。而且唐朝以後的諡號字數更是越來越多,簡直上天,如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的諡號是:太祖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足足29個字。所以為了方便,唐朝以後的皇帝,史書就開始用廟號代替諡號,因為廟號就一個字,很方便。

為何漢朝皇帝叫文帝、武帝,唐朝叫太宗、玄宗,清朝叫康熙、乾隆

(康熙帝愛新覺羅·玄燁)

而明清皇帝為什麼習慣於用年號作為皇帝的稱呼呢?因為明朝以前,一個皇帝的年號不止一個,如武則天當皇帝時,總共用了17個年號,而明清皇帝,除了皇太極(皇太極用了兩個年號,一是天聰,是國號仍為後金時,他作為大汗的年號;二是崇德,是他改國號為大清之後,正式登基稱帝,宣佈與明王朝平起平坐後的年號),都是隻有一個年號,所以皇帝和年號一一對應,而古代以年號紀元,如康熙某某年,所以逐漸習慣於用年號代指皇帝。

為何漢朝皇帝叫文帝、武帝,唐朝叫太宗、玄宗,清朝叫康熙、乾隆

(乾隆帝愛新覺羅·弘曆)

民國引進公元紀年以後,才有了公元某某年,廟號、諡號和年號都成為了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