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義王,遲遲到來的“福利”

順義王,遲遲到來的“福利”

隆慶皇帝(公元1567年——公元1572年),明朝第十二位皇帝,明穆宗朱載垕的年號,一共在位6年。在位期間,隆慶帝不願干預朝廷具體事務的態度,使得他手下那些有能力的官員們能放手去行使朝廷權力,管理帝國。文有高拱、張居正,武有戚繼光、譚綸、李成梁,人才各得起用,因此隆慶朝一直保持相對穩定和繁榮的局面。

明朝皇帝,都喜歡無為而治,成為甩手掌櫃,悠哉樂哉。可以算是中國封建歷史王朝中,相對奇葩的一個王朝(也許是肥胖基因裡帶的懶惰吧)。

隆慶皇帝,無疑做的更加完美。做了六年的甩手掌櫃,帝國依然穩定發展,可喜可賀。手下的文臣武將,各個盡職盡責,恪盡職守,完美的職業達人。更難得可貴的是,這些手握重權,權傾朝野的權臣們,想的是如何更好的盡忠皇帝,而不是陰謀造反,就算是放到現在,也是很值得學習的。

順義王,俺答汗(1507年—1582年),明朝蒙古土默特部首領,孛兒只斤【包爾熾君】氏,成吉思汗黃金家族後裔達延汗孫。明朝嘉靖年間崛起,其部落初期遊牧於今內蒙古呼和浩特一帶,後逐漸強盛,逐原草原霸主察哈爾部於遼東,成為右翼蒙古首領。控制範圍東起宣化、大同以北,西至河套,北抵戈壁沙漠,南臨長城。

為什麼說,順義王是遲遲到來的“福利”。

“福利一”,對於明朝而言,明朝是在推翻元朝統治而建立的,而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也是朱元璋霸氣,硬是把蒙古族統治者從哪裡來趕回了哪裡去。而且在明朝建國後的幾十年裡,他和他的兒子朱棣,時不時搞個清剿,搞的逃亡的蒙古族戰戰兢兢。因果循環吧,前幾十年,明朝就像揍小孩一樣,看著不順時,就去揍一下。可是,隨著小孩的長大成青壯年,明朝成了暮年,力不從心,之前被欺負的小孩,現在反過來時不時來揍揍明朝,搞的明朝這個大叔,力不從心。每年花大價錢到邊疆,防守防守再防守。

隨著順義王的冊封,這個報當年欺辱之仇的小夥子,現在也不再騷擾明朝大叔了,明朝大叔最終放下身段,用金錢來滿足,換來了邊境和平,邊疆民眾之福,雙方民眾之福。

“福利二”,對於蒙古而言,嶺北行省失去中原的支持後又回到了單一、脆弱的遊牧經濟。“北虜散處漠北,人不耕織,地無他產。虜中鍋釜針線之日用,須藉中國鑄造。鈾緞絹布之色衣,惟恃搶掠”,“不能不資中國以為用,在不能夠從明朝以和平貿易方式取得所需物資的情況下,蒙古人的生活陷入極大的困難之中。例如,他們缺乏布帛絹緞,“衣用全無,氈裘不奈夏熱”;又如,他們缺少鐵鍋,“生鍋破壞,百計補漏之,不得已至以皮貯水煮肉為食”。類似的記載史不絕書,以至於明人也於心不忍,“其瘦餓之形,窮困之態,邊人共憐之”。宣德後就明蒙形式整體而言,明軍家丁化,韃靼流寇化。

順義王的冊封,也就是史上非常有名的“隆慶和議”。通過和談,雙方正式息兵互市,漠南蒙古大部分地區實現了同明朝的和平,這是明朝立國200年基本未曾有過的情況,雙方在此後的數十年也基本上保持了和平的狀態。

順義王,從側面反應出中原王朝與北部少數民族的發展輪廓,既中原王朝建立之始,軍力強盛,基本上是追著少數民族吊打。少數民族,只能忍氣吞聲,默默承受,短短十幾年或者幾十年,少數民族就開始吊打中原王朝,不為什麼?只是為了更好的發展,獲得更好發展的少數民族,會迅速墮落,就這樣,此起彼伏,非常有趣。

和平手段,永遠比戰爭手段強,因為和平發展永遠潮流。希望,戰爭從此消失,更希望,我們永遠和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