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年轻人的三点成长建议》真正的难题不是拥有伟大的梦想

/ 01 /

为了取悦别人而牺牲自己,

《写给年轻人的三点成长建议》真正的难题不是拥有伟大的梦想

是对人生的最大浪费

刘总的一生,几乎就是这句话的最好注脚。

不被领导重用,愤而辞职创业;

不被家人理解,顶住压力往前走;

实现了财务自由准备退休,但当一个新的使命出现时,他听从内心的声音,不计前嫌,再次出山。

当他聊到人生中的每一个转折点时,是这么说的:

“我做的每一个选择,都设定了两个原则:

第一,选正确的那个,不违反法律和道德的底线;

第二,选自己内心想选的那个,不浪费生命。”

这几天在看崔永元很早之前出的一本书《不过如此》,他当年毕业之后,被阴差阳错地分配到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本来去广播电台是件高兴的事,结果一看分配部门,心凉了半截,他被分到了节目报社。

当年的节目报社,主要工作是出一份广播报,听众通过看这份报纸来筛选好的节目,这显然和崔永元的宏大理想南辕北辙。

用他的话说,报社就是电台的“最底层”,开全台大会,逐个部门点名,就是没有节目报,总觉得低人一等。

他回忆起当年在广播报有一个老编辑,人很老实,但非常有才气,有一次准备年会他们要唱二声部的《耶稣圣诞歌》,但没有曲谱,就去求老编辑帮忙。老编辑老花镜一戴,刷刷刷,几分钟就把曲谱写了出来。

可这么有才气的人,却被领导分到了报社的暗房(就是洗照片的地方),工作清闲,毫无技术含量,完全是大材小用。

而崔永元则在报社里始终不“安分”,终于在一次电视台新闻评论部的内部招聘中,靠着自己的才华和折腾,跳出了这个让人一眼望到老的报社。崔经常想,如果让这位老编辑走出暗房,施展写作方面的才华,报社无疑多一支生花妙笔。

但,这仅仅是如果而已,对于老编辑来说,他的选择就是,服从安排,被动选择。

万维钢老师曾经在一篇文章中提到:

大多数取悦别人的,都是小人物,而大人物关注的则是自己的内心。

他发现,但凡是那些精英大佬,在做选择时都会更加谨慎,因为一旦选错,造成的影响也远大于普通人,毕竟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而这些大佬们做选择的时候,坚持独立思考,而绝不愿被外部道德绑架,相反,那些因为别人的看法,别人的指责,别人的怨恨而选择亏待自己的人,多会一生庸碌无为。

/ 02 /

解决问题的高手,

《写给年轻人的三点成长建议》真正的难题不是拥有伟大的梦想

都拥有高频、持续、深度的复盘能力

为什么要复盘,因为我们在经常会陷入事情的僵局之中,被牵着走,不知不觉就可能走入了一个死胡同,还丝毫没有察觉。

错的方向,再努力都是错。

在中国,“复盘”二字,被引用最多的,恐怕就是联想创始人柳传志了。

在一次联想系前员工聚会上,柳传志曾说:

“我对自己的评价是智商中等偏上,情商较高,和别人比也不是有特别巨大的优势。那我的优势是什么呢?是勤于复盘。”

复盘,也是联想最为推崇的方法论,用柳传志的话说,是指“一段时间的工作之后停下来,花些时间把所有的工作梳理一遍,看清楚方向,也想清楚这是不是正确的路径”。

采访时,刘总给成长做了一个定义:

成长就是自我进化,你要想方设法地让自己尽快实现基因的飞跃。

我理解,所谓自我进化就是:今天你还是只猴子,明天你要学会用石头,后天你就要会用火,大后天就能召集大伙打猎吃肉了。

而自我进化的最有效路径,就是复盘。

对于他在“复盘”前面特别加上的三个限定词:“高频、持续、深度”,是复盘最重要的三个关键,绝非随意为之。

1.复盘的深度,决定了自我进化的质量。

浅尝辄止,只会永远浮于表面,陷入一种低水平循环,别人都造成枪炮了,你还在舞刀弄枪,深度不够,就无法实现进化的突破。

2.复盘的频率,决定了自我进化的速度。

复盘不是年终总结,年初定个计划,年底做个总结汇报,这不是复盘,这是自己骗自己。复盘的频率一定要高,从年变成季度,从季度变成月,甚至到一周、一天……你的复盘频率越高,代表着你迭代的越快。快,就是抢时间,就是尽早地实现进化,而不是等到三体人来了之后,被人家秒成了渣。

3.复盘的持续性,决定了自我进化的上限。

自我进化是一场长跑比赛,而不是跳高比赛。一个时间点,跳得高,看着挺热闹,但没用,人家看的是时间段,比的是耐心,比的是持久,比的是谁先累得趴下,比的是谁能坚持到最后。

上周末,我把周记写完推送给周记群的小伙伴之后,在手机便签上写下了这么一句话:

“每周写完周记,都觉得上周的自己是个傻逼。“

这其实就是复盘,将复盘的频率从年、季、月,压缩到以周为单位,不断地通过周记,把自己打碎,重建,打碎,再重建,而这个自虐的过程,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一种高强度、高质量、高频率的自我进化。

/ 03 /

能走远的人,逆商都很高

《写给年轻人的三点成长建议》真正的难题不是拥有伟大的梦想

有一则柳传志的趣事,在一次饭桌上,他让大家猜他最敬佩的人是谁。大家猜来猜去,都不对。

最后,柳传志笑着公布了答案:

刘晓庆。

因为他一直最敬佩那些韧性强大的人,而刘晓庆当年在鼎盛的时候,因为涉税遭了牢狱之灾,很多人都觉得,她这辈子一定完了。可刘晓庆竟然在监狱里过得井井有条,每天坚持锻炼身体,学英文,在巴掌大的地方,一圈圈地跑步,等出来以后,又带着乐观的笑,重回大家视野,活得很好。

这就是典型的逆商高。

逆商,又叫挫折商,来英文里的“Adversity Quotient”,简称AQ。

以前,大家对智商(IQ)、情商(EQ)比较熟悉,人们也普遍偏向于用IQ和EQ来作为获取成功的主要因素。而慢慢地,逆商则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而成功的公式也被改写成了:

100%的成功=20%的IQ+40%的EQ+40%AQ。

仔细想想,确实如此。

很多人智商、情商双高,也曾辉煌过,成功过,但遗憾的是,一次重大挫折之后,很可能一蹶不振,再无出头之日。

《举步维艰》的作者本·霍格维茨,是硅谷中的创业大牛,但即便获得如此成就,他也同样如履薄冰。他说:

“在担任CEO的8年多时间里,只有3天是顺境,剩下的8年几乎全是举步维艰。真正的难题不是拥有伟大的梦想,而是你在半夜一身冷汗地惊醒时发现,梦想变成了一场噩梦。”


分享到:


相關文章: